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定位

2023-02-07 12:48刘海宝徐连波唐广训
体育师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强国竞技青少年

刘海宝, 徐连波, 唐广训

(1.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 天津 300170; 2.天津市河东区教师发展中心, 天津 300171)

新时代我国的体育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广义的体育包括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和 “大众体育” 三个方面。 就竞技体育层面来讲我国的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佳绩, 整体发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从学校体育层面来讲,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虽有所遏制但前景不容乐观。 从大众体育层面来讲,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我国是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学校言及体育学科常被视为 “小三门、 副科”, 很多人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定位认识不清,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 其结果也就不能达到体育学科应有的作用。 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与定位, 才能让全社会都重视学校体育, 才能让学校体育、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才能让体育服务强国建设。

1 学校体育为健康培育时代新人

1.1 以体育人是学校体育基本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1]” 青少年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学校教育贯穿整个幼儿至青春期, 因此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7年毛泽东主席在 《体育之研究》 提出 “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2]” 古人也说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健康的躯体承载着生命的一切, 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讲不仅是身体教育, 更是通过身体锻炼对学生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 体育运动有利于智力的增长, 对学生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有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 而是指一个人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3]”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深刻理解健康的概念, 用三维健康观去审视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所培育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人, 而是身体机能、 社会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都保持良好的人, 这正是学校体育课程基本功能, 因此学校体育要 “培育之人” 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2 学校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主阵地

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的工作方针, 学校教育要把 “健康” 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关于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最早见于毛泽东主席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两封书信之中。 在1950年6月19日的信中提出 “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在1951年1月15日再次写信 “提出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的方针, 我以为是正确的。[3]” 在1956年9月, 周恩来总理同国家体委领导讲话中说: “学校体育必须从小搞起, 我自幼体弱, 小时受国民体育教育, 在南开中学常锻炼, 身体好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有着历史渊源。 建国初期针对当时学生体质健康不佳的现状,明确青少年身体健康工作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 学校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渠道, 反映出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乃至国民健康的基础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 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4]” “健康第一” 成为学校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围绕着如何增进学生健康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2001年颁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学校的体育课的名称也改名为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是一种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体育服务于健康, 通过体育项目的 “学、 练、 赛”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名称改变意味着国家视角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置于重要的位置。 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有责任, 不论是 “家庭、 学校、 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 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 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5]” 在2018年9月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明确要求,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开齐开足体育课,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6]” 只有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将其作为基础工作去抓才能让青少年体魄强健, “少年强、 青年强则中国强。” 青少年是基础之基础, 学校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主阵地, “健康第一” 的理念无论是过去、 现在和将来依然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 在体育课程教学要贯彻 “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 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 让学校体育回归 “健康”, 才能发挥体育 “三维” 育人的本质功能, 才能打造 “乐观识趣、 体魄强健、 人格完善和意志坚强” 的时代新人, 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校体育为生活推进健康中国

2.1 学校体育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 健康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保障, 也是人们获得生活幸福感必备条件。 关注身心健康以及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在人的生命周期里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生活重心, 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确是最基本的追求, 拥有工作稳定、 收入满意、 事业成功和生活美满的基础依然是健康。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人民群众的健康源于平时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源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当青少年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拥有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学校体育是基础的基础, 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是人民体质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8]” 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体育锻炼活动, 保障学生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 掌握1-3 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爱好。 还要关注其他重点人群的体育锻炼问题, 需要在体育运动基础设施上多下功夫,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 健身活动的地点,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 更丰富多彩[8]”, 这样才能更好地 “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 推进全民健身事业, 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8]”。 党和国家将广泛的开展体育运动与国民体质增强形成一条逻辑链, 视体育工作为我国的根本任务之一, 为此出台一系列方针、 政策包括《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有力的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强大的基础保障。

