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023-03-10 05:14刘斌志苏海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公共卫生社区

刘斌志,苏海瑞

(重庆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2020年1月29日,民政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城乡社区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从顶层设计上强调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1]。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系统阐明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方面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肯定了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积极作用[2]。

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社区工作、开展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是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整合运用公共卫生与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以促进健康公平与缓解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主要包括艾滋病传播的预防、儿童和老人受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急性和慢性疾病的保健服务、精神健康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服务、灾害救助服务等[4]。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最早可追溯至睦邻组织运动和慈善组织会社,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渐趋成熟。反观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本土反思,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一、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总体状况

本文以“公共卫生”“新冠肺炎”“传染病”“艾滋病”“健康促进”“社会工作”等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得到487条结果。剔除与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联系不紧密的文献,得到自2010年以来的70篇文献,将其作为分析样本。为有效处理和分析已有研究资料,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一方面,内容分析法将定量研究法与定性研究法相结合,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客观、系统、量化的描述和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基于对这70篇文献的定量分析,考察2010年以来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年代分布、学术质量、作者地域及研究类型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法能兼顾定量研究法与定性研究法的优点,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并归纳出相应的联系、规律及特征,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70篇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归纳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模式、实务领域、社会政策以及域外经验七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特征。具体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总体状况如下:

首先,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起步较晚。自2004年以来,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伴随着“非典”“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事件有所发展,且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7 月1 日,相关文献共计487 篇。2020 年可以作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快速发展的时间点,因为2020年以前关于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可以预见,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以及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也会继续推进。

其次,从文献学术质量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通过检索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来源可以反映出文献的学术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整体研究水平。在收集的200篇文献中,共有54篇来源于核心期刊(包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占比达到27.00%。另一方面,分析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国家对该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统计结果显示,200 篇期刊论文中共有16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占8.00%。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社区防控、社会工作教育等。

最后,从文献研究类型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早于专业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先于专业教育。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社会工作学界重点在探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实务领域以及专业优势等。2021年即后疫情时期则重在探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体系发展等议题。

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2020—2021 年共发表文献数均174 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占15.50%,而在2020年之前,相关文献数不到30篇。二是研究视角不断开阔。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深入的研究,除社会工作学的增权理论、抗逆力视角外,也有从人类学的多元文化视角、政治学的公民权理论以及医学的大健康观等视角进行研究。三是研究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方面,学界通过理论探讨研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倡导开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各省市陆续推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地方实践,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核心议题

(一)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

1.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

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势在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意识,就是要时刻承担专业责任,参与问题解决[5]。郑广怀指出,社会工作服务强调对“不可见”的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关怀,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对社会正义的价值追求[6]。同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也坚定“助人自助”的价值定位,并贯彻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每一阶段[7]。刘斌志等提出,权责统一的集体主义权能导向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服务伦理[8]。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细分领域,如长者健康照顾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需秉持年龄平等、全人健康、文化互动等价值观,以尊重、接纳、不批判、同理心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9]。

2.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由价值观冲突引起的、具有伦理特性的两难处境。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有限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等诸多困境[10]。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在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缺场服务”时,未告知服务对象而通过朋友圈等途径加深对其情况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知情同意的界限[11]。同时,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之下的社会工作沦为工具性的社会实践,甚至是去道德化和去政治化的技术实践,与以人为本的专业原则相背离[12]。此外,人身安全与公共安全、保密与知情同意、服务对象自决与价值介入、传统思想与现代新思想之间的矛盾都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常见的伦理困境。

3.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看,结合制度环境与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是社会工作者应对价值冲突的有效方法[9]。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只有在伦理准则的指导下梳理出实务情境中的伦理困境,并选择匹配度最高的伦理决策模型“对号入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对象的权利[13]。还有学者指出,既要优化伦理监督的工作框架,又要让社会工作者优先坚持以人为本,熟记并应用伦理决定顺序,如此才能提升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10]。

(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1.关于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

