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创作分析及演奏技巧

2023-02-19 12:19张佳乐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

张佳乐(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有着丰富的内容、如歌的旋律、突出的音响效果,是中提琴艺术发展过程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拓宽了中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视野,为中提琴演奏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被广大演奏者作为学习、演奏的经典作品,因此,研究这样一部具有时代特色及历史意义的中提琴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中提琴协奏曲是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威廉·沃尔顿的作品,该作品于1929年首次公开于逍遥者音乐会,由德国作曲家、中提琴演奏家亨德米特演奏中提琴独奏部分,沃尔顿亲自指挥。中提琴协奏曲包含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均有着独特的个性、复杂巧妙的技巧,且体现出鲜明的情绪对比,是沃尔顿创作风格的重要代表。中提琴协奏曲的内容千变万化,需要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才能将内容呈现出来,这种演奏方式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创新。20 世纪初期,中提琴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时期,其不仅在交响乐队里大放异彩,独奏方面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该时期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中提琴独奏大师,包括特蒂斯、亨德米物、普里姆罗斯等等,中提琴终于作为一种独奏乐器,在音乐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沃尔顿于1928 年受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指挥托马斯·比彻姆爵士之托,为英国中提琴演奏家莱昂内尔·特蒂斯创作一首中提琴协奏曲,沃尔顿于同年春天便将中提琴协奏曲的完成稿寄给了特蒂斯,但却被特蒂斯认为太过现代而退稿。沃尔顿拟将中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但在听从了他人让亨德米特演奏此曲的建议后,沃尔顿就放弃了将其改变为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于是1929年10 月3 日由享德米特在伦敦亨利·伍德的逍遥音乐会上独奏了该曲,并由沃尔顿担任指挥。而特蒂斯也亲自到场聆听了该曲,在1930 年列日现代作品国际音乐节上演奏;后来5 年之后的1935 年,威廉·普里姆罗斯与皇家爱乐乐团共同演奏了该曲,并由比彻姆爵士担任指挥。自此,中提琴协奏曲经由上述三位世界著名的中提琴大师演奏后,确立了其在中提琴作品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虽然中提琴协奏曲被众多中提琴独奏家演奏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有的独奏家希望通过增加中提琴炫技部分展现丰富的独奏特点;也有的独奏家会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适度改编独奏部分,但沃尔顿均未在自己1961 年的修改版本中采纳这些意见,只有伦敦交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弗雷德里克·里德提出的基于完善乐团与独奏关系的修改意见被采纳了,里德的改编强化了中提琴独奏的清晰度与乐句之间的连贯性,为这部作品赋予了更加鲜明的色沃尔顿与特征。虽然沃尔顿创造中提琴协奏曲时,也经过了演思熟虑,且其很快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成为名曲,但是沃尔顿仍然对其进行不断修改,经过多次的重新创作、思考,1961 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版本,新版本并非对旧版本的替代,而是融入了作曲家更清晰、更多变的想法。在新版的中提琴协奏曲中,沃尔顿重新配置了乐队部分的器乐,比如,删除大小号各一支而增加了竖琴,原来乐队中所用的木管用双管代替;在演奏技巧方面,中提琴独奏部分增加了节拍的注释,并针对力度标记、弓法等做了修改。在新版本出现之前,演奏者们在演奏该曲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在新版本出现后,其就成为演奏的标准版本而流传至今。

二、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

20 世纪初,一些新兴的作曲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无调性、二十音列等,而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及和声不断被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沃尔顿的音乐作品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古典主义抒情特征,其以传统曲式结构为基础进行创新,虽然采用了大小调混合的方式,却仍然能够在作品中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抒情。可以说沃尔顿凭借中提琴协奏曲奠定了其在英国音乐界的地位,该部作品从内容来看,其情感丰富,从演奏技术来看,属于中提琴独奏领域难得的精品,正是这些特质使得沃尔顿称得上英国音乐界的先驱,这部作品在同时代的英国音乐作品中属顶尖水平。相比小提琴的多面性、大提琴的极强表现力,中提琴在一众管弦乐中并不突出,因此为中提琴做一部有影响的协奏曲并非易事,但是,在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中大提琴的这种劣势并不存在,中提琴协奏曲中,沃尔顿大胆的开发中提琴高音的表现领域,并通过中提琴高音区特殊的音响效果呈现旋律的细腻与高亢。

