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分析

2023-02-19 12:19潘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瑶族产品设计文创

潘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复杂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众多,并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多样性的特点。

目前,广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多达70 余个,在国家级上榜的非遗项目中,包含瑶族服饰、壮族歌圩等多种形态和表现手段,使文化得以延续相传,并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保持活力,以文化遗产的姿态展示我国民族生存历史和心灵状态,传承民族集体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一、旅游文创产业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一)为非遗保护提供生存条件,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

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资源,由于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人的流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遇到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广西提出抢救为先、保护为主的发展理念,并构建生态文化保护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开放式的保护环境,弱化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力度。而借助旅游项目展现非遗文化内容,能够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全国各地旅游者能够前往广西,欣赏和了解异地非遗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现象,能够拓展非遗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为文化传播传承带来新的力量。而融合特色旅游文化,涉及的旅游文创产品,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文旅产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设置特色化的文化旅游项目,也能够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传统的生态旅游转向为文化旅游,通过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使产业保持活力,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开拓非遗传承路径,唤醒文创产业的自觉意识

在传统的文化保护工作中,文化资源陷入的简单开发的境地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出现发展力衰竭的问题,难以长久的传承和有效的应用。而广西地区在提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并找到非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旅游业、文化产业、学校教育的契合点,重新塑造文化审美的过程。而全新的文化保护形式,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机会。其中,文化消费更是本地区文化和旅游者心灵的契合。旅游文化产业借助文创产品得到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拓展,能够使区域文化现象广泛传播,甚至烙上世界文化的烙印。广西民族常见的文化习俗,成为旅游者眼中的新奇民族文化,吸引着各地区人民对广西特色文化遗产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唤起本民族文化传播和保护的意识。这种意识的觉醒,能够从以往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创造,自觉意识的不断提高,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也为文创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不竭源泉。特别是近年来,广西抓全域旅游,通过特色旅游品牌的建设,打造文旅重点工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经济增长点,能够推进广西文旅上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为非遗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现状

(一)缺少统一的规划,文创产品价格与价值不对等

旅游文创产品区别于一般的普通商品,其包含的大量文化艺术和艺术符号,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并结合地区特色的非遗文化,完成创新的改造。过于烦琐的流程,增加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成本。但是,由于文创产品承载着文化传播和非遗文化保护的重任,需要在商品市场中打开渠道,通过产品的销售来实现文化大范围内的传播。这两方面的限制因素,要求文创产品定价合理,既满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成本需求,又能在商品和文化市场中实现销售量的增长。但是,广西在非遗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政策和制度内容,自身缺乏市场化运作经验。没有结合当前的产品市场,展开对旅游文创产业的统筹规划。特别是对文创产品价值关注度不高,造成对其经济价值挖掘不足,难以凭借产品销售进行市场需求的明确。部分地区旅游景点以文创产品为特色,将部分特色的产品设置较高的售卖价格,使文创产品价格不亲民,且质量良莠不齐,降低地区旅游产业固有的品牌形象,更是降低文创产品的市场份额。比如,部分制作精良但价格昂贵的文创产品,几乎无人问津。景区内陈列的纪念品、杯具、摆件等产品标价过高,众多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中同类产品价格,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影响产品的销售和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效果。

(二)产品类型单一,文创产品与地区特色文化融合不深入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开发特色的文旅产品,需要保持产品的顺应性和融合性,不但需要与非物质文化资产有着良好的适应度,还需要非遗文化与文创产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关联,从而展示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物质和精神层面双重的价值,吸引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提升文创产品的销量。但是,当前广西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仍然存在产品顺应性和融合度不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过于依赖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采用提取旅游品牌符号的方式,仅从图像的表面展开设计,导致过于直白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无法传达非遗文化内在的思想,难以满足消费者独特的审美需求。例如,广西袍龙节文创产品设计,主要提取龙纹样的图案,设计服装、笔筒、水杯等文创产品,单一的产品类型,以及缺少文化特色的产品标识,难以展示产品的创意,无法贴合文创产品市场中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非遗旅游文化产品与地区文化融合度不足。文创产品覆盖面狭窄,不能对文化遗产内在属性进行具象化的处理,导致设计出的抽象符号,与非遗文化对应性不足。很多文化信息难以融入产品内部中,导致文创产品出现文化融入上的问题,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也不能发挥文创产品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例如,广西壮族歌圩依托地域环境、传承人、民族文化爱好者而生存发展。而脱离文化生存的空间,在旅游地和旅游文创产品中呈现,容易出现文化适应性的问题。而地区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融合,只依靠简单的文创视觉符号和视觉元素,还不能展示出地方文化的韵味和魅力,难以获得其他民族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同,降低文创产品中非遗文化的融合价值,以阻碍特色的非遗文化在其他地区的传播发展,带来文化生存和创新发展上的现实困境。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一)深入挖掘广西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产品设计元素

