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彬
2015年我国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决定从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2016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工作于5月26日在全国进行并顺利完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5个样本县(市、区)6526所中小学的近19.2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了测试,近6500名中小学校长、7万余名语文、音乐、美术及班主任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测度,监测的开展无疑会对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监测文件的出台也代表着国家对于艺术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因此正视监测中所暴露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对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暴露的问题
第一,教学行为偏差。在教学测试中测试的方式与教学方式是有机联系的,在监测背景下,音乐学科质量监测由50%的音乐基础知识卷面考查与50%的音乐表现能力考查组成,考查方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应试而教。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单一的,往往每个学期的最终考核仅以简单的歌唱考试为准,最终考试成绩缺乏过程性评价的参与。其中固然有受限于教育研究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其他科目学习压力过大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历史影响,唯分数论在较长的时间中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即使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在近10年的音乐教育中已成为核心,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未被完全除去。大部分的音乐教师囿于传统的考核形式,过分关注表面表现,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对更深层次的音乐要素进行探索。因此即使是在音乐审美教育已推行较久的今天,监测结果所表现的学生综合音乐能力仍是不理想的。
第二,课时安排不足。不论是在第一轮监测报告中显示出的“艺术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12.9%。”还是目前小学音乐课排课不超过每周两节、初中音乐课排课不超过每周一节的课时安排,或是音乐课长期作为小三门存在于中学课程中的现象。在监测开始之前,大部分的学校对于音乐课的考查只局限于期末的唱歌考试或是文艺活动的排演情况,对于音乐基本素养的考查基本是空白的。很少有学校能够对音乐课程进行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三门课程一样的单元考、半期考、月考、期末考。将所学的知识一遍遍强调重复,从而构建学生的学科体系。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单一的并且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终结性评价在大部分情况下直接成为最终评价。这种种现象无不表明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学体系中,音乐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无不在警示着音乐课程的课时安排是不够合理的。
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对策
第一,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音乐课堂设计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度。注重课堂教学美感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课堂设计,相较于之前采用教学法单一,理性化体系化为主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无疑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后,各类音乐课堂教学培训的开展,如优质课评选、名师教学示范等,都为基础音乐教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成功的经验,更使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但从课堂设计的不断发展中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导入、提问、游戏、总结的教学设计模式似乎已经成为模版。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按照固定“套路”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效果并不能够完全达到设计时的目的。特别是在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学环节的接纳度不够高、反应不够主动时,课堂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很难进行临场应变,删减或改变教学环节,而是只能按照原定的教学设计走完每个预设的教学环节。再者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而特意设置的一些教学游戏或者互动似乎也成了每个音乐课堂的标配,但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样的环节往往会因为学生情绪无法控制,从而浪费课堂时间,进行无效教学。因此套路化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来说,容易使教师受限于固定的教学设计模式,无法按照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来看,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背景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囿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模板,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率必然是低下的,又如何将学生减负和高效教学付诸行动呢?因此厘清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在笔者看来,是在监测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在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分为鉴赏课与唱歌课两大类。但是其中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是“同而不同”——同类课程的不同要求,在唱歌课中,能够富有感情流畅地进行演唱是基本要求,但是不同的课程中,有的要求进行双声部合唱教学,有的要求学生同时进行齐唱与合唱教学并进行对比,有的要求学生进行男女配合演唱,還有的要求学生听好前奏,唱准起句。同样在鉴赏课中,有的要求在听赏的基础上进行指挥图示与强弱拍的学习,有的要求对主体部分进行背唱,对不同主题进行编创等。其次是“不同而同”不同性质的课程拥有相同要求,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唱歌课《中学时代》与欣赏课《飞来的花瓣》中,都对合唱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了教学要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唱歌课《樱花》与欣赏课管弦乐合奏《走绛州》都对旋律编创进行了教学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明白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明白不同的班级是有差异的,甚至同一班级内也是有差异的,然后对照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质量监测维度细化表确定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次要教学目标、课外扩展内容,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的授课内容所属的文化背景等,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从而让音乐课堂在有序的基础上变得有趣,这是在监测背景下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做到的。
第二,注重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背景下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常识、欣赏、表现等各项能力,都会被量化考察,那么对于初中音乐教师来说,如何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保证音乐课堂效率与教学有效性,是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音乐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科,其内容不能够通过理性运算得到答案,也不同于人文社会学科能够通过寻找规律从而进行对错判断。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它具有非再现性与不确定性,在音乐学科的学习中,如果说基础乐理知识是语言,那么想要让学生识字说话,更多需要的是用感性的主观判断来对自我的思想进行表达,来感受美与欣赏美。此时从学生主体性出发的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在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体验性学习的运用、创造音乐环境,使学生浸润在音乐的感性表达中是极其重要的。其次音乐需要去表达、去体验、去实践,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书面讲述,那么学生将很难把书面乐理知识与音乐实际相关联,这就会导致哑巴音乐的出现。并且在监测背景下,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将会被进行直接的量化考察,如果在日常课堂中,不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在监测中呈现的结果,也注定是会失败的。作者观摩过一节七年级的音乐鉴赏课《电闪雷鸣波尔卡》,授课教师没有像大部分的其他教师一样,使用《春之圆舞曲》进行导入,之后介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等这样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的公开课模式。而是直接将波尔卡舞曲的音乐素材进行了4个小节的简单呈现,再引导学生分辨、编创不同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如火车波尔卡、餐厅波尔卡、婚礼波尔卡、乡村波尔卡等。在课堂过半才使用不协和音程模仿闪电的声音作为引子,对电闪雷鸣波尔卡进行了学习和介绍。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听过各样不同的版本的波尔卡近20种,对波尔卡舞曲的形式与节拍音响特点、旋律特点都已经有了理解,在听觉上熟悉作品的同时,课堂的积极性也不断地提高,促使教师高效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将学生浸润在音乐情境之中,注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的乐理知识付诸实践的体验学习才是符合监测背景下所需要的高效音乐课堂的。
创造良好的音乐鉴赏环境,多从听觉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使学生能夠拥有一个美妙音乐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引导与总结中,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音乐,那么监测所要求的各项能力自然能够得到长足发展,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不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因此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值得考虑采用的。
第三,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思考。国家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质量监测以常识、欣赏、表现作为一级维度对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进行考察。但是通过对于已经完成的第一轮监测成绩公示的研究,与现阶段为迎合监测需要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进的笔者发现,学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近几年教育部对于学生减负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不断提高。2018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学校课程设置,规范课外培训,家庭教育,政府监督四个方面发布了31条旨在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措施,为了减轻学生课业压力负担可谓重拳出击。但在第一次监测报告中显示,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因此虽然国家在不断出台政策为学生减负,但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仍然比较大。随着监测政策的出台,从教师层面来看音乐作为艺术学科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不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提高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是值得欣喜的。但是从学生层面来看,学校重视监测成绩,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行为上针对监测要求做出改变,在原有的课堂上进行更多的相关训练甚至是额外训练,原因也十分简单,像音乐的基础知识、概念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欣赏中的音乐听辨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如果不进行专项的训练或是特别强调,想要让学生能够分辨节拍、音色、流派、作者等的水平是很有困难的,更不要说需要不断实践才能进步的音乐表现能力。因此在监测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测试,相关内容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然要在改变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专项训练。在现行的国家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质量监测政策之下,随着监测的推行、受检范围的不断扩展,学生的课业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教师在学科地位提升的利好环境中,更要正视随之而来的教学压力,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着重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提高课堂有效性,让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内容,锻炼更强的能力,以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切实发展、学生能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学业减负的手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