为了将中提琴的音响特质更好地发挥出来,沃尔顿调整了中提琴协奏曲中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元素的演奏方法,将小提琴独奏部分的拨弦改为锤奏,经过调整,中提琴独奏部分狂野的音乐风格更加突出,翻高八度的主题将作曲家内敛忧郁的内心独白宣泄了出来,将第一音乐中原始风格的舞蹈音乐素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20 世纪初爵士乐的流行对沃尔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提琴协奏曲中,大胆引用爵士风格的音乐素材,中提琴协奏曲的切分节奏、独特的重音设计与爵士风格相近,打破了传统的节奏规律,因此,第二、三乐章呈现出活泼摇摆的趣味,正是由于作曲家在协奏曲中,结合了当代流行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法,不断变化的拍号、打破常规惯性的节奏成就了一种个性化的演奏风格,对于中提琴演奏家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音乐表现上,沃尔顿通过对位手法实现乐团与独奏之间的交相呼应,随着主题的不断变形与发展,作曲家还编入了多个快速音型,多元化处理音域使用、和声语法、节奏变化、音响效果等要素,在管弦乐团的烘托下,能够将中提琴演奏的技巧性、音乐性更充分地展示出来。

沃尔顿的作曲理论主要依靠自学,他的音乐即以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又吸取了各种现代的手法,虽然偶尔使用现代调性,但基本上又属于英国传统,虽然其音乐语言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仍然可以看到埃尔加的影子。沃尔顿作品的抒情风格被人描绘成“苦中带甜”,比如,中提琴协奏曲中,作曲家就将第七级音、八级音、九级音与交级音组成合音程。毫无疑问,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演奏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也是沃尔顿唯一一首中提琴协奏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极富创造力,其以杰出的创作才能创作出一部优秀作品。

三、不同版本的差异比较

1929年沃尔顿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后经演奏家们的修改,最终沃尔顿又于1961 年推出了一个新的版本,并作为演奏的标准版本流传至今。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速度的标记、音的变化以及弓法不同等几个方面。

首先,速度的标记。1929 年的首演版本中,演奏家们的自由度更高,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对中提琴独奏部分进行适度改编,或者为了展示中提琴的独奏特点而增加弦技部分等。在1962 年新版公开发表时,在两个版本中均标出了每个乐章开始的速度,且公开发表的新版本还说明了弗雷德里克·里德演出时的速度,便于演奏者了解两个版本在速度上的区别,还可以参考弗雷德里克的演奏速度。此外,1962 年发表的新版所添加的标记及文字描述更加具体。其次,音的变化。在1929 年的老版中第一乐章的第155 小节并未明确指出装饰音在第几个八分音符上开始出现变化,而在新版中,明确指示在第6 个八音符上进行装饰音的变化,便于中提琴独奏与同伴奏声部变换和声色彩时能够保持一致。新版也将旧版中第二乐章排练标记19 号、21 号、26 号前3 小节及结尾音几处独奏音符修改为泛音,泛音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协奏曲的整体演奏效果,呈现出第二乐章的诙谐性,而且有效解决了中提琴高音区发音困难的问题。最后,弓法不同。在新旧版本中速度的标记、音的变化等修改部分相对较少,而弓法修改的地方就相对较多,通过一些连续重新组合某些旋律音,甚至改变了音乐风格。比如,协奏曲开头部分,旧版采用的是细小的乐句,而新版则将这些小乐句连成了一大句,新版弓法改变了这段旋律的分句,缩小了音乐的起伏,旧版细小的乐句旋律风格是舒缓且深情的,修改后这段旋律的风格则趋于梦幻而缥缈。在演奏时,每位演奏家也结合自身的个人风格对旋律进行独特的诠释,比如,尤里·巴氏梅特就采用连弓奏法,这种较大的线条感使得这段旋律更加悠远、柔和;而保罗·纽伯尔则采用分弓奏法,旋律风格更加深情,感情饱满。在新版乐谱中,还有一些段落在改变弓法的同时,增添了表情符号,这种改变与沃尔顿起初的创作意图更加贴合,更好地诠释乐句的内涵,对于演奏者而言,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并且对于一些重复性的乐句,弓法的变化可以增添乐句的灵动感。

