淮剧生行唱腔艺术的探索

2023-02-05 12:23柏赞东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声腔淮剧流派

柏赞东

出神入化,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戏曲的表演上,不少艺术家也一直视“出神入化”为努力目标。其中最普遍的认识便是,讲求表演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追求把角色的形象演活了、升华了。肢体的表演方面,手眼身法步是舞台上的直面呈现,但其实,声腔艺术也是舞台“化境”的一部分。比如评话、评书便是以腔调来塑造人物,演绎故事,我们戏曲里声腔也可以升华戏境,独成风景。我在淮剧的生行声腔实践中坚持“守正传统、兼收并蓄、因己制宜、化腔入境”,为我的淮剧舞台艺术生涯劈开了新的路径。

一、从源头理解淮剧唱腔

作为戏曲艺术中重要门类的唱腔,在剧种艺术效果的实现中具有引领地位。唱腔是一个剧种,乃至一个地域文化精神的标识。我们可以从西皮二黄的飞扬中,遥想京津文化的多姿与壮美;我们可以随着秦腔旋律领略西秦豪放的风物民情;黄梅戏的潺潺萦绕,悠散着皖山皖水的风、天上人间乡音甜;淮剧的自由调却是涌动着盐阜大地的真情美善、世态炎凉、风花雪月。唱腔里积淀着无穷的文化内涵,深藏着丰富的艺术营养。从事声腔表演艺术,必得从源头来认识剧种的唱腔,把握唱腔与声腔规律,精准地表现剧情。

作为淮剧生角演员,我从学戏的那天起,就特别注重向传统学习,从声腔理论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借鉴,坚持做一名唱腔、曲式的理解者,不满足于就谱发声,随弦随唱。我曾进修于盐城淮剧艺校,在校期间,接收到了专业乐理知识的教育。我从那时起,便不满足于课堂上的作业,而是自修了民歌创作、民歌演唱的相关课目。不局限于演唱知识的学习,同时涉足器乐伴奏、乐队配器等与戏曲艺术有联系的门类。为从源头理解淮剧,我认真地研究过淮剧的形成发展史,特别是对淮剧声腔艺术的前世今生,作了周密的研习。淮剧由游唱到形成剧种的二百余年间,生旦行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就生行而言,较早地形成了“四少一芳”的生角声腔流派,这些流派与同时代进入上海的越剧诸流派齐名。淮剧声腔艺术在二百余年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身质朴而自然、高亢苍凉的唱腔风格,有足够的意义可以让我追寻一生。

二、从淮剧生行唱腔流派中汲收精髓

戏曲行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跟班學艺,师父口传心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入行快,仿着师傅的做派,估摸着学舌,不需太多的想法,也可以找到一处台角。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入行实行了院校制,不仅学唱念做打,还学文化,还学乐理,这为演员在艺术上的个性发展注入了养料。

我深知声腔的学习,是由不得随意与任性的,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我借鉴中国书画的学习方式,声腔学习先从“临摹”开始,向传统汲取。在戏校期间,我积极地向淮剧的传统剧目,传统表演里寻找养分,向当时东路淮剧的前辈名家们学习,向李少林、刘少峰、高春林等著名淮剧艺术家学习唱腔、唱法,着力地去模仿、去揣摩。李少林是淮剧流派“四少一芳”之一,其对唱腔气息的把控,声腔字头处理十分合度,是独创性地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形成一法,尤其他的拉调叠字句堪称淮剧生腔经典。刘少峰、高春林的唱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实践中完善,这期间形成的风格是趋于体系化的表达,其唱腔饱满,具有歌唱化特点,声腔也有刻意追求标准化。同时,我还把北路淮剧的唱腔特点进行追寻、比较,找到淮剧最原始的号子、田歌的腔调。此外,我只要能找到的传统生角唱腔资料均作悉心研究。李少林的“别姑”、刘少峰的“唐成上任”、周筱芳的“八千岁”、杨占魁的“虹桥赠珠”等名家名段,我都对着谱子学唱,目的是在腔与谱间,对比艺术家的唱腔规律、各自的声腔习惯。

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声腔习惯”,实际上便是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的唱腔风格。这些风格不与人同,是其独自的,着意或非有意识地形成,具有强烈的个人面貌,代表着一个剧种某个时段的审美取向。我努力掌握淮剧这些生腔“流派”,汲取艺术的精髓,为自己的艺术生长培基。

