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微: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的三大向度

2023-02-24 07:26何道明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时代

文/何道明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纪录片产业增长趋势被中断,生产总值首次出现负增长。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政治斗争形势,中国纪录片在践行社会职责与文化使命方面可谓任重道远。随着5G时代的全面到来,以及中国疫情防控的整体好转,中国纪录片迎来重要转型期。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卫视频道共开设纪录片栏目124档,播出纪录片1034部,累计播出纪录片116181集。2021年,中国纪录片用自身发展再次见证了新时代的阔步前行。如何把握机遇,以全新思维重构创作体系,深化媒体融合,实现纪录片发展范式的时代转向,已经成为当前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整体而言,在全媒体时代中,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新视角、新结构、新技术进行叙事优化,通过视觉美、参与美、人文美实现审美飞跃,通过个体化、碎片化、短视频化适应受众观看偏好。

一、新:新视角、新结构、新技术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拓宽纪录片制作的叙事空间,使其呈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元,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把握技术革新机遇,积极寻求纪录片制作的新路径、新范式。

1.新视角。全媒体时代,为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纪录片创作必须注重视角的合理选择,通过故事化、微观化、趣味化等叙事方式,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最大程度引发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对象选择、拍摄角度、素材挖掘等都需要经过全面考量,并善于利用故事化叙事弱化纪录片宏观、单调的属性局限,增强叙事节奏性,在纪实与艺术的深层交汇中激发创新活力。如纪录片《人生一串》,作为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纪录片,其开场语“什么能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闻风丧胆?答案就藏在烧烤摊的笑容里”,诙谐的问题导入加上考究配词和精美影像,能够快速激起受众观看兴趣。另外,该纪录片另辟蹊径,本着轻松有趣、细微处见真章的创作原则,在呈现烧烤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挖掘了许多独特体验、独特情感。如其中一集以“暗黑系”烧烤为主题,既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加深了受众对多元烧烤文化的了解。截至2021年12月,《人生一串》已经成功推出三季,分别取得了豆瓣评分8.9、8.6、8.7的好成绩,而新视角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2.新结构。主题、风格和结构是纪录片三大核心逻辑,其中结构作为艺术形式,在时空的叙事转换中起到聚焦、桥梁作用。全媒体时代,交互元素的融入,使得纪录片叙事结构变得更具延展性,这就要求制作者要加强结构创新,积极探寻非线性叙事结构,不断增强作品的整体逻辑性和艺术性。比如,爆款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分四季推出,每季25集,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这种串联式、递进式叙事结构在保证每一集相对独立同时,还维系了主题完整性,实现了碎片化、趣味化、艺术化、文教化的完美融合,充分满足了年轻受众在情感、知识、价值等方面的个性诉求。这种结构化故事表达模式,符合全媒体时代受众心理、审美变化,灵活且新颖,是其文案之外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3.新技术。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者在深挖细节、强化内蕴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借助技术优势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细节的表现空间,增强作品感召性、传播性。如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建模技术等,对桥面、桥塔等专业词汇进行细节呈现,增强了可视性,加深了受众的文本理解。另外,4K、8K、水下拍摄、航拍、超高速拍摄等技术的应用,真正做到了纪录片全方位细节叙事,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效应用,更是将全方位细节叙事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影视叙事中,细节能够增强文本立体感,让受众切实体会到内在的情感温度。就创作者来讲,细节能够增强纪录片艺术性、人文性;就受众来讲,细节能够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对此,纪录片创作者要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为受众提供更多视觉奇观,通过新细节的巧妙挖掘与呈现,充分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审美诉求。

二、美:视觉美、参与美、人文美

全媒体时代,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纪录片制作实现了视觉上的全面升级,“电影感”成为主流,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形成了全新的美学范式。对此,纪录片制作者要与时俱进,注重视觉美、参与美、人文美的深层建构,促进纪录片价值边界的时代延展。

1.视觉美。全新的媒介技术,如电脑动画、3D成像、虚拟现实、数字地图等,都让纪录片打破了时空局限,形成了更为开放、动态、超真实的视觉表达场域。这些技术基于现实,但又消除了以往纪录片视觉表达的单一性,换句话说,由这些技术所构建的超真实视觉场域,在为受众提供优质观看体验的同时,增进了纪录片与受众的深层交互,进而形成全新的审美体验,强化了受众黏性。纪录片《风味人间》利用CG技术对食物进行微观世界的本质呈现,如松花蛋结晶过程,实际上是依托真实素材进行的动画特效设计,形成了一种超真实的视觉冲击,有效满足了受众个性化认知诉求和审美需求。另外纪录片《中国》,采用8K超高清技术进行拍摄,画面自然且不失真,形成了相对凝重的历史氛围,再加上顶级的画面构图和光影设计,真正达到了超高清电影级的画面水准,产生了一种颇具感染力的极致美感。

2.参与美。参与美学强调在对自然或艺术品的审美中,要打破视觉局限,要在感官的全面参与中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沉浸式的审美追求。近年来,VR技术凭借沉浸性、构想性、参与性、自主性等优势,在影视制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催生了纪录片制作参与美的范式样态。VR纪录片通过让受众参与到真实文本的建构中,进而形成主观真实和参与真实,全面调动受众的同理心,加深纪录片内蕴的渗透传播。2020年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是全球首部疫情题材的VR纪录片,由来自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124名拍摄者共同完成制作,该片从普通民众视角出发,采用VR技术全景再现了2020年2月20日上午10点,不同人所经历的日常却又非凡的一分钟生活。受众可借助专业穿戴设备,以第一视角真实体验历史场景,在自主建构中完成文本理解与内化迁移。目前,《我生命中的60秒》是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VR纪录片,对媒介、制作者、受众的关系重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纪录片参与美学时代转向的成功探索。

