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内涵的契合

2023-03-10 05:14黄大勇莫代山吴冬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黄大勇,莫代山,吴冬梅

(1.长江师范学院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重庆 408100;2.长江师范学院 科研处,重庆 40810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国各民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中国式共同富裕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群体的共同富裕,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富裕,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等特点。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具有决定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3],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将中华各民族力量和智慧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性质、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对其进行阐述有利于深化认识,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营造

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事实都表明,没有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就无保障,社会进步就会受到严重干扰而出现迟滞。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复杂多变,文化差异、历史遭遇、现实利益诉求、民族政策等都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战争冲突的背后或多或少都隐藏着民族关系的影子。可以说,民族关系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人民的福与祸。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自建党以来一直把民族平等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即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概念;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贯彻的民族关系准则总结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表述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写入宪法[4]。在具体的民族工作中,我们党则是通过长期、系统的政策在政治上帮助各民族平等享有当家做主权利、经济上享有社会发展成果、文化上传承创新生活智慧、教育上享受普适优质资源。在平等民族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氛围中,我国的民族关系始终体现着和谐的总体特征。和谐的民族关系不仅是我国能够长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跃升的保障,也是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持续增强的根本原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离不开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否认各民族的存在,而是要更多地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种增进、尊重和包容是以各民族权利、地位、义务等方面的平等为前提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没有民族平等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间以及民族内部力量的汇聚,这种汇聚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民族团结既营造了和睦的社会氛围,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不可少的过程;民族互助强调民族间互补共赢,这个互补共赢的过程也是各民族缔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而进化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民族和谐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因此民族应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处于一种和睦相处、和合相依、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状态[5]。这种状态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推进器,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内容和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团结稳定。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促进器和必然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共同富裕也离不开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交往联系、学习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在交往交流中,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精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因素也越来越多,这是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共同富裕包含民族平等的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只有56个民族都实现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同时,只有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政策,才能把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保持社会稳定,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需要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既包括民族间的团结,也包括民族内部的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方向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同时,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也有助于民族团结从各民族、民族间的团结向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更高层次发展。第三,共同富裕离不开民族互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由于资源、技术、信息、劳动力、市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互补,各民族实际上是相互离不开的关系。中国式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动后富,而民族地区多位于祖国边疆且经济发展程度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的事实决定了共同富裕离不开民族互助。第四,共同富裕离不开民族和谐。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就没有保障,社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良性状态更是无从谈起。而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基础,即为民族和谐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总体而言,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两个共同”规划实践路径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念和路径的精辟总结。“两个共同”是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统一体:“共同团结奋斗”强调责任和前提,“共同繁荣发展”强调权利和目的,二者相互促进,在实践中统一。“两个共同”也是我国各民族奋进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通过踏实苦干相继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伟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三个离不开”“一个都不能少”等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共同体”理念,不仅赋予“两个共同”更深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新境界。

(一)“两个共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形、有感、有效”“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7]。具体的铸牢工作涉及经济、宣传、文化、教育、政策等各方面,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广泛性的工作。这些具体的工作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过程和方法。只有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互信互爱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共同的目标、利益、认识和情感。铸牢工作也离不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和保障,只有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有所增长,才能保证他们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要求更加迫切和重要。在时代需求下,“两个共同”的基本理念和路径不能丢,民族团结进步的总基调不能变。

(二)“两个共同”与共同富裕的理念高度重合

“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建”的精辟描述,“共同繁荣发展”则是“共享”的形象刻画。与“两个共同”一样,“共建共享”也是一对逻辑严密、内涵深刻的统一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中国式共同富裕具有“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劳动共富”“渐进共富”“绿色共富”等内涵[8]。这些内涵决定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坚持全民参与、统筹兼顾、勤劳致富、循序渐进、注重生态的原则。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如期实现,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规模大、资源禀赋不一、经济基础差距大等国情决定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大、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明显的现实存在。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调控、保障扶持,另一方面要继续激发各地区民族干事创业的激情、挖掘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中国式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劳动共富”内涵决定了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享受共同富裕带来的成果。

三、推动“三交”提供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人口、经济、文化等互鉴融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推动“三交”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

历史经验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共同体”形成的最有效途径:首先,“三交”能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消除误解,破除文化偏见;其次,在“三交”过程中,各民族能相互学习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知识、思想文化,获得更丰富的物产资源,从而更好地提升生产生活水平;再者,在“三交”中过程,各民族间社会、经济、文化等联系加深,容易产生共同的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利益共同体对于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至关重要;最后,在“三交”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对先进的生产技术、高水平的文化的向往和学习,更易产生国家认同感。而国家认同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这对于国家疆域的拓展与稳固、“一体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以及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并进而走向“自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各民族不断推进“三交”的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纲,这是一项极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但其中基础性的工作仍然是推动各民族的“三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人口“大散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新型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逐步显现。顺应中国社会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不断拓展各民族“三交”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最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是铸牢工作的重要举措。但与以往相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三交”:一方面,应更强调“交融”。在文化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空间上注重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经济上推动各民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社会上形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心理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应更强调“和谐”。古代民族“三交”既有互通婚姻、市场贸易、自然迁徙等平和的方式,也有碰撞、冲突等不和谐的方式。而铸牢工作中的“三交”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增长和共同精神的凝聚,是各民族自觉行为,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

