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典型问题及其对策

2023-02-08 17:21雷巧玲于兴荣
廉政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调研党员干部群众

雷巧玲,于兴荣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解决发展难题的重要步骤,这是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经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26,要适应新环境、新形势,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就要求全党尤其是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2]。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1]1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引发了“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运动式”调研、“半截子”调研、“钦差式”调研等现象。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现象的发生,成为提高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实效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典型问题

调查研究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本质上讲,它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媒介;是为了发现矛盾点、寻求突破口,进而解决矛盾的工作方法。从过程上讲,它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步骤,其中调查是了解、考察与甄别现实情况,获得关于事物原貌的感性认识的环节,而研究则是根据所掌握的事实情况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研判,进而得出理性认识的环节。从实践要求上讲,调查研究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3]。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实施的调查研究中存在着有名无实、消极应付等问题现象,使调查研究这项“法宝”,偏离了探究事物本真、寻求发展规律、提出对策建议的根本目的。

(一)“作秀式”调研

“作秀式”调研与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密切相关,是产生时间较早、对党内调深查研究工作影响较深的一类问题现象,其典型表现是弄虚作假、有名无实。“作秀式”调研仍然保持着调查研究的基本形式,从表面上看,完成了调查研究应具备的流程,且往往能取得形式上的“结果”,有“完整”的调研报告、整改意见、任务清单。这类调研在现实工作中时常难以分辨,因此相关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制止,导致这场“大秀”愈演愈烈,不断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助长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然而,由于“作秀式”调研并没有触及根本问题,无法听到实话、掌握实情,因此它不仅没有对科学决策发挥作用,反而影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盆景式”调研

“盆景式”调研是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快车道,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后,督查成为推动工作开展、落实的重要方式而日益突出的一类问题现象,其典型表现是走经典路线,看模范样板。在“盆景式”调研中,调研人员抵达“提前安排”的调研地点,观看“精心准备”的工作场景,偶遇“精挑细选”的人民群众,听取“反复斟酌”的工作汇报,查阅“丰富完善”的总结材料,自认为一团和气、皆大欢喜,实际上严重脱离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性修养缺失、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

(三)“运动式”调研

“运动式”调研的典型表现是闻风而起、密集行动。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来看,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关头和重点领域,围绕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集中开展全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对于党清醒把握国家发展大势、作出重大战略性安排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党员干部的微观层面来看,“运动式”调研并非党员干部主动了解基层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而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安排,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背道而驰,因而难以将调查研究这项“传家宝”物善其用。

(四)“半截子”调研

“半截子”调研的典型表现是只调查、不研究,指党员干部在兴师动众、轰轰烈烈地调查之后,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判。在“半截子”调研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基层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而后却忽视了调查结果的运用,将调查研究这个统一体割裂开来,导致出现了“调查与研究两张皮”的情形。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党员干部劳动成果的浪费,由于没能将调查研究工作做到最后,致使前期做的调查功亏一篑。同时,党员干部在调查过程中对人民群众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却没能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而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感情,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五)“钦差式”调研

习近平指出:“不能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4]“钦差式”调研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产物,呈现为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向基层耍领导派头的现象。其典型表现是党员干部换个地方谈高见、带着论点找论据,调研过程以汇报成绩为主,避免讨论现实问题。这类调研迎合了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成为其在基层耍官威、摆架子的工具,这类调研追根溯源仍然是积习难改的作风问题。

以上五类问题现象体现了部分党员干部面临发展难题时的消极态度,是缺乏求知意识的表现,反映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精神懈怠和畏难情绪。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现象往往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作为混合物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要在全面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找到破解调研问题的现实路径,这是推动党员干部正确掌握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基本功”的必由之路。

二、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治理环境与制度建设中的不利因素是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外因,而党员干部自身的错误理念与方法是问题产生的内因。要彻底分析此类问题现象产生的内因与外因,需从环境、制度、个体三个层面进行考量。

(一)环境层面:治理环境中存在不利于调查研究的因素

第一,督查工作频繁密集,逐渐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导致基层难以将调查研究与工作督查区别开来,因而在调研中做出“迎检”反应。督查作为推动工作、保障落实的重要手段,逐步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有效保障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部分领域的督查工作滋生了范围不断泛化、力度不断强化与过程不断虚化的潜在惯性[5],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负担,弱化了组织效能,导致基层干部和群众“杯弓蛇影”,一旦有上级领导下乡,就自然而然地以为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考察”,于是便时常抱以“迎检”的态度,报喜不报忧,逐步使调查研究工作偏离实质。

第二,党员干部与基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基层具备了隐瞒实情的空间。基层干部和群众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比较容易掌握关于基层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与上级党员干部的沟通交流中具备先天的优势,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汇报或隐瞒,并时常以此来抵消上级的权力不对称优势,以达到“自保”的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影响颇深。党员干部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障碍,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而且更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做好群众工作,使自己的工作真正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基层干部和群众有着一定的避错情绪,导致基层缺乏讲出实情的勇气。在传统的政治架构中,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具有监督权、评价权、奖惩权,这就导致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上级党员干部具有天然的畏惧与胆怯。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基层干部和群众因考虑到上级对自身政绩表现的评价,即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惑,也不敢直接将其暴露出来,而是选择聚集所有的可用资源,堆砌起一系列的亮点工作,以打造出看似良好的工作业绩。还有学者提出,近年来基层官员出现了从“邀功”到“避责”的行为转变[6],这种“避责”的行为倾向进一步体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避错情绪,成为调查研究的障碍,导致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难以将问题原貌剥离出来,因而无法把握问题要害。