三、声腔表演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力求个人淮剧声腔艺术自我化,根据自己的条件,聚集自身的演唱优势,逐渐走出自己声腔表达的路子,是我舞台实践的一直追求。

我觉得前辈淮剧艺术家的流派风格,为我们学习唱腔提供了难得的范本,他们的个性唱腔、唱法代表着各自的艺术时代、艺术认知、艺术表现。在淮剧二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他们因着各时期观众的欣赏需求,审美选择,以及文化潮流,形成了不同的唱腔模式,有着各自的地域特质。这些流派形成时代梯次的渐进审美,形成了艺术实践的规律,进行声腔艺术的创作必须承而有法,承且创新。声腔风格的形成有着三个必备因素:一是嗓子的生理条件,即自身的嗓音特点;二是气息的运用技巧,把控能力,体能素质;三是字韵音韵的平整程度。“金嗓子”是爹妈给的,因人而异,不可强求。演唱时的科学发声、合理气息,吐字周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心仪之境的。淮剧的生腔小悲调是从旦角的声腔里“平移”而来,是女腔男唱,其特点是腔长、凄楚,演员的即兴表达空间大,这个声腔里的长音是要有好气息来驾驭的。我在演唱《牙痕记》“十年不见亲娘面”一段时,对照陈德林先生的原唱,进行了气息的调整。陈德林先生嗓子激昂,爆发力强,长期与旦角同弦,业界无媲。我的嗓音中音区宽,高音区幽窄,若瞬间升至八度音,气息释放难以聚集。我经过多次尝试,把起板的四、七字换气,改成一、四、七字的气息转接。这一叹三泣,加长了起腔的铺垫,气息的释放从容,恰浓郁了唱腔的气氛。在后半段的数板里,我坚持住中音叠字句的运气,出字包句均在板点子的起槌时汲气,轻放轻收,唱得极其放松和饱满。只有找准自我的声腔定位,演唱才会个性起来,才会有独特的感染力。

四、突破程式化腔为境

淮剧唱腔的呈现是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曲体结构。曲调有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主要调式。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的表现功能。这些丰富的曲调为淮剧的唱腔表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已成熟的曲牌也为演员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表演“花头”,往往一个曲调由不同演员演唱均有不一样的效果,日久天长,渐渐地出现了“独家特色”的流派。关于唱腔的表达,一般有两个不同的理解。一是唯唱腔而展开演唱,这在过去旧艺人中比较讨彩,演唱声音大,演唱者往往陶醉在悠然自得之中,幕表形式的演出时,更是掺杂着故作炫技的即兴表演。二是情感化,化腔于戏,这便是善于把唱腔带入故事的叙述之中,唱腔是被剧情、人物感情包裹着的,达到一定境界时,唱腔所有的词曲亦成意念,出神入化。我以为“唱情”比“唱调子”更有内涵,唱情是把词曲活态化的二度创作,是真正的唱腔风格。根据理解的不同,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各有千秋。把唱腔转化成戏的情绪,与剧情、人物紧紧黏合,成就特别的声腔意境,是我在40年的表演实践中认真探索的方向。

我是淮剧名家陈德林先生的嫡传弟子,拜师是为了更好地把淮剧艺术发扬光大。他的“陈派生腔”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他创造性地将淮剧“生腔”“旦腔”并轨,打破了一贯的淮剧生腔本嗓发音方式,拓展了生腔的表现力,这种唱法在淮剧海派(上海)生腔中运用尤广。我曾在传统戏《团圆之后》里饰演施佾生一角。剧中有个高潮唱段,表现十八年后,施佾生才识得生父,却又因自己是个私生子,为状元名节、富贵荣华而毒杀生父,充满了悔恨交加的复杂情绪。这里的原唱是陈德林先生,开腔十分地热烈、激越。我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结合对台词的理解,弱化气息在演唱过程中的程式,充分地化腔为境,以境入腔。在过门的铺垫之后,瞬间把唱腔带入戏情:“一声叫爹喉哽咽,十八年来头一回。只道生父永难见,今日亲父来把儿陪”,心灵被戏情感染,人入戏,戏入境。唱腔的修炼如果进入化境,演唱技术、技巧便不再是限制,而是升华唱腔的推助力,这犹如国画里的大写意,笔墨自由挥洒,这也正是戏剧所追求的妙境!

猜你喜欢
声腔淮剧流派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