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分析*
——以会泽斑铜为例

2023-02-19 12:19胡兵杨英俪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会泽工艺

胡兵 杨英俪(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对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有效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多项政策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立国重要内容,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会泽斑铜制作技艺作为我国云南地区罕见的铜器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据青铜器专家裴光华的研究,会泽斑铜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云南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和制造中心,代表了云南地区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会泽斑铜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分类中独树一帜,是研究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会泽斑铜的传统生产方式面临挑战,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目前,从事会泽斑铜制作的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优秀传承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深入剖析会泽斑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并访谈相关从业人员,对会泽斑铜的发展历程、工艺特色、现实困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立足会泽斑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五项要求,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提高对会泽斑铜保护发展的认识,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会泽斑铜概况

(一)追溯会泽斑铜的起源

会泽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迹众多,底蕴深厚。据会泽县文旅局朱锐科长介绍:会泽的历史就是一部 3000 多年铜的开采、冶炼、鼓铸、京运的历史。会泽地处乌蒙山系,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主要有煤、铜、铅、锌、银、锗等29 种矿产。其中,铜矿资源最为丰富,也因丰富的铜矿资源,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便在此设堂琅县,是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唐置唐兴县,明设东川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置会泽县至今。明清时期,因铜的开采、冶炼使得会泽各种社会活动频繁,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空前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特区”。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会泽(东川)的铜矿开采、冶炼极负盛名。东川铜在清乾隆时期产量颇高,除解运额定京铜外,还供应各省到此采办铜锭,作为铸币铜料,同时,还满足本地宝云钱局的铸币用铜和民间制品铜料所需。清雍正、乾隆年间,从会泽运出的铜钱占全国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钱都。会泽丰富的铜资源奠定了会泽斑铜发展的资源基础。会泽斑铜起源于什么时期已无法考证,但民间传说会泽斑铜起源于明朝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当时皇宫大火,将皇宫中的铜器熔化为合金,用来制作宣德炉,一些参与制作的工匠后来流落会泽,发现当地的自然铜与宣德炉所用合金成分相似,遂用会泽的自然铜按宣德炉工艺制作铜器,这就是会泽斑铜的由来。不过也有人认为,会泽斑铜是会泽本地工匠在长期锻炼中偶然发现的,是历代会泽铜匠的集体智慧。

(二)会泽斑铜的工艺特点

会泽经过堂琅铜洗的锻制、白铜的问世、铜的冶炼、铜币的铸造培养了优秀的铜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加上铜矿开采带来的经济繁荣,使被称为“中华一绝”的会泽斑铜应运而生。斑铜,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晶斑的铜器。会泽斑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步骤:选择特殊的天然铜原材料-反复冶炼烧制淬火-多道工序手工锻打-精心修饰打磨-秘制药水渗透。会泽斑铜制作技艺因其独特的原料选择、精密的工艺流程和丰富的手工锻打技法,形成了鲜明的工艺特点,代表了中华金属艺术的高度成就。

1.原材料选择

会泽斑铜最关键的原材料是满足特定成分要求的天然铜。根据材料学专家的研究,会泽斑铜的制作原料必须符合已下标准:首先,必须为不含杂质的天然铜。会泽斑铜需要使用未经提炼的天然铜,不能使用市面上常见的电解铜或回收铜。天然铜直接从矿石中获得,且要求铜矿石较为纯净,不能含有砂砾、泥土等杂质。其次,铜含量达到90%以上。如含铜量仅为80%的天然铜,在经过反复烧煅后,微量元素过于富集,无法形成规整美观的斑点。而会泽出产的自然铜矿石中,铜的含量更多,这样才能作出理想的斑铜效果。此外,还须含有适量微量元素。会泽斑铜的独特之处在于原料铜中含有锌及少量铅、锡等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高温下会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呈现出典型的晶斑效果。如果微量元素过少,则不能形成足够的晶斑;若过多,则晶斑太密集,失去美感。虽然根据工艺品的不同用途,会有略微不同的原料选择标准。如制作烟具的斑铜可适当降低铜的纯度要求,而制作饰品类则需要更高纯度的原料铜。但整体来说,会泽所产铜含量90%以上,含有适量的锌、铅、锡等微量元素的高品质纯净天然铜矿石,仍是制作斑铜最理想与最核心的原材料。

