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河南台文化节目从形态到神态的历史演进研究

2023-02-24 07:25庞晓戈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南广播文化

文/庞晓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广播电视媒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向、目标和路径。河南广播电视台在文化节目创作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过视听兼备的影像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吉光片羽”“雪泥鸿爪”到“和光同尘”“与时舒展”,这其中有量的积淀,也有质的升华,更有意境融彻与神采飞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的《梨园春》到新世纪初的《武林风》《华豫之门》,从新颖别致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到出圈溢彩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技术赋能、智慧创意的条件下,“可听”“可看”“可感”的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具有文化味、艺术范、技术流的原创文化节目滋养着当代生活,丰盈着社会美好。

从形态到景象:河南台文化节目的线性生长

对于河南广播电视台而言,2022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先后荣获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7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综艺节目奖、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作品,以及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1年度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实现了一档文化节目从省级到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

追寻《“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底蕴丰厚、内容丰盈、形态丰富的基因和要素,最值得肯定的硬核内容就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厚重、文明灿烂,从夏商周到汉唐北宋,中华文化在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地理格局上形成被后世学者称誉的“王朝走廊”。3000多年的时光里,通过政治、经济、生活等多元要素的浸润与陪伴,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在这里着色成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各个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支撑和灵感相济。

在文化基因和内容创新的双向助推下,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主动的姿态拥抱发展,在从“文化立台”到“文化中国”的定位协调演进中,坚持原创这一“指挥棒”,坚守文化这一“定盘星”,高举创新这一“擎天柱”,持续深耕中原文化、黄河文化资源,通过“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打造中国传统文化IP”这样重基础、夯底层、攀高峰的贴合战略和务实践行,将文化基因深植到内容生产与节目创新之中,用定力、耐力和创新力逐渐培育出以戏曲、武术、文物为内核的《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三大品牌文化栏目形态。截至2023年2月1日,创办于1994年的《梨园春》已经播出29年,共1225期节目。这些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海量节目内容,春风化雨般将豫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导给大众,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审核,被认定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实现了节目开新局、观众开心扉的双向奔赴。

在做好常态节目的同时,《梨园春》创作团队高擎原创这一旗帜,近年来相继策划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美丽乡村唱起来”“梨园又一春”等大众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衍生品牌,在起承转合间,充盈着流淌不息的文化情怀,成为戏曲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新样态。2023年1月10日,《梨园春》携手抖音,共同打造抖音新春专场戏曲直播晚会,两个半小时的演出,8310.7万人次观看,#梨园又一春#的话题量达到1.6亿次,创造了中国戏曲直播的最高纪录,开启了2023最炸裂的新年大戏,让观众感受到媒体融合时代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厚重绵长与时尚新颖。

从《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原创性节目出发,河南广播电视台对文化节目追寻与创新的步履坚定而诚毅。于2013、2014年打破文化与时尚的次元壁,相继与爱奇艺台网联动,联手打造了《汉字英雄》第一、二季,在为观众创造文化互动新模式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地掀起了汉字文化大众化的风暴。同一时期推出的《成语英雄》,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文化密码的同时,不仅以电视化的表现手段对汉语辞章之美进行趣味表达,增益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和应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传递了中国的文化观念和人文价值。因此,河南广播电视台形成了有品牌、大影响、广传播的文化节目列阵与景象。

一朝长空,万古风月。当存在于大众意识和情怀中的主观认知与电视表达的文化意境相融合、相融汇时,立足于思想和情感高地的文化节目便有了全新的霓裳羽衣。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节目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节目和栏目,共同托举出“文化兴台”长线战略的实施,但不可否认的是,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这些节目是处于自我线性生长的轴线上。也就是说,单个的、具体的节目、栏目形态和内容样态都是非常显性的优秀,但是缺乏串珠成链的荟聚与汇集。改变和提升这一状态的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现。

从生态到气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迭代升腾

在融媒体时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经先后制播了2021、2022季和2023年的《卯足劲头弄春潮——2023河南春节晚会》《元宵奇妙游》两档节目。从传播数据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和2022季全网阅读量已经突破605亿,2023河南春节晚会及联动播出的共10台文化类春晚节目推播一周内已经达到251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量的受众关注度、阅读量背后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内容创作生态的体现和节目葳蕤气象的映照。

一是“融、转、用”发展理念的强支撑。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河南广播电视台与全国其他省广电媒体一样,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难与处境。2018年7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与新形势,统筹而为,审慎决断,提出了“融转用”发展理念,作为河南广电深化改革、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融,是融合传播;转,是转型发展;用,是有用有效。“融”是基础,“转”是抓手,“用”是目标,三者有机融合、互为一体、共同促进。“融转用”理念成为实现河南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探索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遵循和基本思路。

“融转用”是发展理念,是方向,也是目标;是思想,也是行动。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朴素概念的推动下,河南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2020年9月,台党组推进频率频道改革,将11套广播整合为新闻、交通、都市、生活四个事业部;电视改革方面,将都市频道、电视剧频道作为频道和公司一体化运营的试点;2022年,进行河南卫视与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一体化管理;2023年1月,打通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组建了大象新闻中心。通过调整发展结构,赋予了发展新动能。

