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维审视

2023-03-12 01:55贾珍珍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林业文明

贾珍珍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肥 230601)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丽中国的基础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既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保障。“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准则,我们党领导人民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系日臻完善,营造了宜居宜业和美的生活环境。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生态文明丰富与深化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森林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绿色资源财产,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坚持植树造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深刻把握与理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蕴,总结凝练中国共产党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成功经验,进而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耦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为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激发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的内生动力提供科学指引。另一方面,形成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耦合路径,为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新时代新征程,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深刻把握与理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将林业转化为形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不竭动力、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珍贵遗产以及建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从而充分发挥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滋养效益,更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贡献强大动力。

(一)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不竭动力

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林业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桥梁,必将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2]。首先,转变人的思想方式。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反自然”的属性,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处方式认识不足,没有自觉地形成保护自然的体制机制。当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达到了紧张状态,必然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林业发展摒弃以往的“反自然”“反生态”观点,倡导人类保护自然、珍惜森林资源的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以生态效益为原则,坚持经济与生态同重并举,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终极关怀”,这就是一种生态思维方式的绿色革新。其次,转变人的生产方式。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是无废料生产,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均需从大自然获取。整个物质生产过程中,不论是废物还原还是循环利用,都支持着人类生命的无限延续发展。以发展林业生态为主基调的生态工艺、生态技术成为了无废物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保留了生态效益,是集中彰显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最后,消费行为逐渐生态化。发挥社会意识引领作用,弘扬林业绿色发展理念,可以引导绿色消费行为转变。基于此境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就会优先考虑绿色、环保等因素,更对购买那些对身体无害、符合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表现出强烈需求。这种消费倡导趋势有效促进了绿色市场的发展,社会上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升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也变得更加自觉。

(二)林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珍贵遗产

推动林业发展是人与自然、森林和谐相处的大势所趋,林业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发展理念,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首先,资源利用层面。遵循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准则,在不违背自然规律条件下的合理改造是对大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生产方式,对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潜移默化之效。其次,消费方式层面。人民群众憧憬的是“绿水青山”式美好生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下,会更倾向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消费方式。再次,社会发展理念层面。林业发展以“和”为本质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经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损伤环境,兼顾全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存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制度建设层面。构建林业生态机制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林业政策、制度、法制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法规及道德规范,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应用于实践。

(三)林业是建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而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文明。通过劳动,人类与自然才得以交互,逐渐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掌握自然规律使其更好服务于人类社会实践,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本质表现[6]。没有林业的文明就没有生态的文明。林业在建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基石作用,林业提倡的绿色发展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道德伦理规范基本一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扭转西方传统哲学的“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的伦理价值观念,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性与生态性辩证统一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态文明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美好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基础和前提,而林业发展彰显的生态效益原则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质言之,林业的经营管理主体应牢记“生态效益优先”的林业价值理念,林业发展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统筹建设林业与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林业在建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新发展阶段,林业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汲取我们党推进林业生态治理成功实践的经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治势能”,更好激发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实现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轨并进”。

(一)基础:林业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4]。通观历史,百年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首先,以林业建设推动生态修复取得新进展。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大规模绿化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我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已经提高到目前的23.04%[5],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6],分别增长一倍左右。其次,以林业建设推动生态保护迈出新步伐。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这是保护好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截止到2022年,我国国际重要湿地达82处,总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7];大熊猫、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8],充分发挥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林业生态产品。最后,发挥林业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作用,重点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南方山地丘陵带等生态格局的各个方位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保护林地、沙地、湿地的森林植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带动:林业促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先后在福建、浙江作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后又提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现出林业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带动作用。实现“绿色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首先,以林业建设带动可持续发展内在能力的提升。一是发挥林业增加森林碳汇的支撑功能,缓解气候变化影响。2022年,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2亿吨[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二是发挥林业建设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10],发展林业就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延续。三是发挥林业对可再生能源与资源的供给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承载能力,成为可持续获取洁净能源的重要保障。其次,以林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决定了我国林业建设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与空间,依托林业发展绿色产业,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着力推动林业产业链向下游涉林加工业和涉林服务业延伸,特别是发展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道路,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生动诠释“两山论”的理念。最后,林业建设为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提供重要保障。当前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对绿色林产品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这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治理密切相关,有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互。