2.冶炼工序及技法。

会泽斑铜的冶炼工序主要包括高温烧炼、快速淬火、反复锻捶等步骤。首先是烧炼,将精选的天然铜矿石原料置入炉中进行烧炼,将矿石中的杂质融出,提高铜的纯度,并需要控制好火候,不能过烫过火,也不能过冷不足。反复烧炼,以除尽杂质。反复烧炼也使微量元素更好地与铜合金化。然后进行淬火。在多次烧炼结束后,将熔融态的铜液从炉中舀取,迅速浇注到事先准备好的耐火石灰岩砂模具中,迫使其快速冷却凝固,这一步称为淬火。淬火使铜坨快速冷却,可显著细化铜的晶粒结构,显著提高其韧性和致密性。淬火后的铜呈不规则坨块状。最后是锻捶。使用大锤对淬火后的铜坨进行猛烈锻捶,不断揉搓敲打。锻捶使铜坨中残留的微孔及气泡杂质被压实,增强了铜的致密性。锻捶要控制好力度、频率、次数等参数。经锻捶后的铜料质地紧密、可塑性强,可用于后续成型。经过上述精心控制的冶炼工序,原料中的杂质大幅减少,铜与锌、铅、锡等微量金属元素的比例得以精准调控,最终冶炼出会泽斑铜制作所需的优质冶炼铜料。这些铜料可用于后续的成型锻造,制作成精美的斑铜艺术品。

3.成型工艺

会泽斑铜的成型主要采用锻造和焊接两大技法,将冶炼获得的铜块进行精心塑形加工,制作成花瓶、酒尊、香炉、烟斗等各类精美的斑铜工艺品。锻造成型是会泽斑铜最主要也最关键的成型手段。先是根据制作工艺品的形状要求,使用锉刀、电动切割机等工具进行初步切削、打磨,获得一个轮廓近似的粗坯。例如,制作香炉,可先按图纸要求,用切割机将冶炼后的铜块切割成香炉粗坯,然后,在砧座上利用各种不同重量的锤子对粗坯进行精细锻打,逐步使其外形趋于接近。不同部位的打法要求不同,锻造时要精心控制每一锤的力道、频率、次数等参数,既不能过重过急造成破损,也不能过轻过缓而影响塑形效果。反复锻打使铜料产生方向性的塑性变形,逐步塑造出器物的精细轮廓。传承人张伟说:“有十来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在反复锻打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检查形状,观察铜坨延展变形,并逐步塑造出器物的造型轮廓,以求达到完美的既定效果。焊接成型是针对较大尺寸、造型复杂的斑铜工艺品所使用的技法。可先将复杂的整体拆分为多个部分分别锻打,成形后再通过焊接结合,组成整体。焊接多采用硬焊的方法,先使用砂轮等工具对预备焊接部位进行打磨、清理,然后铺涂焊剂,握住细长的焊铜在炉火中烧热至红色,快速移到焊缝处用力加压擦拭,等待焊剂熔融渗入缝隙。通过重复多点的焊接,确保连接牢固不松动。之后使用打磨锉刀将焊接处进行抛光,打磨至与整体光泽一致、过渡自然。此外,还可采用一些辅助工艺,如使用砂轮等工具对毛刺、锐边进行打磨修整;使用不同粒度的砂纸进行抛光,增加产品的光泽度;使用电钻等工具进行孔加工,以便安装柄、盖等部件等。会泽斑铜制作以手工锻造为主,锻造和焊接两大技法可实现对冶炼铜料的有效塑形,制作出各种造型的斑铜产品。丰富的锻造手法和繁复的制作工序,是会泽斑铜独特魅力的重要根源。

