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式教学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2023-02-22 20:24郁美娟
中国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演练道德法治

■ 郁美娟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或演练,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学生在学法中体验法治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在尊法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严格自律,以法为绳;在用法中积极主动,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

“国泰于法正,民安于律清。”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道德与法治课是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贯穿法治教育,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是该课的目标之一。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探索“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情景表演”和“实战演练”这两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构建法治意识,自觉地遵守法律,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

一、在情景表演中进行法治教育

所谓情景表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他们能够快速透彻地理解教材,并且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景表演的特点如下:其一,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心;其二,语言动人,或幽默或煽情,具有感染力;其三,主题反映学生生活,不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还演绎学生自己的生活。

情景表演是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呢?那就要让学生充分地“演”起来,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增加感情投入的深度,拓展表达交流的幅度,使得法治意识入脑入心。

(一)表演形式要有创意

1.师生配合,对比演绎

即使是面对相同的情境,参与的人也会态度不一。态度不一,呈现的状态、得到的启示也就不尽相同。不同学生面对同一种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对比中学习,丰富法律知识,增进法律意识。

我们在上《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心中的‘110’”时,就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展开了一场表演:

苗苗同学独自在家,老师扮演冒充修理煤气的陌生人上门来。第一回合,苗苗因为警惕性高,始终保持沉默,陌生人决定偷偷撬门,但试了试,撬不开门,只能灰溜溜地走了。第二回合,苗苗与陌生人对话了,发现这可能是个骗子,就隔着门大声拨通110报警电话,陌生人仓皇而逃。

剧情随着不同学生演绎的“苗苗”而改变,同学们明白了遇事要多动脑,提高警惕,心中常记《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二条,懂得110报警服务台在所有城市都会设立,老百姓可以拨打110报警求助。一般表演中,都是学生上场,这堂课邀请了老师来表演,和学生一起进入情境。老师平时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现在大变样,深深吸引了学生。而且这场对比表演,呈现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其中“拨打110”的设计正好引入法律规定,让学生知法懂法,颇具匠心。

2.QQ对话,课堂连线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利用QQ、微信展开趣味对话,为课堂教学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元互动对话中形成深刻的学习认知。QQ现场对话这种形式,我们在上《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八课“网络新世界”一课就用上了。

燕燕同学最近遇到了网络安全问题,她是怎样应对的呢?课堂上燕燕同学现场用QQ与网络好友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网友约见面”“套话个人信息”“诱惑浏览不良网站”三个话题。在燕燕和网络好友的QQ对话表演中,同学们懂得了在上网时要掌握安全防范知识。教师适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让学生懂得在使用网络时,应当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注重人身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名誉等,尽力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诱惑。QQ是学生经常用的聊天工具,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网络干扰。这个实践活动源自学生生活,在新颖有趣的课堂互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在今后的上网过程中,要树立法治意识,杜绝不安全因素,用法律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角色配音,话中悟理

角色配音,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改编成剧本,学生化身配音演员,身临其境体验教学内容。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我们设置了创意环节——打开案件的“月光宝盒”,穿越回绑架案件发生的那一天,为遇到紧急情况的梁小惠配音,体现三种情形:不幸遇险,自怨自艾,坐以待毙;反抗过激,任意发泄情绪,最终受到伤害;跟坏人巧妙周旋,说服坏人释放人质,智慧解决问题。在生动的配音表演中,师生们得出结论:遇到维权事件,要冷静处理,远离危险;离开现场,立即报警。同学们明白了依法维权的意义不仅在于侵害发生后获得救济和补偿,更在于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侵害现象发生,尽量降低侵害的程度。课件出示《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学生了解到绑架罪根据情节轻重处罚不同。在法律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犯绑架罪的恶果,明确不能触碰法律红线。

(二)表演内容要有新意

1.紧扣热点,与时俱进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可以让他们养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时下 “垃圾分类”就能很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我们采用情景小剧场的方式让大家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创作了情景剧《果皮扔哪里》,由四位同学表演:一人演把果皮投掷到其他垃圾桶里的大叔,其他三人演在小区内玩耍的同学。小红同学看见大叔胡乱投掷,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当没看见;小明则是径直劝说直言不讳,语气比较生硬;小智有理有据上前劝说,十分有礼貌。大叔表演者从一开始嗤之以鼻不愿改正,到后来心悦诚服,当场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果皮扔哪里》中四位演员用生动有趣的表演,将垃圾分类的观念传递给了现场观众,获得了大家的声声赞许,大家纷纷对他们的表演给予点评。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大家一起学习对应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九条。垃圾分类涉及公共利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法律上已经作出规定。作为学生,他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也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对相应违法行为采取的法律制裁措施。