此外,新版的中提琴协奏曲中,中提琴的独奏声部无论是演奏速度,还是演奏方法都更加明确,为演奏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有序、具体的音乐形象,这种准确的导向作用是老版曲谱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对于中提琴演奏者而言,新版乐谱无论是演奏方法的指导还是对作品的诠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参考价值,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在立足于个人演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演奏技术水平及对作品的理解,将这部优秀的中提琴作品准确、真实的演绎出来。

四、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分析

乐器的演奏需要以整部作品的具体分析为基础,再结合演奏者自身的技术水平、演奏风格,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的演奏也要对整部作品的文本、技巧等进行全面分析,准确拿捏作品的音乐情绪,合理过渡独奏与伴奏,在不同的段落演奏中,采取不同的诠释方法表达同类主题,提升演奏水平。

(一)演奏过程中融入作品情绪

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包含三个情绪各有不同的乐章,第一乐章整体旋律柔和,并包含着歌唱旋律及华彩旋律,其中,歌唱旋律欢快,华彩旋律高昂,与第一乐章柔和的叙述旋律相得益彰,第三乐章与第一乐章旋律风格相近;第二乐章则为均匀的快板。三个乐章存在情绪上的差异,因此,演奏时要合理控制右手弓的速度及力度,保证各种演奏情绪的衔接效果。由于第一乐章中包含着欢快的歌唱旋律,所以体现出歌唱性的特点,在演奏这一段落时,整体保持幽静、婉转的情绪氛围,随着音乐的不断推进,大量十六分音符使得旋律织体更加紧密,此时需要通过增加中提琴的音量,将激动的情绪表达出来。当然情绪的把握要适度、合理,避免演奏时过度情绪化,合理控制揉弦的频率及幅度,这种悠扬婉转可以为对比后续的紧张激动做好铺垫。情绪转变从六连音开始,转变之前乐章的风格是谐谑性的、放松的,而进行到连接部时,中提琴独奏也从之前的跳跃式旋律过渡到抒情,两种情绪虽然对比差异明显,但要求演奏者在处理情绪过渡时不着痕迹,因此,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更高。虽然该段落仅有三小节,但需要在三小节中进行两次情绪转变,还要保证情绪变化不显突兀,在处理变化前天真无邪的情绪时,采用左右单间揉弦的技法,此时左手单音揉弦要保持均匀且迅速,将每个音清晰的演奏出来;在向婉转忧郁的情绪过渡时,则采用双音揉弦的技法,此时为保证左手两根手指在琴弦上的站立高度足够,左臂要尽量靠近身体内侧,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弱化情绪转换的不协调感,使得音乐整体更加统一。针对比较可爱俏皮的旋律形象,要注意琴弓的力量控制强弱适当,手指的力度要随时保持到下一根弦上,否则用力过度可能会出现砸音的问题,力度不足则又会影响每个音演奏的清晰度。揉弦时同样采用小臂带动手腕发力,为使揉弦的动作更整齐,要保持双指的力度均衡。

(二)合理运用中提琴演奏技巧

中提琴协奏曲中,沃尔顿将中提琴独特的音色特点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该曲中中提琴的音乐时而深郁、时而激昂、时而庄重、时而欢快,这种丰富的、极具变化的音色特点提高了中提琴声音的感染力。这就需要演奏者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多变的演奏手法,将乐曲中的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比如,采用不同弓段,合理控制演奏力度,或者合理处理琴与指板之间发音点的变化等,这些演奏手法上细微的差异就能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中提琴演奏过程中的发音技巧多种多样,演奏者要在熟练掌握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应用诸如左手揉弦、颤指、右手运弓等技巧进行演奏,以保证技巧与作品的完整统一。