广西壮族织锦和瑶族的民族服饰,是当地非常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代表性形象,在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融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可通过从广西壮族织锦和瑶族民族服饰两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广西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进一步丰富产品设计元素,创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形态,增加文创产品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一方面,深入挖掘广西壮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壮族织锦有着不同风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三大种类和二十多个品种,壮族织锦的图案元素,大约有50 多种,都可作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创作灵感。在具体设计中,设计师可通过深入研究壮族织锦工艺,分析壮族织锦的造型与色彩特点,从造型、风格、色彩以及功能等方面,提炼出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并根据旅游文创产品功能、特点、形态等多方面,综合运用壮族织锦文化元素,重点打造特色化壮族织锦文创品牌。并结合壮族织锦文化设计工艺品与装饰品,将壮族织锦的编织工艺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既能够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丰富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形态与文化内涵,同时,还可借助文创产品,将广西壮族织锦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壮族织锦,并主动购买关于广西壮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广西瑶族的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广西瑶族的年轻人很少了解并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方法,为了实现广西瑶族民族服饰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必须要借助旅游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加强对瑶族服饰的深入研究,在产品设计中,对瑶族服饰和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能够有效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审美价值,凸显瑶族特色文化。使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在购买文创产品的同时,接受到瑶族民族服饰文化特色的洗礼,增强对瑶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效果。在具体设计环节,必须要注重文创产品的艺术性与功能性,根据文创产品整体色彩设计要求,科学选用瑶族服饰元素。瑶族服饰颜色整体偏亮,可选用鲜艳的色彩进行产品或外包装设计。在造型设计方面,不要直接模仿,尽量将多种瑶族服饰元素符号进行转化和重组,应用瑶族服饰中的动物、植物、人物以及文字等纹样进行重组设计,能够提升文创产品的吸引力。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助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为产品增添附加值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各大领域改革与创新带来全新机遇,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科学技术部共同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应广泛应用多种载体与表现形式,开发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客户多元化选题需求,实现文创产品个性化定制与定向销售。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为更好地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形态,为产品增添附加值,应积极把握互联网+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将非一文创产品开发与互联网成果深度结合。能够更好地助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传播和推广,有效提高其知名度。

第一,借助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深入挖掘、采集与制作广西非物质文化相关信息,辅助旅游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设计。其中,可通过互联网与受众建立联系,借助数字影像技术深入各大网络平台采集、分析用户对旅游文创产品的需求、要求和消费偏好,为旅游文创产品个性定制提供重要参考,指明方向。

第二,依托互联网+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大力推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创产品。线下传播场景,为广西各大旅游景区、独立书店,在营造非遗文化氛围的同时,使非遗文化日常化、常态化与生活化。线上则是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定期推送、传播关于广西的非遗民间故事纪录片、微视频。在每个文创产品外包装上附带二维码,消费者尽可通过手机扫码,便可获取该文创产品的创意理念、文化背景与核心思想,感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价值和魅力。使受众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浏览、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开辟旅游文创产品营销渠道,借鉴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文创产品销售经验,依托互联网+方式,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创产品销售局限,开辟网络营销渠道,借助电商平台,面向世界各地广泛销售,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获取良好旅游文创产品销售效益。

(三)整合广西茶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观光旅游类文创产品

广西地区的恭城油茶制作工艺,属于一种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很知名的特色小吃,但其他省份的人并不了解恭城油茶,导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相对较低。所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选择将恭城的油茶打造成旅游文创产品,来更好地提升恭城油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让更多年青一代群体了解恭城油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目的。首先,将茶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定期举办桂林恭城油茶文化节,向游客充分展示恭城油茶的制作工艺,并开发一系列恭城油茶制作体验项目,借助网络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一批感兴趣的游客前来观光、参与和体验,了解恭城油茶的独特之处。其次,将恭城油茶与观光旅游类的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通过开发节庆日民俗观赏旅游项目,深入研究恭城油茶古历史、特色以及种植生长环境,将油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融入文创产品之中,作为特色体验项目,打造观光旅游场地。使游客在欣赏旅游文创产品的同时,感受其独特美感和文化价值。同时,还可选择在油茶文创产品外包装设计中,融入一些古人制作油茶的工序图案、动画形象,增添文创产品外包装设计的趣味性与文化性,更好地传承恭城油茶文化。

(四)运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案和材料元素,创新文创产品设计形态

深入挖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案与材料元素,创新文创产品设计形态,首先,可从广西壮剧文化方面入手,从壮剧文化中提取符号元素,应用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当中,根据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设计,融入河池地区的敬老习俗。根据壮族敬老习俗,设计旅游文创产品,借助该产品宣传壮族的尊老敬老文化,让更多人深受壮族敬老文化的影响。其次,提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图像图案、色彩设色、外观造型等元素,巧妙运用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当中,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创产品。比如,苗族蜡染、苗绣以及京剧脸谱等,以丝网印刷或热转印等方式印制在服装、饰品上,开发出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展现苗族的蜡染工艺与造型特色,实现对文化的有效传承。此外,还可通过提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图案元素,将其印刻在包、本、明信片、冰箱贴以及挂历等各种旅游文创产品上,将此类文创产品投放到各大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景区进行售卖。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了解和消费,达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尤其是当前备受人们喜欢的冰箱贴,许多外地游客都热衷于购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冰箱贴,来作为纪念品,既能够观赏又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

四、结语

总而言之,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创产品,就是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从而产生全新的旅游经济价值,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渠道。当前,广西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发旅游文化项目,并提取创意有元素设计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但由于旅游文创产业市场化经验不足,导致文创产品类型单一、文化价值不高,出现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脱节的现实问题。对此,需要挖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并利用全新的网络平台,加大对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革新文创产品设计形态,运用特色的非遗图案、材料、服饰的品类,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依托全新的物质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瑶族产品设计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智能产品设计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冷·暖》
《教堂之夜》
瑶族舞曲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