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学方法分析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吹箫引凤”图

2023-02-19 12:19黄馨慧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仇英艺术作品图像

黄馨慧(苏州科技大学)

在现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图像学是其中极具重要性的一个理论学科,目前图像学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们也开始研究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之后的一些西方图像学的发展和变化历程,以助于国内的图像学相关研究和学科建立。在观看艺术作品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不仅是它呈现的画面内容,更多的是需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通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解读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吹箫引凤”图的内容、深层含义和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此种研究方法,可理解其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在观看图像的同时,通过理论研究了解本质。

一、图像学基本概念

(一)图像学产生的背景

图像学作为文化史和艺术史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欧文·潘诺夫斯基是其研究方法的追随者,也是他把美术史作为图像的考据转变为研究艺术作品意义。图像学是研究艺术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是研究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存在的价值,是借助一切可入手的图像和文字来源去探寻艺术作品曾经的意义的研究方法。在潘诺夫斯基所确立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中,对艺术作品意义的解释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前图像志描述,是关于图像本身自然的解释,即一件艺术作品最基本的识别符号。它包括画面色彩组合、形状与形态构成的识别,作品被用一种特定地、有意义的形式去解释;其次是图像志分析,是对艺术作品的知识性阐述,我们需要了解主人公身份背景,有文献记载的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脉络等等;最后是图像学解释,也是美术史研究的最主要的一步,是解释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对人们或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以及自己的思想等呈现在其作品中,或艺术作品产生了超越作者自觉意义的东西,图像学解释就是要从作品的意义上,回到对整体历史的认识。潘诺夫斯基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并不仅关注作品呈现了什么,更要关注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与存在的意义,即研究当时的文化条件和相关背景对于此艺术家产生的影响以致作者选择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创作作品。

(二)图像学方法适用对象

起初,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和文艺复兴艺术研究方法相适应,是由于图像学是研究14-16 世纪时期的艺术作品发展起来的。事实上,用图像学方法去探索各种风格视觉艺术的意义,最好是形象特征和绘画内容相对稳定的,也就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文本信息记录的艺术作品。

(三)图像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图像学的合理性源于西方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从古希腊时期至今,西方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将艺术表达和主旨内容相互融合,而这为图像学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使得图像学方法能够用于解释大部分的西方艺术作品,因此,图像学研究能成为20 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一。虽然此研究方法发展迅速,图像学分析研究方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研究西方艺术作品用这套方法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国的艺术作品的解释是容易忽视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质”,如中国画最讲究“意境”和“韵味”,而图像学方法则会忽略这一特质,对于艺术杰作和工艺品在内容上一视同仁,从而变成一个阐释的程序,艺术形式美往往不会进入图像学的讨论中。

(四)如何解决图像学方法缺陷

在运用图像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时,必须以此作品所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为准,一件能流传青史的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不只是作品的内容刻画多么的好,而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要探索在作者当时那个时代是什么原因驱使艺术家采取这样的方式在画面呈现这样的内容,最好是有直接的文献材料的作为证明,否则图像学分析还是只停留在泛读的表现,对作品研究依旧毫无意义。

二、用图像学方法分析《人物故事图册》“吹箫引凤”图

(一)前图像志描述——所见即所得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研究首先是前图像志描述,就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用文字语言对画面进行泛描述,从而去讨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自然意义。《人物故事图册》全册共十页,每一页都是一个人物故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图册为绢本设色,内容是取材于历史文化故事、寓言故事传说、文人相关轶事和诗文寓意等,本文就以“吹箫引凤”为例去进行图像学分析。“吹箫引凤”以西汉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刘向的《列仙传》中的“吹箫引凤”为创作文本,描绘的是主人公萧史和弄玉相遇的一个场景。“吹箫引凤”宽33.7 厘米,长41.2 厘米,是典型的青绿山水画,景中人物与青绿山水完美结合,画中把人物活动的细节刻画具体细致,互动性强,两只凤凰的姿态刻画得优美灵动,人物与建筑、山石树木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鲜活气息。远山云气迷蒙,树木形态各异,山石结构丰富且严谨;造型上雄伟别致精细,雄浑清润;用笔工细且不呆板,流畅自然;设色清透,但华丽厚重,具有和谐意趣;对于人物情感神态的描绘入微又细腻,建筑器皿工整精致。

在内容上,仇英所绘“吹箫引凤”与刘向《列仙传》之“吹箫引凤”符合人们的想象。在高台之上,一位身着华服的女子正在吹箫,此女子就是弄玉,萧史对立而坐,认真倾听,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两只凤凰。有诸多婢女在旁服侍,在高台下方的庭院里,有两个侍卫在看守,尽显豪奢,其中,一人用手指向天空,两只凤凰正盘旋其上,回首低望着吹箫女子。故事原文为刘向《列仙传》萧史篇: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女祠寄想,遗音载清。画面中的形式内容体现在仇英对萧史和弄玉“神仙般”的眷侣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是图像本身所具有的表层含义。

(二)图像志分析——作品的象征意义

从潘诺夫斯基对作品第二层面的理解中,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直观来体会,需要关注原始典故,需要清楚作品表达的主题和相关概念,如历史故事、人物活动、神话寓言、民俗传说等等。早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绘画,比如,(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传)李公麟《人物故事图册》,刘松年《人物故事图卷》,(传)钱选《人物故事图册》,唐寅《人物故事图册》《仙人故事图》等等众多大画家都作过此题材。

