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纾解

2023-02-07 12:48余丽霞耿帅苟夏林
体育师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场域体育教师体育

余丽霞, 耿帅, 苟夏林

(1.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2.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3.珙县洛亥镇中心小学校,四川 宜宾 644000)

继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而教育能否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师起关键性作用。 其中, 教育研究是体育教师自身横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1]。 2020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对体育教师的资源配备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 版) 更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由此可知,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及教育现代化亦能起到助推作用。 因此,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主体, 如何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进而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是当今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思考。 通过文献梳理,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2]、 教学能力[3]、 培养培训[4]、 职业发展[5]等方面, 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还较少有人涉及。 随着对体育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促进体育教学实践效果提升的关键, 更是学校体育学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1 场域理论及其应用

场域理论作为社会学理论之一, 是指在社会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6], 即人的行动均被其行动所产生的场域而影响, 且场域内部因环境不同而具有内生性和发展性。 其包含场域、 资本和惯习三要素, 呈现出 “惯习×资本+场域=实践” 的关系, 普遍应用于社会学、 人类学、 政治学、 教育学、 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7]。

从场域理论角度看,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并非个体化行为, 其能力的培养受到场域、 资本、 惯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是教师进行 “投资”、 争夺 “资本”, 以实现其“利益” 的竞争场域。 首先, 场域体现为科研氛围、 制度建设等, 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为培养科研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 资本是科研场域中的有效资源, 包括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8], 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支撑。 最后, 惯习是形塑科研场域的重要力量, 是体育教师付诸实践的行为倾向。 因此, 科研环境的营造、 能力的提升、 惯习的养成会进一步影响体育教师的科研行为。 本研究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 围绕体育教师在哪里实践科研活动、 用什么实践科研活动以及如何实践科研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寻求纾解路径。

2 场域理论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 重经验轻理论、 重仿效移植而轻科学规律探索的现象日益普遍。 本文以场域理论中的“场域”、 “资本”、 “惯习” 三要素作为分析框架, 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困境进行探讨, 并找出对症。

2.1 客体维度:场域环境影响

从客体维度看, 科研场域作为体育教师工作与实践的重要场所, 大多处于散漫状态。 具体体现为体育科研氛围薄弱、 制度不健全, 未发挥其应有功能。 在体育科研氛围方面, 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较少, 且重点集中在语文、数学、 英语等学科[9], 导致体育学科的科研处境愈发边缘化。 而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受 “重实践, 轻理论” 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体育科研工作开展缓慢[10], 最终沦为 “重教学、轻研究” 局面, 阻碍科研工作开展。 在体育科研制度方面,首先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教师队伍管理的 “摆烂”态度。 学校领导层对体育科研不重视, 忽略政策落实及科研流程的具体化。 对科研工作的通知、 管理与评估不及时和不到位, 从而导致因准备不充分而急于上交, 使得责任制度难以落实。 其次是激励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教师发展体制改革不到位。 体育科研的激励主要体现在津贴、 职称等单一类激励形式, 这就导致科研对象局限于有晋升需求的教师群体, 普及度不广。 再加上部分中小学对体育科研的考核制度不严格, 为完成上级任务, 追求科研量从而导致体育科研形式主义思想的滋生, 最终阻碍体育科研的正向发展。

2.2 本体维度:资本条件制约

从本体角度看, 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易受到场域内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的制约。

首先, 文化资本薄弱。 文化资本作为科研场域最基本的资本状态, 即体育教师所具备系统的科研理论知识与技能、 科研经验。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 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以本科、 专科学历为主, 只有极少数研究生[11]。 专科阶段科研知识教育的根本缺失和本科阶段科研教育的深入度、 系统化不足成为主要因素。 只有极少数研究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科研理论知识。 但也因缺少实践经验而制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其二, 体育教师数量的匮乏引发其角色的冲突。 其不仅要扮演教师提升课程质量, 还需发挥教练角色组织体育训练活动。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任务使其难以进行自我提升, 从而弱化了体育科研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最终影响科研的实效性。 其三, 体育教师在计算机、 外语水平等体育科研工具方面使用困难也阻碍了教师科研事业的发展。