二、会泽斑铜的传承发展状况

目前会泽斑铜主要传承群体有张氏斑铜、德康斑铜、铜宝斋。张氏斑铜祖籍南京,祖辈均是铜匠,可谓铜匠世家。张氏斑铜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先祖为明朝宫廷手工艺人,居住于皇宫东南的护城河一带称为高石坎柳树湾的地方,专为皇宫制作铜工艺品。明朝宣德年间曾参与制作闻名的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明末,与大批手工业者移民来滇开发云南。初至澄江铸造寺庙内钟鼎,清康熙末迁徙至会泽定居,在城东经营铜器,兼制斑铜工艺品,自产自销。其住地称铜匠街,沿袭至今。会泽城里,大多数铜匠手艺都出自张姓传授。据传承人张伟口述,张氏斑铜已经历十三代传承,但目前可考证的主要有第九代传承人张文炳,第十代传承人张宝荣、张宝华、张宝善,第十一代传承人张兴明、张兴源,第十二代传承人张克康,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2009 年6 月,张克康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个人艺术事业的高峰。其子张伟为继承和弘扬这门国宝级工艺,辞去国企丰厚待遇的工作,回到会泽系统性学习斑铜制作技艺。2013 年6 月,张伟因在保护和传承会泽斑铜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会泽斑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馆长,并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及众多杂志报道。德康斑铜的创始人是康贵友,他早年跟随张氏斑铜第十一代传承人张兴明学习了斑铜制作技艺,目前德康斑铜主要传承人是他的儿子康朝荣、徒弟宋天成和再传弟子康文平。