(三)保障:林业制度与体制机制绿色改革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11]中国共产党领导林业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我国林业制度改革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与制度调整,推动林业制度不断完善。新时代林业建设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林业内生发展动力,更好发挥林业相关制度与体制机制改革的保障作用。首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亲手主导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健全集体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林改实施以来,武平县累计造林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12]。新发展阶段应紧密结合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深化林业产业融合、林业碳汇等重点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努力打造新时代“武平经验”升级版。其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与用途管制制度,促进林业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林业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促进地区间林业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最后,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社会监督作用,完善生态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层层压实林业环境保护责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者对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资源的破坏行为,甚至终身追责,牢固树立制度的刚性。

(四)支撑:林业科学技术高质量有效供给

习近平提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13]从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路线,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时期重视将科技介入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地区山川秀美,到胡锦涛时期强调以科技创新提升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再到习近平新时期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了历任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技术持续供给,突破林业发展瓶颈,推动生态林业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首先,围绕林业建设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开展优良树种育苗、栽培、管护等基础研究,着力提升林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质量与创新水平。搭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林下产业,通过科技进步示范工程与基地,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凸显新技术应用成效,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应用林业技术的积极性,发挥科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其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提升林业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林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减少生物质自然降解的甲烷排放,最大化增加森林碳汇能力。我国2021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约50.8%[14],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最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利用对林业建设发展颇有成效的科学技术,帮助提升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保证其顺利地广泛应用于市场。同时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实施林业财政扶持,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林业技术研发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耦合路径

林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已经成为林业、生态、经济等建设领域的主基调,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是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而从“量”到“质”转变的关键条件之一,便是经济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摒弃资本主义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生产方式。为此,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耦合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林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既合理化了林业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还推动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1.扩大林业市场需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首先,林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拓展林业市场范围,增大交易对象对林业的市场需求,是有效加速林业资本流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其次,对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加减法”改革,二者并举,实现林业和生态的双促进效益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加”:弥补林业建设中的生态短板、增加木材供给数量、扩展新业态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减”:实施林业工作注意去库存去产能、减少林业资源浪费、降低林业生产成本。最后,综合施策,改善生态状况。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扩展生态空间,提升城乡生态能级;优化林业产业,保障生态产品高质量供应;降低森林、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租用成本,推动生态补偿、生态资产赎买、林业绿色信贷等市场生态产品交易开展。

2.着重技术引进和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提高劳动效率,释放生产力,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在绿色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然,先进技术与林业发展有机结合成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林业各部门和企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引进的绿色先进技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并与相关企业或科研教育机构合作,组建绿色生产技术的队伍,缩短创新研发的周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绿色生产力的释放。如此一来,森林固碳抵消碳排放贡献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功能增效,“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范围普及,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提供了可能,着力提高了林业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科学合理配置林草资源,提高绿色优质林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林业作为三大产业之首,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多产业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林业经济实力,实现林业发展由“量”到“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行列,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在1978-2018年间增加了7120.4亿元,林业经济增长迅速,并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以森林康养、森林文化旅游、森林生活体验等为典型的新兴业态和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15]。新时期下,2022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04万亿元[16],林业顺应历史潮流,打造多元化林业发展模式。例如,林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林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林业+批发零售业+出口[17]、“互联网+”现代化林业等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均在不同领域内推动了林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同程度地为中国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脱贫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山论”理念。

4.完善林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效益并非衡量林业发展好坏的唯一因素,生态效益和其林草资源价值也是重要评价指标。新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增质增效,以林业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完善林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保障林业相关部门信息反馈与交流渠道通畅,重视林业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因此,党和国家应认真做好关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健全林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林业资源保护意识,使爱林护林理念深入人心,积极鼓励林业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持续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四、结论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林业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奋进新征程,在迈向生态文明新发展阶段的新赶考路上,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业对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积极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发挥林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引领效应,坚定不移走好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每一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实践伟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建构绿色屏障,更为全球林业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高质量林业文明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请文明演绎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漫说文明
land produces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