揉弦的弦乐类乐器演奏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的左手技巧,揉弦时,琴弦会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通过准确、合理的揉弦琴弦能够发出优美、圆润的音色。演奏时演奏者的左手手臂框架要正确,弦上的手指运动要符合演奏规律。第三乐章尾部再现了主题情境,为了能够准确体现出主弦律中的回忆情绪,在演奏该段落时,可以采用左右揉弦的技法,不过左手揉弦要适当降低幅度,以呈现出轻缓的情绪。第一乐章开始时的段落旋律线条同样柔和、婉转,与第三乐章尾部旋律相近,演奏时同样要以手腕为中心轴控制左手揉弦频率,整个手臂在有张力的前提下保持放松,此时手臂、手腕、手指以一个整体的状态保持律动。与小提琴相比,中提琴由于琴体大,所以,音频区的振动相对比较迟缓,且音调比小提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实际演奏时除了左手的合理揉弦外,右手的运弓控制也很重要,为保持运弓的顺畅性,演奏者要保持稳定的右臂框架,由于发音与运弓息息相关,所以,右手合理的运弓控制是获得自然发音的决定性因素。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44-61 小节音符密集,演奏难度相对较高,对右手运弓技巧的要求也更高,演奏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弓与弦的关系,尽量保持右手放松,注意对细节的把握。第一乐章、第二乐章都有高声部音,演奏这类旋律时,要注意呈现出高音明亮的音色,并且要能够迅速回到下一个低音的位置,以保证演奏整体的协调性及音乐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三)音乐标记

在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中,各种节奏变化、表情记号、演奏方法等标记布满了乐谱的各个乐章,作者强调各个演奏细节,通过节奏速度的调节、音调的变化推进音乐情感的发展及情绪变化,最终使得整部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具体演奏时,要注意乐谱中的细节标记,根据标记合理控制演奏的节奏及速度,准确呈现出音乐的情感内涵。此外,表情记号在中提琴协奏曲中,不只是具备指示音强弱的作用,随着音乐的变化,标记还能够进一步明确音乐的情感波动,其详细标注了顿音、连音、断奏、跳跃等演奏技法,最终目的是帮助演奏者、听众内化音乐,展示音乐的魅力。此处可以以第一乐章三小节乐队引子过后的段落为例进行分析,该段落为复合调性,由弱起开始由中提琴独奏,要注意突出中提琴演奏的旋律段落,声部标记为小渐强、渐弱、再渐强,中提琴按照标记进行循环往复演奏,给人一种行踪不明、飘忽不定的感觉。演奏时为保证演奏的流畅性,除了对乐句进行简单划分外,还可以稍微提高弓速,控制好左右揉弦的幅度。

第二乐章标记多为短暂的渐强渐弱,且要求整体演奏速度更快,演奏时由于该段落有复杂的音乐标记,所以,要合理控制弓子的力度,避免力度过大无法及时收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提琴协奏曲中的钢琴动听柔美,与中提琴独奏互相配合能够起到互相依托、互相映衬的作用,比如,第一乐章中标记1 的钢琴声部分穿插于独奏中,既能够发挥钢琴音乐婉转动听的优势,又没有掩盖中提琴独奏的光彩,反而对乐曲主题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乐句划分

中提琴协奏曲旋律整体绵长,无疑增加了划分乐曲节奏、停顿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演奏时可以从调音、和声、音乐形象等方面划分乐句,并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了解每个段落的表达风格、配器及和声,以保证曲子基本结构单位的连续性、自然性,提高其断句的合理性及声调的和谐性。第三乐章结尾部分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倒影旋律,二者调性不同,因此,在处理第265 小节后面的段落时,过渡中的小音符要注意采用揉弦的技法,运弓时要注意一气呵成,以保证情绪处理的细腻、委婉,呈现出一种连续的、通透的旋律效果。

五、结语

总之,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既吸收了20 世纪各流派音乐的技术特点,又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浪漫与抒情,该作品无论是音乐性还是演奏技术,在中提琴发展史上都是一部里程碑之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这部作品中,听众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中感受到其中嘲讽式的幽默与诙谐,又能够与作曲家融入其中的动人情感产生共鸣;而在演奏技巧方面,中提琴演奏者可以凭借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及独特的音乐效果发展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虽然演奏者获取乐谱的渠道更加便捷,但仍然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及生活经历等,以更好的探索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准确理解、把握作品内涵。

猜你喜欢
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
第25章 终极嘱托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老余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财富》山姆.沃尔顿长子抛售自家股票
责任心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