铜宝斋创始人马永义,祖辈都是手艺人,他的祖父马子超生于清朝末年,年轻时在昆明参加唐继尧“佽飞军”,有机会接触到为军队服务的制铜工匠,因而习得铜匠手艺。马永义自幼悉心钻研各种制铜技术,在学习了家传技艺后,1989 年至 1990 年跟随鲁基村斑铜大师李茂荣学艺,经过多年的工艺实践,创制出大批有价值的斑铜工艺品,在会泽斑铜制作技艺的宣传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他的儿子马绍锐在昆明完成学业后,回到会泽继承了他的斑铜技艺。另据县文旅局朱锐科长提供资料显示,会泽县较为有名的斑铜工艺除了上述三家,还有赵氏斑铜。赵氏居住在会泽县城的鲁基村,活跃于 20 世纪60-70 年代,据《会泽县志》记载:1962 年省轻工局曾支持恢复该工艺,由赵姓斑铜传人赵国定主持生产,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和北京展览时受到赞誉。1972 年,省轻工局通知赵国定进京参观学习,时五金厂革委会以赵历史有问题不宜受此殊荣而未能成行。1973 年省轻工局生产处处长赵灵芝请赵国定上昆明传艺,拜其为师。1983 年赵国定去世,赵氏斑铜后继无人,从此断了传承。可见,一直以来会泽斑铜的传承群体小众,只在少数家庭传承,且据传承人张伟口述,斑铜工艺传承历辈都是口传身教的家传秘技,严防外传,严守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仅传张氏嫡系子弟。间或人手不足,偶雇临时小工,也仅做粗活。这加剧了会泽斑铜的濒危性,导致失传的风险极高。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会泽斑铜工艺在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第一,传承人匮乏。会泽斑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传承人匮乏。真正掌握会泽斑铜核心技艺的传承人寥寥无几,只有上述几个家族,如张氏、德康、马氏等。许多传统铜匠家族已经断代,一些曾经很活跃的斑铜作坊,如今仅存旧址,并且许多老一辈的斑铜技艺传承人已年过花甲,无法继续从事生产,这也进一步导致许多制作工艺的流失。一些非核心或辅助性的工序,如制作工具、模具等,已经逐步丧失,一些传统秘方也面临遗忘。而他们的子女一方面觉得这个行业前景暗淡,收入较低,不愿意投身其中;另一方面觉得工作环境艰苦,锻打斑铜技艺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学习实践过程,一个成熟的斑铜艺人需要打烂多少铜坯、烧坏多少花瓶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年轻人大多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也不愿承担传统手工业的辛劳,这些原因都导致会泽斑铜传承断层和传统技艺流失。第二,高昂的原料、燃料成本。会泽斑铜所需的纯净自然铜已日益稀少,一些传统采矿区域已不复存在。据记载清朝时自然铜让人觉得少了,如今更是奇货可居、有价无市。原料匮乏严重制约了斑铜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会泽斑铜的纯天然铜原料大多依靠传承人四处收购获得,偶尔有人将深山拾获的天然铜矿石送到传承人家里出售,但如何判断为上等原材料,却需要凭借传承人的经验加运气,仅从外表极难分辨。张伟称:购买天然铜料,就像是运气赌博,有时买的铜矿石剖开里面全是沙石等杂质,根本无法使用。并且由于原料稀缺,这样的天然铜矿石通常价格昂贵。一些小作坊难以承担高昂的原材料费用,不得不间断生产。会泽斑铜生产过程还需要大量燃料,如木炭和煤炭。近年来木材和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增加了生产的燃料成本。传承人为节省成本,不得不降低产量或使用质量较差的燃料材料。这些高昂的原料和燃料成本都严重挤占了会泽斑铜传承人的微薄利润。第三,市场认知不足。会泽斑铜仅属于小众化生产,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销路狭窄。仅依靠地方需求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化发展。会泽斑铜产品的销售渠道过于简单,目前主要依赖两种渠道,其一是传承人个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小规模销售,比如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销售,但受影响者有限,每年销售额不足10 万元,难以获得较高利润;其二是通过地方文创商店进行线下代销,这种代销模式使工匠和消费者距离遥远,产品定价权被中间商控制,工匠们依然无法得到较好的利润。况且这些销售渠道落后,仍无法实现会泽斑铜产品的规模化推广。除此之外,会泽斑铜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产品同质化严重,也是难以打开市场的原因之一。曾有个别传承人试图在大型电商平台开店,但因他们普遍缺乏电商运营经验,缺乏电商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第四,缺乏合力。会泽斑铜在祖辈的传承过程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父子、兄弟间为了生存互相提防,这个旧观念也对目前的传承人多少有些影响,不同家族的传承人之间交流甚少,缺乏广泛深入地沟通和密切协作。各斑铜作坊之间联系不足,行业整体发展缺乏谋划。例如,不同传承人之间很少就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品牌打造等方面展开交流,难以形成产业合作,整个产业界的内部团结度较低。同时,传承人与高校之间技术合作和交流仍显不足,传承人没有充分获得高校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政产学研用各方关系疏远,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所以,政策支持与产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就业要求脱节等问题就格外突出。在工艺创新方面,技术更新换代乏力,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尤为不足。第五,文化生态系统不完善。会泽斑铜产业发展还面临文化生态系统不完善的困境。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地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政策支持不足;二是相关配套设施短缺;三是文化传播体系薄弱。例如,最近几年会泽地区拆迁改造时,拆除了多处传统斑铜作坊,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斑铜烧制遗址损毁严重,这反映出当地对斑铜文化保护的重视不足。另外,一些斑铜传承人反映当地尚缺乏专门的斑铜文化展示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等,他们的产品的传播与展示途径非常有限,这显现出相关配套设施的短板。同时,由于传播和推广不足,公众对会泽斑铜文化的认知度也十分有限。

三、结语

本文以会泽斑铜这个典型非遗工艺的发展为典型个案,分析了新时代非遗工艺的发展状况,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非遗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发展必须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去考量。只有系统谋划、多方配合、传承创新,才能使非遗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重焕生机,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异彩。会泽斑铜案例研究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非遗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会泽工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会泽斑铜文化探析
探索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护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会泽铅矿2#竖井延深工程监理管控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