《洛神水赋》

在技术赋能方面,更为关键的一步是打造河南广播电视台自主可控的新媒体平台——大象新闻客户端,开启“大象元”元宇宙建设步伐。以广电融媒云为技术支撑,整合河南广播电视台既有的音视频资源,打通直播频道、IPTV、有线电视、县级融媒体中心四大平台,使其成为跨媒体跨屏幕移动传播平台。在一系列媒体融合发展举措推动下,确立了“一端一中心一云一平台”的全新发展格局,将主阵地转移到移动互联上来。“一端”是建立以“大象客户端”为核心的新型传播体系;“一中心”是建立以河南广电“云媒中心”为中枢的内容生产管理体系;“一云”是建立以“大象云”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一平台”是建立以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为载体的融资运营体系。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新媒体阵地建设,新闻宣传等一系列重置性改革,河南广播电视台打破了传统框架的束缚,树立了全媒体传播的互联网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创作的活力,成为能够持续制造爆款的根本所在。

二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样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意味对古人、他人的优秀经验的学习和继承。“开自己之生面”意味着要能够在一定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气象。2021年以来,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异军突起,爆款连连,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之一。就是在吸纳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别有韵致的“自家生面”。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串联方式,用心勾勒华夏历史,重现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繁华景象,赢得了社会各层面受众的高度认可和海内外广大网友的喜爱。坚持“依托文化、构思精巧、技术赋能、制作精良”的制作理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融媒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品牌栏目创新蝶变的新路径。

让技术有思想,视觉有灵魂,科技赋能文化,实现“审美高级”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思路。借助数字化手段再造媒介化文艺节目,成为文艺节目吸引青年群体的有效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和实景演绎助力节目实现固定舞台的液态化,场地、布景、灯光、音响和舞台机械等全方位的改进,拓展了节目的边界、空间、层次和运动,实现了观众的全感官沉浸与大视觉震撼。如《芙蓉池》《纸扇书生》《龙门金刚》《功夫·少林》等多档节目,均采用数字技术和实景演绎手段进行演绎。AR 技术融合虚拟与现实,让无法以实体呈现的场景、道具、人物或特效以虚拟方式呈现,让真人演员与虚拟演员同台、真人表演与虚拟道具或特效互动等,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唐宫夜宴》《上元灯会》《月光》《莲鹤方壶》采用 AR、VR 等数字技术,促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与青年群体,从演员选择到表演方式等方面的内在共情,建构了传统与青春的热烈对话。进而以听觉的视觉化、触感化,古典的当代化,个人的复式表演激发广泛的文化认同。

三是“中国节日”的融合传播与破圈表达。好故事需要被讲好,也需要被传播好。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传播过程中,用户的自觉转发、积极评论形成新的内容衍生品,这些新颖、新鲜、新奇的内容吸纳着电视文艺、网络综艺的受众群体,实现了破圈表达和大流量传播。这也是大屏思维、小屏思维被打通后,内容为王、渠道优先的新体现。具体来讲,就是移动互联,给渠道以共振,通过“三个结合”激发裂变传播,在固本求新、移动优先、重点突破、持续分发中,实现宣推的“热流”与“顶流”。

其一,长视频与短视频结合。短视频拉新、加热,长视频提供精品内容,两者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通过植入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剪辑出最核心、最精彩的内容,以精短、直观、便捷的视听形态迅速传播,打造长尾效应,放大节目影响力。

其二,广播电视平台与社交平台结合。节目内容拆条后,通过B站、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发布。舆论充分发酵后,再由主流媒体背书确认,实现流量和口碑双赢。把握互动化这个趋势,借助网络大V、权威媒体以及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提升传播能级、放大传播效果,实现了主平台、多平台以及无数个体之间的无缝联动。

其三,话题引领和网络评论结合。节目中隐藏的细节首播后会有一个慢热的过程,通过话题引领,与弹幕、网友评论、网友自发解析来进行互动,就像拆盲盒一样,将这些细节逐步挖出。这种互动能够激发用户的兴趣,产生裂变式传播,找到观众与用户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变成最大增量。

从系列到多品牌:河南台文化节目的战略演进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结果,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节目探索、发展和演进的结果。在具体工作层面,主要采用了“三个坐标”来锚定自身的价值本源。

一是以黄河文化为历史坐标。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应时合势,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兼具底蕴和传播力的文化作品,激发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以关键变量为未来坐标。把原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艺术点亮”。节目还用了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来进行创作,把当下文化跟未来世界进行关联。

三是以文化思考为系统坐标。尝试着将文旅、文创深入地融合。通过系统思考,结合自身优势,挖掘黄河文化的新语态和落地方式。节目每到一处,都能把当地的文旅项目再次“点燃”。实现了黄河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交互表达。

打造国潮品牌项目集群、打造原创文综项目集群、打造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文化节目正在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基础上,河南广播电视台将拉高内容深度,进行创新升级,持续做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季,以文化节目的“节节高”,开阔文化视野、放大传播声量,围绕二十四节气拓展奇思妙想,进一步打造《“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的“奇遇记”新品牌。以文化为魂,以美学架构。将持续靶向选题,锐意破题,精准答题,深度挖掘,左右连接,通过“文化+技术+艺术”谋划制播《“中国发明”系列节目》《“中国神话”系列节目》《“中国家宴”系列节目》等品牌节目,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家国情怀,把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文化节目和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持续探索文化类节目内涵、意境、传播方式创新。

猜你喜欢
河南广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谁远谁近?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