“吹箫引凤”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后,又飞升成仙的古老的传说故事。萧史是传说中的古仙人,据说是秦穆公时代的人,《列仙传》中萧史篇是有关他最早的记载。在《天中记》引《列仙传拾遗》中称萧史长得“琼姿炜烁,风神超迈”。他擅长吹箫,并且能将孔雀、白鹤引到庭院中。秦穆公有个女儿字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女儿嫁给他。萧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鸣,学了几年,弄玉就吹得像凤鸣了,每次吹箫他们的房子上就会有凤凰飞过。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台,萧史和弄玉就住在那里,不下地面有数年之久。有一天,弄玉和萧史乘上凤凰飞升上仙了。当时秦国人还为他们在宫中建了一座风女祠,时常会有箫声在祠中响起。《神仙传序》称“萧史乘凤而轻举”,就是说的这件事。在《列仙传拾遗》称“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萧史乘龙”“乘龙快婿”与“弄玉吹箫”都成为后世有名的典故。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对萧史故事有详细的记载:“据说萧史生于周宣王十七年,成年之后偏好道术而不理家业,后来游历终南山时遇到异人,学到长生之术,并练习吹箫。回家后父母要求他娶妻,他称以后可以娶公主为妻。周宣王末年史籍混乱,萧史擅长著作而补叙史事,因此,才被称为“史”。后来萧史继续游历到了秦国,秦侯之女弄玉擅长吹笙,因此,秦侯为女儿择婿时,也要求会吹笙,秦大夫孟明将萧史推荐给秦侯,秦侯本想拒绝,但弄玉想听萧史吹箫。只见第一声起清风声,第二声起彩云出,第三声起凤凰下,弄玉自己吹笙也有同样感应,于是就要求嫁给萧史。于是秦侯就同意了二人的婚约,婚礼非常简单,只有两人萧笙合奏,乐曲还没结束,就有一对凤凰将二人接走了。”

吹箫引凤的传说是偏向理想主义的表达,总的来说,“吹箫引凤”的故事在思想上、艺术上是值得深思的艺术作品,萧史和弄玉的爱情也是人们羡慕且向往的状态。

另一幅理想主义突出的是《桃花源图》,仇英虽并未直接对“仙境”进行刻画,但在画面中的理想的不真实感,隐约体现在画面当中。桃花源里每个人都安居乐业,青春永驻的美好生活像极了“人间仙境”,最后渔人离开时样貌、体态似乎苍老了不少,仿佛在桃花源里待的一天是个幻觉。虽然“桃花源”和“吹箫引凤”只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但能看出人们对追求理想生活的积极状态。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山水画一直都存在,反映出人们想避世而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唐宋工笔重彩法的创新和发展问题上,仇英功不可没,对图像中一些特征的解读,不限于关注画面的内容,注重揭示作品的内在象征意义。

(三)图像学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研究的第三个阶段是图像学方法的核心。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等,都会对其作品产生影响,通过不断内化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仇英“吹箫引凤”图的图像学解释,就是解读其内涵意义。需考虑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等因素。仇英为江苏省太仓人,后来移居至苏州。苏州向来是富庶之地,随着工农商业的发展,各地富商云集,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人和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苏州从元朝起就是江南文人画的中心,擅长绘画的才子众多,他们的绘画作品大受官员和富商们的欢迎,因此,促进了苏州艺术市场的发展,绘画作品在当时的商业价值极高,仇英漆工出身,不善诗文与书法,但他的画工精湛,卖画成为他的生活来源,因此,他的画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作品既要有文人气韵,又要符合买画人的审美趣味。因此,从他的画中能看到在那个时代的风貌和审美趣味。后来仇英成为一名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也是明四家中特殊的一位画家。

“吹箫引凤”创作时间不详,这幅图表现是幸福的婚姻,两人都是有才华的人,他们在结婚之后,并没有被太多规矩束缚,依旧每日以音乐为伴,云游四海,自由自在,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理想生活的想象。仇英当时作为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先是为了顺应时代风貌,满足市场需求,迎合这种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其次,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藏在了他自己的意识里,从而体现在作品中。“吹箫引凤”图里萧史和弄玉的生活场景,隐藏着画家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美好安逸的生活理想方式,以及古往今来世人对这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

“吹箫引凤”图本的取材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仇英以绘画的方式呈现这个故事,对于主题的立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的互动表现等,都注入了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精湛的技巧,展示出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很直观的知道画面想表现什么内容,并且会因此作品去了解“吹箫引凤”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尽管这种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常被画家描绘,但仅分析作品风格特色,只关注作品的直观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过于片面。就比如我们只关注“吹箫引凤”图的颜色、绘画技法以及构图这种直观的画面效果,那我们就不会知道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因此,我们要学会挖掘作品内在的含义。通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三个层面的分析,从表面描述到深刻内涵,发掘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内容,以小见大,从“吹箫引凤”到《列仙传》文本,再到整个时代背景,涵盖了魏晋到明代几千年的历史,还加入了明朝的时代特色、审美观念和思想内涵。也能洞察到明朝的思想和绘画技法的交相辉映,可见仇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精细的绘画功夫。

中国画要走向世界,要立足于传统绘画,可以把图像学分析作为一种方法来展现中国传统绘画中深刻的内涵,同时,也能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仇英艺术作品图像
艺术作品欣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仇英的绘画人生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有趣的图像诗
大秦岭·山水
仇英与丹青之缘
《剑阁图》背后的草根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