2.2 身高是国民体质健康的风向标

我国成年人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全国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 肥胖率为11.9%, 比2002年上升了7.3 和4.8 个百分点, 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 肥胖率为6.4%, 比2002年上升了5.1 和4.3 个百分点[9]。 没有锻炼习惯、 不掌握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导致国民体质健康出现了问题。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身高, 身高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类身高的变化体现国民体质健康。 资料显示, 在公元前后这个时间段内, 东西方人种的身高是没有明显差距的。 在随后的时间段内身高的虽有变化起伏不大, 差异并不明显。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在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改善了劳动条件, 提升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社会财富, 最重要的是营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随后100 多年的时间欧洲人的身高迅速增长, 大幅度的超越了亚洲和非洲人。 最为特别的就是荷兰人的身高, 数据显示荷兰男子的平均身高从1914年169 厘米增长13.5 厘米, 达到183 厘米, 而女子的平均身高则从155 厘米提高到169 厘米[10]。 分析荷兰人身高之谜认为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遗传因素占33%, 其次是营养因素占31%, 后天运动因素占20%。 现代学校体育起源于欧洲,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欧洲人身高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18 世纪末德国就开始教授体育课, 1813年瑞典人佩尔·亨里克·林格成为瑞典皇家中央体育学院的第一负责人, 1805年英国的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举办了第一次板球赛。 2014年的资料显示中国男女成年人平均身高居于世界90 名左右, 100多年前中国人的身高全面领先于日本和韩国, 100年后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只比日本高1 厘米, 女性平均身高比日本高1.4 厘米[10], 而中国男女性的平均身高都低于韩国人。 合理的膳食结构与体育锻炼以及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所在, 纵观世界各国平均身高, 居于前列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 所以说身高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也充分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存在 “量不足、 质不高” 的现象, 学生体育课上的运动密度偏低。 研究表明: “75%以上运动密度是健康促进效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价值阈”, 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保持60 分钟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 每周至少应有3 天, 进行包含剧烈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 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应当进一步完善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 教学模式, 强化 “教会、 勤练、 常赛” 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健康水平提升。

3 学校体育为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

3.1 体育强国的由来

体育强国提出是在1983年。 当年国务院发出的一份《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文件之中有所提及, 在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中再一次重申关于体育强国的问题。 基于当时的特殊时期, 简单认为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多拿金牌就是 “体育强国”, 将体育强国与世界大赛竞技排名划了等号。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重要的表征, 但远远不是全部, 正如体育的概念包括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只是体育强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多年以来的很多人包括体育教师简单认为体育就是比赛, 竞技体育就是体育强国的全部。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 “奥运成绩、 体育人口、 国内体育产业总值 (GDSP) 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重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 奥运奖牌数和成绩名次进入世界前8 名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强国;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成年人口占总人口45%以上可以称为大众体育强国; 国内体育产业总值 (GDSP) 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比重在1.5%以上可以称为体育产业强国。[11]” 2008年9月胡锦涛明确指出: “要进一歩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 明确体育强国的指标: “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 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 同时把体育强国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之一[12]。综上, 我国体育强国发展现状是处在不平衡、 不充分状态, 竞技体育在国际比赛中屡屡取得佳绩呈现一枝独秀;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人群数量不足, 中老年人参与居于多数且锻炼方法单一, 并且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学校体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 城乡差异。

3.2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回顾现代体育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史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个脉络: 体育运动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呈现正相关的状态, 呈现为同一个过程。 历史的经验形成一个规律, 体育强国和世界强国是一个共生体, 体育强国是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发展是趋于一致性。 现代体育伴随着工业化革命产生、 发展到壮大起来, 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的户外运动、 德国杨氏体操、瑞典林氏体操构成了现代体育的三大基石, 透过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这些世界强国的体育发展历程。 英国的户外运动为什么会从欧洲东北海岸上的几座小岛, 传播到了全球。 这些体育项目能够从发源地散播出去, 并不是因为体育内在特质, 而是因为英国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德国人也通过国家强大的实力向世界传播了德国的体操。曾经的瑞典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 林氏体操的目标在于改善国民体质健体强身, 保卫国家, 具有极强军事目的, 对现代体育产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发明了篮球和排球并通过 “基督教青年会” 和美国的士兵将这些运动传播推广到全世界。 体育强国的发展是基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不断上升。

3.3 “三育并进”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

体育是国家强盛的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体育强则中国强, 国运兴则体育兴。[10]” 成为体育强国根本在于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 “三育” 并进, 全面协调发展。 虽然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多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但总体体质健康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截至2021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 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比例为30.3%, 该指标远低于大众体育强国的指标; 竞技体育存在结构性发展不均衡、 不充分,运动项目呈现集体、 性别的偏态发展, 只有国民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3]” 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改善国民的体质健康, 还能培养国民团队协作、勇敢拼搏和卓越的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4]”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要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让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始终, 达到 “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 确保 “体育课开齐开足” 扎实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才能促进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才能为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最终达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

4 结语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从基础做起。 体教融合的关键在于 “恢复广义的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应有的地位, 学校体育要真正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实现 ‘四位一体’ 的目标, 增强国民健康素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竞技水平。” 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肩上的责任, 明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定位。 即学校体育是落实 “立德树人” 的重要抓手, 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 体育 “育” 的不仅仅是 “体”, 而是通过体育直达人的心灵, 让青少年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通过学校体育 “以体育人、 以体成人” 最终达到 “立德树人” 目的。 教育家张伯苓曾说 “强国必强种, 强种先强身”。 强身的关键在于体育, 100年前中华民族缺乏体育,100年后依然缺乏体育。 深化体教融合的目的不仅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 最为关键的是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口质量, 因为高质量人口是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石。

猜你喜欢
强国竞技青少年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青少年发明家
竞技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花与竞技少女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竞技体育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