第四,党员干部与基层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导致基层缺乏讲出实情的意愿。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而得出关于地区现状及破题方向相关论断的过程,是二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送的环节,而党员干部与基层之间的信任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二者的沟通效果。因此,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也直接影响到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效。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仅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基层造成了“领导年年来,问题年年在”的窘境,导致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于这种形式主义、浅尝辄止的调查研究司空见惯,不再相信党员干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因而即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工作中需要上级领导的理解、关怀与帮助,也不愿开口诉说自己的困境,而是以同样消极的态度应付上级的调研。

(二)制度层面:调查研究的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完善

第一,党员干部日常事务繁杂,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较多。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级党政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并且基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有了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这对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面临日益繁杂的日常事务与愈加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压力过大、精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关于调查研究工作中的顶层设计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调查研究时常作为专项任务的形式密集出现,导致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出现“运动式”倾向,以“完成任务”“完成指标”为目的,弱化了其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方法的作用。另一方面,关于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尚未完善,党员干部在调研实践中缺乏参考,对于这项工作的价值、原则、措施、评判标准等维度认识不足,因此在实践中容易跌入“脱轨”“变味”的泥潭。

第三,决策过程中缺乏调查研究的步骤。科学决策是立足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两个大局”、处理好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紧迫议题,决策的机制、程序、责任、方式直接影响了决策的水平。而当前由于缺乏制度约束,未能将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关键步骤,许多党员干部“拍脑袋”决策、“书斋里”决策,最终致使决策脱离实际情况、脱离人民群众的意愿。

(三)主体层面:党员干部关于调查研究的错误理念及方法

第一,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内在要求[7],而无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实践,都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息息相关。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弱化趋势,导致其在工作中“以政绩为纲”“以晋升为纲”,甚至不惜弄虚作假,逐步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背离党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第二,致使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发生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缺乏对于调查研究实质和要求的科学认识。由于党员干部对于调查研究认识的不足,致使其未能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摆正工作站位,而习惯了基于“领导”角色产生的工作风格、工作方式、思想意识,将“监督”“检查”作为工作常态,不自觉地对基层“大谈高见”,难以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贯彻“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弱化了对“求知的渴望”。

第三,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方式方法是影响调查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调研方式有助于党员干部提高调查研究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党员干部是调查研究实践的主体,基层及基层实际情况是调查研究的客体,调查研究的方法、手段则是将调研主体与调研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中介的选择与运用程度直接影响了调查研究的结果。例如,对于问卷调查来说,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获取高效、全面、准确的数据,避免了人工计算中存在的效率低、误差多的问题。

第四,一些党员干部眼高手低、闭门造车,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新情况,也是调查研究工作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一是“本本主义”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容易片面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愿意花费时间低下头去听取不同的声音。二是“经验主义”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自以为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便采取相似的措施,一法多用、陈陈相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8]。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环境与条件日新月异,只有进行接续不断地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变幻莫测的实际情况。

三、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破解之策

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作为支撑。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凡是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探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就能够做出利国利民的科学决策。因此,要在深入挖掘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类问题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找到其破解路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发挥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党性修养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9]要持续以大党独有的清醒和坚定进行党的自我革命,增强党性修养,切实发挥党性修养的内化与渗透性功能[10],加强党员队伍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筑牢做好调查研究的坚实基础。

第一,增强党性修养,要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提出,主观主义作风是一些党员同志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11]361。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客观实际、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意愿的根本路径,决定着党的事业和生命。

第二,增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推动党员干部找准工作站位,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藩篱。“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12]122它与调查研究的实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化表达和生动性彰显,也正是党的优良作风规定了调查研究的行为准则,保障调查研究工作的贯彻落实与深化发展。整体而言,前后相继的调查研究实践是铸就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因素,而党的百年作风建设也不断为调查研究注入强大力量。

第三,增强党性修养,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习近平强调:“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13]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牢记初心使命,时常以强烈的角色意识、宗旨意识反思是否存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12]339的错误思想,在调查研究中积极承担起第一责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高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二)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进行的调查研究与西方典型的实证主义调查研究,在立场上有着显著差异。西方实证主义调查研究将被调查者仅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属于认识世界的工具范畴,而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根本价值导向。习近平强调,在深入调查研究中“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4],真正站稳人民立场,这就要求在调查研究实践中贯彻好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14],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贯穿到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第一,要坚持调查研究为了人民,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5]坚持调查研究为了人民,就是要将人民的福祉摆在首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反映上来,并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和政府决策的方方面面,致力于解决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障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调查研究要坚持问计于民,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我们的调査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11]378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党的正确认识的源头活水,要真正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情,推动党的科学决策,就一定要让调查研究深入人民群众,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只有始终保持包容、谦虚的态度,才能真正听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话、用好人民群众这个“智囊团”。