其次, 社会资本不足。 中小学体育科研场域中的社会资本主要指体育教师依托社会渠道获取科研相关资源信息的平台。 科研是一个不断思考、 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更新专业知识、 创造科研价值。 然而, 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资本的制约。 其一, 在资源供给方面, 尽管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逐渐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但相关科研能力的培养及科研实践的转换仍不容乐观, 且体育科研应突破学校的区域局限,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培养体育科研能力。 其二, 在交流合作方面, 体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 更要依托中小学校主体的关系网络资源, 促使学校与高校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合作并协同发展, 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 但实际上, 体育教师与社会人士的合作与交流呈现静默状态, 而社会人员与教师合作积极性不高, 因此, 校社科研合作难以落实。

最后, 经济资本匮乏。 体育科研场域中的经济资本主要指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总和, 包含科研资料、 专家咨询、 科研奖励等, 主要对体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起着保障作用, 以促进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而, 中小学科研经费支持的单一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阻力。 此外,中小学因其地域性及能力水平所限, 导致科研性质较低,经费相对有限, 且很多课题呈现自筹经费等形式。 这对体育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于购买科研设施、 数据库、培训、 实践等支出时成为重要难题, 难以保障科研基本条件, 从而影响体育教师参加科研的动机与积极性。

2.3 主体维度:惯习形塑落后

体育教师对科研能力的认知与科研的高度, 是体育科研不断发展的惯习基础。 然而, 近年来, 一些不良现象正在靠近。

一方面, 对体育科研的认知产生偏差。 教师任务的日趋复杂致使体育教师逐渐对体育科研产生 “无需论”、 “无用论”、 “无暇论”、 “无能论” 等众多错误观点。 首先是对科研主体认知产生偏差, 出现 “无需论”。 认为教育科研是高等院校、 教育专家及专门研究人员的事情, 中小学教师只需上好课、 管好学生、 提高升学率[12], 从而忽视了一线体育教师科研的主体作用。 其次是对体育科研的功能认知错误, 出现 “无用论”。 认为理论研究无法指导实践, 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最终忽视了教学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及促进作用。 再次是对科研任务定位不清晰, 出现 “无暇论”。 认为体育科研是一件错综复杂、 极其耗时的工作任务, 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好既定课程教学,更要从事竞技训练、 课后服务指导等繁杂任务, 对体育科研有心无力。 最后是对自身从事科研的不自信, 出现 “无能论”。 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专门的方法技能和独有的内容形式, 自身能力远无法胜任科研工作, 从而放弃科研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行为相脱节。 从研究性质看, 体育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利益剥夺而非利益获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出于时间、 精力、 任务重、 经费低等利益冲突, 对体育科研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抵触, 从而忽视科研质量, 导致科研任务执行过程中 “应付主义” 与 “搭车”等乱象丛生。 其一, 从科研流程讲, 中小学体育科研具有指标限制及要求, 立项指标少、 成功率低常常成为教师放弃参与的主要因素, 因 “完成指标任务” 而被动参与等现象比比皆是, 导致体育教师积极性及动力不足, 应付心理油然而起。 再加上教师个体差异性原因, “能者多劳或全劳”, 从而出现部分教师被动 “搭车”。 其二, 从成果获得看。 体育科研项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评职称环节,而对于老教师或没有晋升意愿的教师群体则没有任何吸引力, 执行过程自然出现应付情况。 再加上 “结果主义” 的影响, 立项想结项, 注重结果的获得从而忽视科研过程中收获的重要意义。 这些观念的分歧与误读, 都成为了中小学体育科研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障碍。

