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07 19:17李丽芳
警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公安院校

李丽芳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022年7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全国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来,公安院校作为特殊行业的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元素,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公安专门人才。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总结公安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经验,针对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完善薄弱环节,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科学构建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此推动公安院校向一流本科迈进。

一、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理论概述

(一)大思政课的理论概述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大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1]“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完善和拓展,是对传统思政课进行守正和创新的产物。[2]“大思政课”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丰富思政资源,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同时“大思政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3]

“大思政课”视域下公安院校的教学不再简单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它打破了传统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培养公安人才的综合教育格局。[4]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公安高校对“大思政课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对于推进公安高校教育现代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首先,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思政的教学主体变得更加多元,逐步呈现出全员育人的宏伟格局。同时,也改变着传统思政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实践体验的转变。其次,“大思政课”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特色,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大思政课模式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建设、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大思政课”不仅在理性层面以说服、影响、引导学生为目标,更以理性为科学指南,在行为层面以教育、塑造、改造学生为目标,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思政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6]

(二)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理论概述

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是指以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7]为依据,即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体系。[8]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学情特点、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等层面明确。即对学生特点、困惑、学科和社会需要进行研究,其中学生特点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学生的外部特点强调学生专业特征、职业追求和规划等客观背景信息。学生的内部特点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与本课程有联系的现有学习经验以及喜好采用的学习方式等。[9]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专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情况出发,精选和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保证教材内容符合特定课程目标。[10]课程思政实施方式的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一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使得实施方式科学、合理、有效,如何使得学生高效地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继而实现思政教学目标。[11]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时,需关注实施方式应服务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应主动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教学过程自身育人价值。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案的建立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评价内容、任务设计符合教学目标为前提,审视课程思政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等环节,取得何种程度的预期学习效果等。

二、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自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深刻理解和有效开展育人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也为公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以培养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阶段,这为我们持续推进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以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为例,所开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大思政课”为视角,当前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思政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在“大思政课”的视角下,当前所有高等院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立德树人的意识和教育行为主动性均有所提升,但仍有一些高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目标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体现在,对课程思政理念定位不清。在“大思政课”的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应当紧密结合新时代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实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育人大格局。[12]还存在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理解不准确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本质和落脚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将课程思政仅仅视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将系统育人的职责完全落在普通思政教师身上,这与大思政育人初衷背道而驰。目前大多数高校和教师仍然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思政”理解,若将其狭义化,则会导致各类课程被生搬硬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衣,从而影响“大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有待深入

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首先确定学科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容主体。要对整个学科思想有个宏观的把握。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具有显性育人功能。另外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具有思政理论知识与能力,才能挖掘本课程育人的隐性元素,使其显性育人元素和隐性育人元素相辅相成。目前,专业课和公共课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精准。体现在个别教师主观上不重视和教师知识底蕴、思政素养和教学知识能力不足等方面。“课程思政化”与“大思政课程化”存在脱节现象。[13]各教师间、各课程间、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意识等,各主体间各自为政,这导致了思政资源和形式上的重叠浪费,同时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除了教育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很少,这些问题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三)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有待优化

在大思政课视角下,大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步形成,挖掘的大思政课元素很丰富,但是大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有些牵强,某些课程思政切入方式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在专业课和公共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存在以抽象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等为辞藻,很牵强地对某一课程的某一节课进行自我认知的“课程思政”,脱离了育人的初衷。另外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的思维僵化,导致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混淆在课程定位和育人要求上,形成了育人和知识讲授的“双重性”,甚至改变了课程的属性,出现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脱节现象。同时也存在某些公安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相似,出现大量重复的思政内容,导致原本多姿多彩的课程缺乏独特的个性,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厌倦,从而降低了课程育人的效果。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把知识生成、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设计课程思政切入点,突破融入路径的难点问题,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思政课育人功能,这是课程思政实施方式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课程思政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目前,公安院校已经建立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实验实训等教学实践评价标准,但并未构建针对性强的比较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仍有缺陷,存在着考核评价目标不明确、考核评价标准不规范、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如何按照全员、全课程和全程育人以及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人性化的长效评价机制,落实大思政课理念,促进大课程思政建设顺利进行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构建路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化思政育人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是教学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应从课程目标出发,确立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思政理念。即在当前大思政课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大局进行顶层设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新时代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实战能力强以及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公安应用人才。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群众意识、保密意识、团结协作、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极高的以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公安专门人才。

(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各公安专业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发展。整合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础。一是凝练学科思想,整合思政教学内容。目前各公安专业课程有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各学科都有其学科思想,学科思想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是学科的灵魂,是思政的主体,各课程教师要加强教研活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学情,研究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和实践问题,提炼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在宏观层面上确定整个学科的思政内容,在微观上,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抽象整理出具有本门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避免各门课程思政元素重复叠加的状况,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二是凝练精神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公安院校要立足于当前的课程思政育人现状,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公安文化、伟大建党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事迹中凝练思政元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课堂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大局观、安全观、历史观,培养学生具有文化自信。三是凝练国情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各类专业课程应当顺应社会形势发展而创新,将课程目标定位融入全局,紧随公安教育思路,引导学生立足于国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到发展大势,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四是凝练实践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和公安实践中进行挖掘思政内容,避免有些教师把政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直接在课堂上突兀加入,真正把公安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准确全面整合、优化和凝练。五是凝练知识群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整合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包含在公共课和专业课基础知识、实践知识、学科发展史、学科文化、学科思想方法、科学精神等载体之中。六是凝练思政主体元素,整合思政教学内容。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和顶层设计的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高度和政治站位,准确理解把握相关文件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背景,根据公安院校的办学特色、类型定位和资源优势,科学系统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

