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研究

2023-02-20 21:30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毕业生技能

崔 铂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面向的人群也颇为广泛,包括社会在职人员、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等等。所有面向以上群体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有针对其群体所制定的培训方案。这些群体来自不同的区域、行业背景及社会阶层,具有社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再加上各个群体中每个个体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学习风格以及职业规划等,在培训需求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1]。与此同时,根据受训人群的不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一)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大

“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凸显”[2]。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就业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院校的知名程度上。众所周知有些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借助于院校的知名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等,相对来讲,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竞争力相对较强。但是其他一些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与更高层次院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

(二)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差距明显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出现了好多新兴的职业和岗位,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或者被大家认为好就业的专业,反而受到了冷落。如何解决这些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以2008 年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阶段;二是创新驱动、价值链高移的产业中高端发展阶段[3]。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我们经常将熟练的技能和与岗位的适配程度作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我们在主观意图上想要使高职毕业生完全符合岗位需求,但是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一些传统思维的影响,并没有达到与岗位的要求完全契合,而且在培养过程中还会出现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和专业选择比较单一

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内容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对未来就业前景的预判。进入高校开始学习之后,由于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内,所以对求职市场上真正热门职业,或者用人单位在实际中的岗位需求并不了解。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思想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比如好多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把目标紧紧锁定在国企、外企和政府机关单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而影响了就业。

(四)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存在差距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差距主要是指男生和女生在竞争同一个岗位或者同一项工作的时候,男生的机会往往大于女生,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差距,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因为性别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在步入大学之初,男生和女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去进行选择,以至于造成在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里面,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比如理工科学生往往都是男多女少,这也是造成存在较大就业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短视

一方面,由于人才红利释放周期长、见效慢,技能培训需要资金投入、影响正常生产,培训后的人才流失风险不可控等,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4]。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用人单位是在完成任务,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去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对工作岗位可以快速上手的员工。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恰恰不具备完备的岗位实践技能,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门,面对整个就业市场的时候,显得十分迷茫,甚至会产生一些挫败感。一些用人单位并没有较高的企业责任感和对企业的人才储备的长期规划,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并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于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这在人才市场中形成了一种悖论:企业都需要技术娴熟的员工,但是每一位技术娴熟的员工都是从“生手”开始的。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承担起培养的责任,那么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也不会有技术熟练的员工。

(六)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各地区都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不得不承认,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不健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并没有更多地预判到未来的就业形势,而是更多地根据过往的经验来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尽管出台了一些针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切实地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能否落地,其信息通道的畅通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虽然政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与需要享受政策惠及的受众是割裂的,他们之间没有形成一条自上而下有传递有反馈的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地。

(七)从高等院校层面来讲,有些高校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人数不合理

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在面向市场人才需求的时候出现了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尽管高等院校开展就业培训以及就业指导,但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导师同样不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限的。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更多采用的是单一知识培养模式,尽管近些年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所占比重已经逐年上升,但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同工作岗位相结合培训的院校并不占多数。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有所欠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方面是要逊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但是鉴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对技能化需求的人才显然更青睐,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在企业实践环节上加大力度转变思想,对学生开展教育,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为工作岗位服务。

二、开展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建议

(一)在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

作为政府来讲,如何针对高校毕业生现行的就业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是迫在眉睫的。对于政府而言,技能培训可被视为一种以社会底层弱者利益为基准进行的社会制度安排,体现了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观”。它使得教育从“有教无类”的水平公平向“差别对待”的垂直公平转变[5]。有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这不光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将毕业生转变为技能人才是我们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支撑,同时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与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联动,从而掌握第一手就业资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制定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有些政策制定得好,但是未必落实得好,究其根本就是这些政策所面临的受众群体,并没有及时地掌握这些政策的资讯,从而在某些层面造成一些政策的落实难。要建立和健全一条畅通的资讯通道将政策第一时间传递到高校毕业生的身边,并且让高校毕业生形成一种观念: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带着政府的关怀轻装上阵,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二)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说到系统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拥有庞杂的元素之间关系的集合,从而涉及到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我们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同时会面临到很多资金方面的问题,诸如聘请在行业里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在学习政策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并且不能寄托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是要让培训环节中的企业也能够拿到一定数额的培训补贴,因为企业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予适当的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环节中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可以大大提升人才培训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6]。可以看出,技能培训是教育行为,更是经济行为,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7]。

(三)参加培训的学员要正确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参与专业转换技能培训

作为学生个人来讲,能不能学有所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对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参训学生在进行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时候,不能将培训的结果和实现就业完全寄托在培训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身上,因为参训学生最终能否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一致,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寻找到最适合自己企业、最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在整个专业转换与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除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之外,为自己的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四)要明确专业转换的方向及就业范围

专业转换培训顾名思义就是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一些当下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的培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转换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当然专业转换培训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够培养出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人才,但是专业转换培训可以作为敲门砖和基石,助推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进行专业转换培训之前,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与企业走访,在调研的过程中既要有宏观视角又要有微观思维,不能让专业转换培训流于形式,要将专业转换真正地与企业现行岗位需求相对接。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五)提供培训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培训资源的优势

作为高职院校,一旦承担了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职业技能培训,那就意味着要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师资资源与教学硬件资源通通为培训所用。尽管创新比重较前几年有大幅提升,但规模以下企业的整体创新活跃度仍然较低,且创新人才、要素较为缺乏[8]。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选派真正具有实践经验,同时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来对参训学生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在配备优秀教师资源的同时,提供培训服务的高职院校,还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硬件与资源全方位地投入到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过程中,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拥有更多的更接近于各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训室和实训场地,这些恰恰是高职院校在培训过程中的优势,依托这些硬件资源高职院校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校内的仿真实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参训学员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因材施教”的声音。但是,如何将“因材施教”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受培训的群体,是当代职业技能培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为引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文化共识、行动共识和社会共识[9]。每年我国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面临就业。在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群体里,高等院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一个群体。因为高等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而且有些学生在考入高等学校时,所学的专业在当时为“热门专业”,但是等到毕业之时,有些“热门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就业或者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针对以上群体,辽宁省启动了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这项培训工作的开展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图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热门行业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道路,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从而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态度开辟出另外一条保障就业的道路,也为区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七)构建“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一个绕不开的模式,就是“双元制”,“双元制”也是在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中被提及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从德国引进,更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对实践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技能衔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培养模式中融入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训,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较快地胜任企业工作,从而受到单位的欢迎。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培训,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前提下渐渐摸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以及适合我国受训人群特点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理念。但是整个培训系统并不完善,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高度计划性、组织性的培训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知识和技术快速更迭对职业培训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后多元培训群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学习需求[10]。如何打造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我们继续钻研探索,根据不同的受训主体和培训目标等去逐一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生态系统。

(八)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一项培训是否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取得成效,一方面取决于培训的过程和内容,另一方面监督与监管也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在开展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有大量的配套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使用必须受到监督与监管,这也是保证政策最终能否落地的重要一环,在监督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资金使用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从培训的组织到培训的实施以及培训的内容进行监管,而且在培训期间要密切保持与参训学生、培训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搭建好三方桥梁,从而为专业转换技能培训参训学员的最终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所以,“制度的嵌入性”强调人的理性选择总是在各种约束中的选择,这种“嵌入性”的本质就是选择行为的制度约束[11]。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毕业生技能
高级技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