第三,要让人民群众检验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效。坚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贯穿调查研究工作的始终,既要体现于调研过程,又要体现于结果评判,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调查研究成效的根本标准。调查研究的成效,必然要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证实,凡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了人民急难愁盼的调查研究,才是真正有价值、取得实际成效的调查研究。

(三)坚持问题导向

“领导干部有了敏锐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7]正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只有深切认识到矛盾的本质,才能在推动矛盾解决中实现事物的发展。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务必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14]。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又凸显了其工作能力与领导能力,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应当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在调查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戒除妄自尊大的焦躁情绪,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常怀警惕之心,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推动工作,通过常态化调查研究查漏补缺,做好各项应急预案,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第二,在调查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党员干部勇于正视问题,对于已经暴露的重大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实事求是、保持清醒,通过及时地调查研究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团结各方力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对待、认真处理,防止问题的扩大与恶化。

开展调查研究所要面向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于《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列出的12 个方面,即立足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与波谲云诡的世界变局,贯穿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紧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剖析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思路和科学方式,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与潜在矛盾,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根基。

(四)掌握科学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直接影响了调查研究的实效,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党员干部在基层调研中把握到真实情况。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网络信息化等特征,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贯彻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坚持调查研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将新型的科学技术引入调查研究全过程,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高掌握基层情况的速度、广度、深度。

第一,拓展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选择,在充分挖掘传统调查研究方法的同时,深入探索与时俱进的调查研究方法。党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是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法,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方法论价值,在党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有蹲点调查、开座谈会、典型调查、实地走访等,在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中要继承好、发扬好这些方式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挥好前人的智慧。此外,也要不断为传统经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基层调研的有机融合,综合运用统计学中新兴的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调查研究的时代感、科技感,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

第二,对于调查研究方法的选择,既要随机应变,又要综合运用。一方面,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16]例如,针对“盆景式”调研的类似情况,党员干部可以适当采取突击的形式,选择深入一线蹲点、明察结合暗访、灵活转变路线等方式,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研究真实情况,不给“盆景式”调研以可乘之机。

第三,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17]调查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根本目的是唯一的而非多元的,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传统的调查研究方式,还是注入了新的科技因素的调查研究方式,都有其贯穿始终的根本原则,那就是深入一线、实事求是。

(五)强调系统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工作方法,同样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因此,要坚持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指导调查研究实践,就要基于系统思维,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调查研究的过程,进而把握其本质和规律。调查研究分为调查与研究两个阶段,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离开了调查的研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研究的调查也就丧失了归宿和价值。调查是获取信息、界定症候的阶段,而研究是分析信息、找到症结的阶段,二者前后相继、相辅相成,构成调查研究的完整过程。习近平强调,“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将二者紧密结合,“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1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实效。

第一,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党员干部注重系统的过程性与整体性,切勿将二者割裂开来。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必须先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基层情况进行调查,听到基层的真实声音、把握基层的整体情况;再以严谨、钻研的科学态度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找到导致基层难题出现的系列缘由。党员干部要切实完成调查与研究的各个过程,进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数据支撑。

第二,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还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以发展、开放的态度对待调查研究,及时更新数据、革新观点,避免调查研究中“刻舟求剑”问题的出现。毛泽东强调:“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相应的,调查研究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11]378。习近平同样指出,“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18]。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新的调查研究实践,以保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精准有效施策,切实提高以调查研究应变局、开新局的能力。

(六)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19]。只有不断加强完善与调查研究相关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常态化进行,确保党和国家出台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具有科学性、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常态化、制度化,一系列党章党规党纪都对调查研究作出了明确要求。2012 年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央八项规定,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要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20]。2022 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调查研究”,在工作中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2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按照党中央部署,54 个单位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任务,围绕26 个专题开展调研,形成80 份调研报告,共计132.7 万字,使其“真正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过程,成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成为充分解放思想、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22]。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要持续加强对于调查研究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着力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完善决策流程,坚持和完善重要决策调查研究论证制度。将调查研究贯穿于党和国家决策全过程,在决策中做到先调查再讨论、先知情再谋划,是保证有关决策部署科学性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决策的各个阶段,要充分深入基层、多措并举,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摸清实情、挖准病根,真正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防止和克服“决策前拍脑袋、决策时拍胸脯、决策后拍大腿”的情况发生。

第二,明确调研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度。要明确党员干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间、任务以及相关要求,将调查研究的完成情况引入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对未按时完成调查研究任务的党员干部进行责任追究,以达到真正约束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经常化、常态化的目的。

第三,夯实组织基础,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的联系点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通过建立联系点的方式,党员干部可以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从而加深对联系点的了解,发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推动落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指引工作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推动工作的现实需要。从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大命题,到习近平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的清醒头脑和优良作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就要一以贯之地将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传承下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做好做实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下深功夫。

猜你喜欢
调研党员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