(三)优化课程思政切入方式,拓展思政育人渠道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依托线上教育平台,打造一个集学校教学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大阵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应积极展开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研学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验实训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感悟生活、认识世界、勇于探索、锤炼意志,为课程育人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空间。借助网络云课堂,我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构建一个线上平台,整合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拓宽思政育人渠道,积极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同时综合运用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网络平台[14],将课程思政育人迁移到云端,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切入方式的全面优化。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大阵地中,三个课堂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在立体化的“大思政课”格局中充分发挥育人动能,实现线上线下多空间“共思政”、课内课外各时段“同育人”的目标。在公安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完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以公安侦查专业为例,主要采取以下切入方法:一是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切入思政元素。比如采用类比教学法,通过对中外刑事侦查的管理制度、模式、效率、人性化、数字化和科学化等全方位的类比,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安工作的理论制度自信,激励学生研究公安学科理论要不断创新,不忘初心,坚定自信。二是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切入思政元素。比如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思政元素切入方式。教学模式的优化,有利于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三是运用历史经验切入思政元素。通过梳理我国建国以来的公安刑事侦查工作,分析典型的重大刑事要案的侦破经验,比如国内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经验,国际间联合打击反恐、贩毒犯罪合作经验,分析我国刑事侦查工作模式中的创新和不足等切入思政元素,逐步培养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政权安全的意识,增强公安工作要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意识。[15]四是运用实际案例切入思政元素。例如通过列举比较典型的行政办案、刑事办案的各种优劣案例,使学生明确执法办案所需要的专业和职业素养,需要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意志品质,同时认识到刑事侦查工作中程序公正和执法为民的重要性。五是运用数字技术切入思政元素。当前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加持切入思政元素,借助网络云课堂,整合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综合运用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网络平台,将课程思政育人迁移到云端,使得课程思政智能化、数字化。通过这样的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科技手段办案的意识,提升利用科技办案的能力,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全面提升。六是运用模拟训练切入思政元素。通过综合模拟训练实践课,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切身体会执法办案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和专业素养、服务精神、奉献品质。尤其是在警局所实习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警营文化,亲自体验优秀警察的榜样示范作用,学习优秀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和奉献品格。七是运用竞赛活动切入思政元素。学生定期参与各种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竞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缜密的思辨能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思政感染力。八是运用学科思想切入思政元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深刻的学科思想,比如对刑事侦查学科思想的梳理,确定学科思想为逻辑、统计和分类,由此可确定学科主体思政内容。再认真研读各门课程,分析教材,才能借助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切入特色的思政元素,从而培养学生在刑事侦查工作中需要具备的逻辑、统计和分类思想等。这样既能节约思政资源,又能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从而建立大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

(四)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方案,强化思政育人成效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公安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要科学衡量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人性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评价制度的建立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评价应遵循思政过程到育人结果的动态原则,建立多维化和立体化的思政教育评价方案。[16]

1.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一是建立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评价。从育识、育人和育能全方位统筹,整体评价课程育人效果的情况。如课程思政内容整合的科学性、系统性。课程思政元素切入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逻辑性和自然性。二是建立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首先是教师榜样效果评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做得好,对学生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爱党爱国,有奉献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才能带动影响学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榜样作用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种评价要参考学生、同行和督导评价进行考核。三是学生成长效果的评价。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思政活动所表现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成长情况考核评价,对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的考核评价,督导可以从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以及选择调查问卷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内在思想意识与品德进行评价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考核。[17]四是建立对课程思政教学文件评价。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讲稿、教案等评价制度。考核对教学大纲中思政目标和思政内容是否和教案一致,考核教案各节中的思政元素切入是否科学合理,思政育人是否具有针对性进行评价,对大纲和教案中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切入方式方法是否落实,思政育人效果如何进行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方案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评价,还应重视同伴间的互评,而且教师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一方面,学生要从客观、公正的视角去面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他们对个体发展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者应及时评估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及时整改,表扬思想态度好的学生。[18]

3.评价标准的科学化。教学督导中心与督导教师在建立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情。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原有学科文化基础、思维水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等级、有标准的评定学生,如作业、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除制定共性评定等级,还应该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评价,才能更加贴近他们的思想感情,加强和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这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助推作用。[19]

综上所述,公安院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依托线上教育平台,打造一个集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云课堂教学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大阵地,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公安院校大课程思政建设要秉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理念,奏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旋律。总结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切入方式和评价制度以及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主动性,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为公安教育的发展提供标准样式和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公安院校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