一是大健康观念,即树立全面的健康意识,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境界的提升、健康服务对象的扩展以及健康主体的外延等[4]。二是身心灵全人健康理论,即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和谐互动能促进个体的全人健康水平,而三者的平衡离不开个体与环境的和谐相处[14]。三是人民健康观,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指引,实现疾病治疗与健康治理标本兼治,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8]。四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即将健康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同时更注重消除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健康差距和不平等[8]。

2.关于人及其行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

生态文明观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从生态文明观出发,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人的健康与幸福,关注生态框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模式[4]。整合性生态视角更关注情境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因素以及不同时空场域中环境间的关系,因而有学者基于此整合出了跨学科的干预策略[15]。

3.关于公共卫生事件干预策略的理论

第一,微观视角的理论。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应致力于改变个人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而改变其认知和情感,从而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15]。增权理论则相信人的潜能,主张提供机会使服务对象能自决与采取行动[8]。第二,中观视角的理论。受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影响,张樊等强调重视社会网络,通过个体的社会网络连接强化个体的社会资源,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16]。第三,宏观视角的理论。环境改善视角主要聚焦于不健康或不安全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善[15]。文化能力视角则主张将有关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识整合并转化为特定的标准、政策、实践和态度,用于恰当的文化环境,能够提高服务质量[17]。刘斌志等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则倡导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全球治理体系,把公共卫生问题看作全球问题,把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当作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妥善平衡好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4]。

(三)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

1.微观层面的方法技术

一是危机干预。社会工作者在危机爆发期能够传递正确舆论,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应急合作机制,体现了其应对危机的能力[18]。二是心理支持。新冠疫情的暴发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人们日常的社会联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通过互联网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解、防疫宣传等服务,能够减轻其心理恐惧,恢复其社会联结感[19]。三是行为干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要为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创造条件,具体的操作技术包括多阶段优化策略、“知识、信念、行为模式”以及健康信念模式[4]。四是信息咨询。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者具备汇集复工复学复产等各方信息为求助者提供信息的能力[20]。五是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者需要综合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多方服务,为其提供持续、全面、人性化的服务[9]。六是哀伤辅导。徐晓军等研究发现,丧亲者的哀伤经历分为“震惊与逃避”“面对与瓦解”“接纳与重组”三个阶段,包含“丧失导向型哀伤”“恢复导向型哀伤”“摆动导向型哀伤”三种不同类型的哀伤。因此,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要阶段性、持续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介入,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哀伤采取对应的介入策略[21]。

2.中观层面的方法技术

其一,资源链接技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定位体现在发掘需求及协同监控资源从“捐赠”到“配给”全过程两方面[22]。该技术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资源链接技术包括链接案主及其家人需要的资源以及转介[23],宏观资源整合技术则体现为社会工作者整合并协调多个专业开展服务,建立跨专业协作机制[24]。其二,社区干预技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采用多种方式宣传政策、整理编辑居民共性问题解决手册、组建“社工+志愿者+居民骨干”的服务架构、建立社区工作者支持平台等方面,有效提高社区问题解决效率[18]。其三,社区营造技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社区疫情防控教育活动,建立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培育在地志愿者、居民骨干,激活社区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活力,塑造更具韧性的社区文化[19]。

3.宏观层面的方法技术

第一,社会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公共关系营销、品牌建设三方面的技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能促进期望的行为或拒绝不想要的行为[4]。第二,政策倡导。以长者健康领域为例,社会工作者应熟悉与长者健康福利相关的政策制度,了解政策评估、制定与修订的过程,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发起倡导,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保障其合法权利[9]。第三,理论研究。实践研究能为实务工作提供证据支撑[25],评估则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因此,社会工作学界应协同一线社会工作者,积极开展干预实践研究及评估研究[22]。