3.人文美。技术赋能、平台加持、社交驱使等因素的存在,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与受众对话的可能,促使其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并在人文美学的建构中完成更为广泛、深入的民族文化认同。具体来讲,就是当代纪录片创作正在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具有较强渗透性的人文美学。以纪录片《中国》为例,该片采用情景再现手段,以影视剧的视觉架构模式,全面还原历史场景,最终达成历史人格化的效果。全片利用技术优势,在历史人物和典型场景中塑造历史仪式感,通过具有一定表演性的戏剧叙事,将单一乏味的历史记载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历史影像。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已经打破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框架,纪实性之外更多的是艺术性,开始形成独特的人文美学范式。另外,这种借助戏剧表达构建历史在场的方式,有效拓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了纪录片的市场贴合性。

三、微:个体化、碎片化、短视频化

全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手段的革新,以及传播渠道的拓宽,要求纪录片制作也必须进行转型,特别是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微”调整,以适应受众个体化、碎片化、短视频化的阅读需要。

1.个体化。近年来,在微纪录片的基础上,又衍生了一种全新样态,即Vlog纪录片,就是以个体化的微观视角,真实记录生活点滴,提炼个人影像资料,该方式正在成为个体话语参与公共表达的主要形式。Vlog纪录片的受众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由于其制作传播更多是创作者自发行为,其影响力与传播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受众参与度,即点赞、评论、转发等量化行为,而这也决定了Vlog纪录片的即时反馈性,赋予了其更多个人化色彩,充分满足了年轻受众社交化的表达诉求。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受防疫政策影响,各大主流媒体将关注点转向Vlog纪录片,并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有效拓宽了Vlog纪录片的发展路径。比如,人民网的《武汉日记 Vlog》、央视新闻的《武汉Vlog》,以个人视角真实记录了武汉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另外,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时效性被削弱,使得虚假新闻大量滋生,严重破坏了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而个人Vlog纪录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旅拍博主“蜘蛛猴面包”的《武汉日记2020》,以第一视角真实记录疫情下的武汉,让人们得以及时了解到真实情况,有效避免了谣言的滋生流传,彰显了个人Vlog纪录片的独特价值。

2.碎片化。碎片化是全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转变所形成的全新叙事结构,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呈现单个物体或事件,激发受众观看兴趣,并满足受众移动化、多元化的观看需求。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碎片化叙事正在成为纪录片制作的主流策略,并释放了非常可观的市场效能。如纪录片《故宫100》,每一集只有六分钟时长,集中介绍一个建筑或物件,采用多元化拍摄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全面呈现细节,讲述背后故事,在娓娓道来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每一集都是独立存在的碎片化叙事结构,但彼此组合又能够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最为重要的是,为后续移动端的碎片化传播提供了素材,在制作与传播的双重碎片化中,全面提高了纪录片的传播效力。另外,《早餐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类纪录片,每一集都聚焦同一食材或食物,而后延伸到亲情、乡情、爱情等,以小见大,整体生成。其中,《风味人间》首先呈现我国地方特色的烹调方式、食材处理方法、菜肴制作过程,随后介绍其他国家类似的饮食风貌与制作流程,这样一来,受众就能够在同一主题的引导下跨越时空、文化,充分体会中外饮食差异,以及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在碎片化与国际化的巧妙碰撞中,赋予美食更多意蕴,在拓展受众知识视野的同时,强化其对中国美食的认知,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3.短视频化。全媒体时代,随着5G技术的成熟发展,短视频平台成为继两微一端后的新主流,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多元性等优势,迅速普及,并为纪录片制作创造了新的可能,呈现出短视频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纪录片制作的短视频化,正在打破纪录片跨媒介传播的单一局面,开始向制作、传播、消费等领域渗透,由此开启了全新的革命序章。由光线传媒推出的纪录片《三十,而立》就是典型的短视频纪录片,每集约2分钟,以“个人讲述+图文说明+当事人采访”的方式进行叙述。该纪录片以第一批迈入三十岁的“90后”为叙事对象,通过个体式的独特体验完成“与社会、与时代、与自我的对话”。不同于以往跨媒介传播的短视频纪录片,《三十,而立》完全依托抖音平台特点定制,是真正意义上的短视频微纪录片,进一步拓展了纪录片制作的平台形式和传播范式。截至2021年12月28日,《三十,而立》纪录片合集的抖音播放量已达1.1亿次,收获499.6万点赞量。此外,还有快手与新华社合作推出的全民纪录片《比V中国》等作品,以及与影视剧纪录中心联手推出的《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都体现了纪录片短视频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国产网生纪录片不断创新、细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个体叙事为主的全民式短视频纪录片将在短视频平台创造出全新的可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正处于全新转型阶段,在技术、平台、环境等多维赋能下,纪录片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如何立足现状,直面挑战,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创新实践,是当前纪录片创作者需要重点审视与思考的问题。整体来讲,纪录片创作要抓住新、美、微三大关键点,以新为基(新视角、新结构、新技术)、以美为核(视觉美、参与美、人文美)、以微为向(个体化、碎片化、短视频化),实现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时代转向,形成新的叙事结构和美学范式,促进纪录片的大众化、下沉式发展,全面挖掘释放纪录片优势效能,助推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升级迭代,以及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式演进。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时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