2.剧情反转,入脑入心

“剧本杀桌游”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新型娱乐形式,情节反转能让人大开眼界,所以深受桌游迷喜欢。反转手法通过意料之外的叙事打破同学的心理期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由学生主导的反转剧情演绎,可以在层层反转过程中,将法治意识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于学生心田。

我们在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学会尊重”教学中就运用了剧情反转手法。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讲道理”先生、“好脾气”先生、“坏脾气”男孩和“急性子”大妈。面对“急性子”大妈的无礼,“好脾气”先生一味退让,任人欺负;面对“坏脾气”男孩的冒犯侮辱,“好脾气”先生没有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显得十分懦弱。孩子们在观看表演中认识到,“好脾气”先生做法其实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对于不守公德的人,不指出他们的错误,其实是在纵容他们犯错,也导致了这个社会有时候会不和谐不美好。

接着让同学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事件发生的时刻,剧情进入大反转:面对“急性子”大妈的急躁无理,“好脾气”先生给予批评,“急性子”大妈爽快地承认错误。回到公园,“好脾气”先生义正词严地指出“坏脾气”男孩的错误,要求“坏脾气”男孩擦掉墙壁上乱涂乱画的痕迹,否则就让他到公园管理处接受再教育,根据公园规定进行处罚;如果男孩再不听劝,“好脾气”先生告知男孩就报警,“坏脾气”男孩只好妥协。

在精彩的剧情大反转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在心灵尚有余震时,教师适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学生齐读法律条文,深切体会到:面对冒犯甚至侮辱,应指出对方的错误,要求对方道歉,甚至还要拿起法律武器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在实战演练中进行法治教育

实战演练是指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计划规定的职责和程序,针对预定突发事件,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执行任务的训练活动。实战演练目的是检验计划、完善准备、培养团队等。

学生在平时学习法治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即使《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能有详细讲答,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可以通过实战演练来加深理解。实战演练有别于情景表演,它由多人参与,整齐划一地动起来,范围更广,参与性更强,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置技能,提高法治意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一)课前练习

法治知识的获得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前的演练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中,我们课前布置学生在大人的陪同下根据法律条文进行演练。教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四节的第六十一条和第六十二条印发给学生。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四种形式的演练: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路边走;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根据红绿灯的指示走;通过没有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按照“一慢二看三通过”规则走路。通过课前练习,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讲,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更加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二)课中模拟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他们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能有章可循、有路可走,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去感受和体验。

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通常局限在某个区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能力比较弱。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时,为提高师生火灾应急疏散能力,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相关的安全防护知识,学会“遇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我们组织六年级学生结合书本内容举行了防震演练活动。整个演练过程如下:一声警报先避险,躲在桌下保护头,扶紧桌腿闭双眼;二声警报快疏散,打湿毛巾捂口鼻,弯腰低头快步走,两路纵队有秩序,蹲在原地等救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第三条告诉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需结合。防震演习让学生懂得,面对自然灾害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认识,才能遇险不惊,应对得法,在自然灾害来临时,避免出现不该有的损失。

(三)课后践行

课前练习和课中模拟能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精神,课后也应该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遵纪守法,践行学到的法律知识。

假期结束回到学校,有同学表示从国外带回的小礼物被海关扣留。结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演练。演练内容是:辨别外来入侵物种,了解海关哪些物品带入境会遭拒;模拟出入境检疫,看谁检得快。

老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外演练基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学们通过显微镜鉴别有害生物,演练有害生物鉴定过程;由工作人员带领,演练出入境检验。在新奇有趣的实战演练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演练,明确了公民要提升自己的素养,自觉履行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为共建有序生活承担自己的责任。

实战演练的开展给学生们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需要的法律知识,增长法治观念,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辨别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其学法明道,用法立身。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或演练,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学生在学法中体验法治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在尊法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严格自律,以法为绳;在用法中积极主动,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法治精神开辟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演练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未雨绸缪演练忙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