(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是本土化发展模式。一是形成社区为本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范式。具体而言,构建“社区为本”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将个人、家庭纳入社区生态系统框架进行考量,形成由微观社会工作与宏观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整合性取向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务体系,进而不断完善以公众健康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15]。探索“社区为本”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立足于社区为本的服务思路,社会工作构建社区资产为本、内在取向、关系驱动的服务方式,探索“社区定点、服务拉线、制度布面”的社区疫情防控机制,将长效化应急体系建设纳入社区常态化服务实践[26]。二是构建在地化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杜立婕强调,学术话语体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语言”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在所谓“中国语”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际开展出来并积极地被构成[27]。

另一方面是专业化发展模式。一是加强公共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质言之,既要不断加强和扩展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又要不断加强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本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28]。二是开展公共卫生与社会工作的跨专业教育。借助我国医学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共同拥有社会工作专业与公共卫生专业的力量,合作探索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28]。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预防等课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和具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基于社区的评估和预防干预等核心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28]。三是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与国际社会工作的合作。阮曾媛琪指出,应当建立跨国社会工作防灾抗疫信息及经验分享平台,参与国际社会工作和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工作全球议程》的建构,促进我国与国际社会工作群体通力合作[29]。

(五)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第一,新冠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在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中,中国社会工作界开展了全方位的行动。沈黎等将社会工作教育界与实务界的行动概括为疫情下的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医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联动、社区社会工作、特殊人群服务、国际社会工作、社工媒体传播八个方面[30]。根据介入角度的不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实践经验。一线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对其提供转介或介入服务,追踪服务,以及拓展政策咨询服务[20]。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聚焦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戒毒康复人士、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并开展精准化服务[31]。二是社区层面的实践经验。社区社会工作参与公共危机事件的优势在于社区的多重性、专业化的服务供给、系统化的行业机制[12]。我国不同地区的社区新冠治理实践呈现地方特色,如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通过信息技术开展以社区为本、协同基层力量关注弱势群体的专业服务[15]。合肥北城社工团队则积极助力构建“六位一体”社区防疫体系,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协作的服务模式[6]。成都市金牛区社会组织促进会结合基层社区、社工机构抗疫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为社区捐赠防疫物资、“抗疫小人物”系列宣传工作、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和院落自治组织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等一系列服务[32]。三是社会层面的实践经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编纂的《社会工作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实务指南》,为一线社会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指明方向[33]。武汉市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关于武汉社工参与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工作的倡议书》与《关于招募专业社工提供肺炎防治支持性志愿服务的公告》,招募专业社工为多个群体提供专业服务[32]。

第二,健康促进社会工作。一方面,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参与贫困居民健康扶贫的路径包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康小组、加强健康管理宣传、鼓励专业人员开展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医务人员的水平[34]。在落后地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以留守妇女为切入点,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竞赛、社区卫生环境评比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手册和光盘制作、育龄妇女体检等活动为其增能赋权,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35]。另一方面,开展健康老龄化工作。从服务内容上看,通过对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分析,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管理支持、长期照护服务整合、整合家庭健康和社会服务系统、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等服务[36]。从服务方法上看,马凤芝等强调,社会工作者要从时空维度入手,既要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也要积极呼吁全社会各系统建设老年友好的健康支持环境,以实现健康养老[37]。

第三,传染病防治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向德平等提出,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包括个人医疗、家庭康复、社区服务、社会政策四个层面[38]。也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服务还包括在“结构困境、建构意义、重构生活、整合资源”的逻辑下,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提供抗逆力提升服务[39]。为了适应艾滋病防治的现实需要,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需要从价值、理论、实务三个维度培养十个方面的基本能力[40]。此外,在麻风病防治领域,社会工作能在麻风患者的医学、经济、心理康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41]。

第四,戒瘾社会工作。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是已经有过生理戒瘾的成瘾者和刚刚开始的成瘾者[42]。从服务内容来看,认定戒断毒瘾工作能为戒瘾工作提供方向与目标,应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43]。从服务模式来看,传统的戒瘾社会工作主要有治疗社区模式和自助组织模式,未来应主动探索以社区为本的治疗模式[42]。