3 场域理论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纾解之策

3.1 场域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场域不仅能够引领体育科研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发展, 更可以激发体育教师的科研内生动力, 从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促进体育教师科研道路的蓬勃发展。 因此, 学校的顶层设计对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研的重视与支持, 以学校管理层为切入点, 改善科研环境及条件,在提供硬件设施的同时更应考虑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从而降低科研门槛, 进而鼓励体育教师参与。 与此同时, 定期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及交流会, 持续促进科研能力、 水平的提升[13]。 其次, 各中小学校作为管理主体, 应完善体育教师科研管理机制, 通过细化部门职能, 鼓励体育学科自行组建科研团队, 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强调责任的落实, 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作为衡量标准, 对体育教师科研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并扩大评价比重, 使之与教学成果并重或缩小两者间的占比差距, 从而突出两者的同等重要性。 此外,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科研评价时应注重科研的质量而非数量, 对质量过低的科研成果不予以考核。 最后, 应积极完善体育教师科研激励制度。 通过发放荣誉证书、 物质奖励、 评优评先优先考虑等多种方式[14], 激发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其科研能力。

3.2 资本积累:提供科研支持,促进教师培养与培训

首先, 在文化资本方面, 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文化基础与知识的巩固及更新。 其一, 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前科研培养, 本科阶段科研知识的积累与塑造。 本科师范教育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 仅体现为毕业论文设计单一环节, 再加上学校差异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督力度参差不齐, 导致科研能力的提高更为困难。 因此,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 应有针对性的培养体育教师科研素养, 结合学段特征与课程设置, 积极开设研究型学习课程, 强调研究方法的正确应用。 在此基础上更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鼓励申报科研项目、 参加科研比赛等,以巩固和应用科研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其二,促进体育教师在职期间自觉巩固与更新科研知识素养,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不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学科新知识以及科学前沿发展动态, 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替, 促进科研能力的与时俱进。 其三, 突破本学科束缚, 积极利用计算机等能力, 不断努力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知识, 为后期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 在社会资本方面, 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开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增强其科研能力及素养。 其一, 积极开展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 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其培养内容及形式也应有所差异, 因此, 要依据体育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分批次并梯次进行针对性培训, 如对于新任教师应重点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 对于中年体育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科的延展与交叉, 并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与促进; 对于富有科研能力及经验的特级教师注重学科前沿动态思想的新思考, 推动其向 “卓越教师” 方向发展。 其二, 提供教师外出进修机会。 鼓励部分科研能力薄弱的体育教师继续深造, 弥补学历上的不足的同时更推动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三, 加强中小学校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鼓励院校融合与校社合作, 互相带来创新思路。 中小学为高校提供科研实践, 为高校学生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而高校又为中小学提供理论指导。 进而带动体育教师的科研成长。

最后, 在经济资本方面, 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 其一,体育科研因其特殊性离不开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 因此,国家政府应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进行资金投入, 从而推动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并提升科研能力。 其二, 中小学校等管理层应对体育教师科研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尽管科研自身具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但除去科研过程的必要支出外所剩几乎为零, 难以激发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积极性。 因此, 通过建立专门的科研基金、 科研专款及自行筹集等方式, 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撑, 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推动体育教师以积极态度投入到体育科研过程中, 加快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进程。

3.3 认知惯习:端正科研动机,推动教学与科研转化

养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惯习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首先, 应端正科研动机, 从 “被动科研” 转化为 “主动科研”。 对体育科研的认知应当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上的一种创新, 学校可通过相关科学研究认识的讲座对体育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慢慢养成正确的科研观念与动机。 此外, 体育教师参加体育科研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为指向, 摒弃为评职称而科研的功利化思想。 其次, 要合理定位体育科研。 从科研认知来说, 大部分体育教师因接触少而对科研工作缺乏信心导致错误理念, 进而阻碍教师对科研方面的积极参与。 因此, 应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动参与科研工作, 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从科研主体来说, 应积极沟通与交流, 实现一线体育教师科研主体的回归, 通过切身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 从科研功能来说, 体育科研是促进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技能水平、 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积极参与。 因此, 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发现问题, 善于反思与总结, 以自身教学实践做支撑, 从而增强自身科研意识。最后, 积极尝试教学、 科研一体化。 体育科研并非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探讨, 而是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为更好的教学而服务, 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高效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4 结语

在新时代, 学校体育学科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其具体表现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视与发展上, 这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转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念, 还应打破传统教师发展体制改革的限制, 激发教师科研兴趣, 从而促使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过程中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学研究、 体育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场域体育教师体育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2016体育年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