(二)共同富裕也是各民族“三交”的过程

“三交”不仅体现在社会层面,也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层面,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工作中,也离不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首先,我国各地区民族地理条件、物产资源、生产方式、文化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生互补”是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共生互补的过程就是物产、资源、技术、人才、文化等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其次,共同富裕有一个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富地区在产业、资本、技能、管理、市场等方面对后富地区进行支援,后富地区主动学习、借鉴先富地区的先进经验,其实质都是各民族的“三交”。最后,共同富裕意味着广大民族地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新理念和新格局意味着需要破除各地区民族思想观念、文化、政策、社会组织中那些与“三交”不适宜的内容,特别要求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在看到“三交”推动共同富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共同富裕有助于各民族实现更深层次的“三交”,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共同富裕意味着地区、区域、民族间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差距的缩小。这些方面差距的缩小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群众进入汉族地区工作生活,也有利于汉族地区群众进入民族地区工作生活,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最终有利于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形成。其次,共同富裕意味着全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可以加强不同地区、民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产生超越地区、民族的更高层面的认同感。认同感的产生和强化反过来也会引导人民群众开展超越民族和地区的各种活动,这无疑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三交”。

四、“四个关系”提供工作准则

(一)“四个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规模大、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民族发展基础差距大、民族文化差异明显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各地区民族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但是差异性的存在并不影响共同性的形成,在各民族长期“三交”的过程中,共同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共同性和差异性始终存在于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必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样性,通过共同性的增加凝聚力量和智慧,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民族意识是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其基本标准是民族权益[9]。只要有民族就有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意识并不是矛盾的关系,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但同时要看到,两种认同的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是所有民族基于共同历史、文化、精神、利益等凝聚而成的社会共识。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的事实决定了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民族得以形成的凝聚力量,也是民族最稳定的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不断地互鉴融通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既有各民族差异性的内容,也有各民族共性的内容,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和创新各民族优秀文化并不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相矛盾。物质和文化是对立统一的,推动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民族政策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基本目标道路,否则所有的发展就会失去基本意义。故而,在强调“物质”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强调“精神”,即不能忽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协同并进,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二)“四个关系”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共同富裕也有同样的要求。在共同性和差异性方面,共同富裕强调普遍富裕,即所有地区、民族、人民的富裕,这是共同性的一面。但同时要看到,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式共同富裕并不是所有地区和民族同时富裕、同等富裕,这是差异性的一面。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才能做到既完成历史使命,又切合中国实际情况,也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在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方面,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具备把中国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的理念,统筹考虑各民族的总体利益。但也要看到,统筹考虑各民族利益与保证各民族利益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共同富裕是更好实现各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更高层次的总体利益得到保障,各民族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同时只有各民族利益都保障好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才可能真正实现。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方面,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三交”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中那些共性内容功能的发挥,也要注重挖掘、利用各地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禀赋。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中国式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既包含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完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容,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以说,“四个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推动中国式共同富裕工作的成效。

五、“五个认同”提供思想保障

(一)“五个认同”是一个有机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0]。“五个认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文化、社会等发展规律进行总结而自然形成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民族众多、文化发达,古代长期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近代以来虽遭遇过一段时间的低谷,但在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平等团结,国力日渐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各民族自古就有交往交流的传统,几千年来,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学习、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交融格局。作为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特别是经历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民族国家危亡和为谋求独立在党的带领下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各民族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意识得到强化,自然地把本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为各民族普遍接受的文化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文化精神进一步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各民族最根本的利益。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相继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每个民族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在此情况下,各民族对党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发展和繁荣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激发着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强决心。

(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五个认同”[11]。总体来说,“五个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于:第一,伟大祖国认同是基础。对祖国的认同包括对国家主权、疆域、文化、历史以及人民的感情,热爱祖国是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指的是56个民族同属于一个整体,其逻辑起点就是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这个基本事实,没有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国家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更谈不上各民族同属于一个整体理念的形成。第二,中华民族认同是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共御外辱的抗争中,各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被激发,中华民族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新时期,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每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前途希望和更好的发展,因此,这个认同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第三,中华文化认同是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维系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民族的认同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包含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内容,既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又蕴含着所有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把各民族具体利益和作为整体的共同利益完美结合起来。第四,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保障。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团结带领各民族进行伟大斗争、实施伟大工程、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人心、走上正确道路。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迈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越来越强。

(三)“五个认同”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的思想保障

认同是团结的基础,“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式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国式共同富裕是基于中国政治、历史、文化、地理、人口、民族等各种实际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认识和认同,中国式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种空想。第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求各民族立足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祖国摆在最高位置,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第二,中华民族认同为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各民族共创中华”是中华民族史的真实写照,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伟大祖国疆域、历史、文化、精神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古即形成了“三交”的传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共同富裕的过程离不开共同意识的凝聚,也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更高层次的“三交”。第三,中华文化认同为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和资源支撑。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有一些包含深刻的道理,还有一些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些都是实现中国式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资源。第四,中国共产党认同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中国式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念、道路、理论、制度也将没有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提供道路方向。中国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必然选择。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六、结语

推动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要工作,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事实决定了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把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价值引领[12],而后者为前者增进政治共识、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前进方向[13]。这些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对两者工作的契合点却鲜有探讨。本文认为,从内容、性质等层面来看,共同富裕强调“共建共享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共进共融共兴”,二者具有相辅相成、同频共振、互利共生的内在逻辑。在具体工作中,两者都需要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规划实践路径,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行动方略;同时,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种认识对深化相关理论,特别是推动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共同富裕
爱的共同体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