(六)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

第一,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一方面,开展跨专业教育。作为公共卫生与社会工作的交叉领域,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应吸收与之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作为补充形成跨专业学科体系和跨专业协作团队[24]。可行方式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增加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学、应用心理学、社会政策、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课程[44]。另一方面,开展行动研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要结合所在地社会的现实脉络,从具体的实践工作经验中探究、提炼并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性知识,以促进实践知识的生产与积累[28]。

第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一方面,是实务能力的培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引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中,增加突发事件治理方面的实训,专门培训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技巧[7]。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既要明确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教育的知识体系及实践职能,也要探索开设公共卫生保健及卫生危机应对等相关的社会工作课程[22]。

第三,关于研究方法创新的研究。从研究主体来看,社会工作学界需与一线社会工作者共同开展干预实践研究以及评估类研究,社会工作(组织)需与公共卫生部门及其专业人士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开发和使用病例筛选的标准和工具[22]。从研究内容来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要得到发展,就要对此次新冠疫情中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实践进行反思,并基于此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标准[22]。从研究技术来看,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22]。

第四,关于社会制度保障的研究。政策和法律法规既要给予社会工作合法性,还应具体化为社会工作的实践空间[45]。一方面,要把社会工作应急治理纳入公共应急治理的制度化体系、社会组织的制度化体系、志愿服务培育和公共财政的制度化体系[12]。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并以成文形式确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与其他主体的活动角色和参与范围,同时要保障公众能够知情并理解“助人自助”的含义与功能,以便在突发事件治理中得到各主体和民众的配合[7]。

(七)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域外经验

一方面,是关于国外经验的研究(主要是美国)。第一,国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发展阶段的研究。美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分为以预防与社区为本、以个体化院内服务为主、呼吁与重拾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寻求系统发展四个阶段[28]。第二,国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美国诸多高校开设跨专业课程,将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整合进社会工作教育中,设置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8]。第三,国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一是实务场域多样化,包括公共部门及私人部门。美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务场域既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又有社区照顾中心等非营利机构[28]。二是实务领域多样化。美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已经从灾害预防、恐怖主义、战争、疾病、气候变化、压迫和社会正义等服务扩展到为移民和难民提供服务,以及与生殖无关的男女保健、城市和农村的安全、拥挤、社会和人身隔离等服务[15]。三是实务策略系统化。徐选国等认为,美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主要从人口层面开展,采用初级预防的干预策略[15]。而李青则提出,域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采用三级预防策略,即从微观、中观、宏观开展工作[28]。第四,国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研究。埃博拉疫情期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制定了埃博拉疫情应对指南,链接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相关资源;利比里亚的社会工作者采用教育戏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方式以及入户家访的方式,开展防疫知识教育;塞拉利昂的社会工作者关注“看不见”的边缘弱势群体,为流浪者提供安置服务,照顾街上的流浪儿童[25]。在新冠疫情期间,阮曾媛琪发现科技发达的国家着力发展“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而互联网暂未普及的国家则依靠社会工作者开展线下服务,链接及发放物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如非洲的社工培训青年及妇女志愿者宣传抗疫知识及提供防疫用品。印度的社工及学生志愿者向贫困妇女发放知识宣传单及生理期用品等。伊朗的社工则为露宿者及流浪儿童派发口罩及防疫用品,安排安全住处,也为确诊者、医疗人员及其家属提供直接或电话辅导等服务[29]。

另一方面,是关于中国地区的研究。在非典疫情时期,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提供卫生知识。中国香港各社会服务机构和团体开设57条“非典”热线服务,提供抗疫信息,帮助民众学习防疫知识[25]。二是照顾弱势群体。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独居人士(特别是独居老人)探访、学生照顾和支持服务等,帮助受“非典”影响而收入骤降的服务行业人士以及低收入家庭申请经济支援[25]。三是提供心理支持。姚红等发现中国香港大学运用I-BMS在慢性患者中开展团体辅导,降低了其抑郁症状;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也通过网络进行支持性服务,缓解了市民的焦虑[14]。四是进行资源链接。中国香港社会工作机构组织香港青年、义工参与社会工作机构为社区、弱势群体及特殊需要人士提供服务[25]。根据疫情发展阶段差异,中国香港社会工作者在疫情暴发初期、传播中期以及后期的服务方式有所不同,即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干预、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服务扩展][24]]。

三、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反思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卫生被视为国家专属管辖的领域和技术性的低优先级政治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地位亟待提高,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方面依然面临挑战[46]。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仍具有局限性:

其一,研究成果范围狭窄。一方面,以“公共卫生”“新冠疫情”“传染病”“艾滋病”“戒瘾”“妇幼保健”等与“社会工作”篇名,检索范围可以覆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多个方面。但是,以“妇幼保健”为篇名的文献为0篇,且以“戒瘾”“传染病”为篇名得到的文献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工作研究并未覆盖公共卫生的所有领域,其研究成果远不能回应实践的需求,不足以推动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学界关于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借鉴和使用了西方的理论进行解读,理论的本土化尚未全面开展,缺乏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建构。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虽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我国尚未成熟,但是我国疫情治理效果显著优于西方国家。如此的反差恰恰说明,挖掘本土经验、发展本土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其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一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以定性研究为主。大多数研究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缺乏数据的收集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在方法与结论上缺乏科学性与说服力。另一方面,经验性研究较多。多数研究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基本上依托经验性研究,注重对服务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描述以及服务的经验总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性的原因,但是忽视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复杂性,得出的结论无法满足我国不同地区的实践需要。

其三,核心能力不够明确。一是缺乏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研究。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未来在应对相关问题时,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实时动态的策略调整,而提升自身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应急策略中的重要内容[47]。然而,关于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二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且缺乏具有行动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导致已有研究大多运用社会倡导提出发展建议,而缺乏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具体技术的研究建议。三是价值伦理研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势无法得到展现。四是由服务内容过于广泛琐碎所带来的服务技术和能力过于碎片化,难以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四,学科话语体系滞后。第一,虽然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数量较为可观,但难以完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第二,我国超过300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而设置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占比较低,从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遑论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及专业的学科梯队。第三,缺乏对本土思想文化的深刻省察,虽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我国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工作界共同参与的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的效果优于西方国家,加之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包含诸多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养分和精髓,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亟须从中国经验中汲取养分。

四、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前瞻

站在新时代角度,基于全球化进程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反复的社会现实,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丰富研究内容,增加研究维度。一是要关注公共卫生社会的描述和分析,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探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总体特征和应用对策,对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机制、发展过程、行动模型进行分析。三是要探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总体性特征,了解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细分领域中的具体特征,比如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促进等具体领域的发展状况。四是要在当前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服务问题与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为未来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方向。

第二,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式。一是要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不仅要继续深化现有研究的经验,加大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关于不同群体、不同议题和不同地区研究的经验总结,更要拓展实证为本的定量研究,开展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公共卫生领域的大数据基础和分析模型,加强研究的实证性和运用性。二是注重定量研究方法和大数据的使用。不仅要加强对同一群体的长期追踪研究以掌握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规律,更要加强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社会工作能力的比较研究。三是要注重实务性的行动研究,促进相应防控措施的探讨。要在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系统评价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研究样本,建立服务干预的基线,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相应的服务干预,从中探索和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领域的有效模式。

第三,反思研究宗旨,聚焦核心能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因此,相关研究必须将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一是借鉴社会学、科学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主张,丰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维度和范畴。二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探索社会工作者在健康养老、健康中国、健康扶贫等领域的能力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三是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并重,既要促进有关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教材、书籍、研究著作的出版,也要推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习单位的设置以及实习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四是要搭建社会工作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交流平台,促进理论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的交流互动,实现二者优势互补,以实现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协同发展。

第四,构建学科话语体系,提升学科话语权。一是促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研究,借鉴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相关成果,加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设。二是积极开展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通过研究和行动形成政策文本,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促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建设、模式创新与科学推广,增加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学科话语权。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公共卫生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