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之间的“中亚”:全媒体视域下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力提升路径

2023-03-12 01:55仲建琴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亚中华文化

吴 锋,仲建琴

(西安交通大学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西安 7100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将其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国际传播能力决定国际影响力,二十大的这一部署体现了基于文明视角解读中国道路的重要性,凸显了文化传播在今后国际传播中的关键性,为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提供了新遵循和新指引。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中国与中亚五国文明交往历史悠久,古丝绸之路镌刻着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中国-中亚交流融合的共同记忆。2023年5月18日至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召开,续写了中国-中亚千年友谊,擘画了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正式开启了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增强面向中亚的中华文化传播力,推动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破解这一时代议题,需跳脱出战术、策略的细部探讨,从战略传播出发开启升维思考,从文明交往互鉴的深层逻辑切入,深刻了解这一议题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从内宣外宣一体发展的整体布局切入,准确把握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之间的嵌合关系,以及因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以此指导实践,开拓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中西之间的“中亚”: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力提升的战略价值

中亚地区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和关口大门,2023年5月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中亚关系带入到新时代、新征程。无论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时的“一带一路”,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明交往维度看,中国-中亚的文化传播都不止于区域和周边传播范畴,亟待从战略传播思维出发,理解“中亚”之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增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大陆传播力,不仅是沟通古今、复兴丝路文明的核心地带,更是联通中西、促进文明交往互鉴的关键抓手。

(一)作为中间地带的中亚: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攸关大国博弈和世界发展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和交流的重要周转地带,也是联通欧亚大陆东段(中国)和西段(欧洲)的重要中介,同时又居于东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之间,因此中亚本身又成为联结欧洲、俄国、伊朗、印度和中国文明的枢纽。也正因此,中亚历来是大国博弈焦点,是新时代美、俄等国实施战略传播的前沿阵地。

地缘角度看,中亚五国是当代世界版图中颇为关键的一个板块,又是中国的西部近邻,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直接与中国接壤,因此其稳定与和谐攸关整个欧亚大陆的局势,更直接影响中国边疆安全和国家治理。作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2013年习近平访问中亚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23中国-中亚峰会成功召开,中亚五国舆论一致认为,此次峰会标志着中亚国家与中国关系开启了新纪元。虽然中国与中亚五国有着友好交往的美好历史记忆,也因为“一带一路”逐渐成为命运共济的共同体,但由于自然地理制约、共同语种缺失、文化背景差异、战略地缘挑战等多重因素[2],中国-中亚互通互联仍存在诸多挑战。中华文化面向中亚地区的传播力提升议题,不仅成为关乎区域发展,更涉及东西方多元文明交往的深处。

文明进程看,中亚文明联系性与封闭性共存,有着流动与动荡的显著特质[3]。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本身成为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隔断”;另一方面,中亚的古代商路又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欧洲文明等“提供了一条细弱的,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4]。作为伊斯兰国家,中亚五国内部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始终无法形成所谓的“中亚认同”或“中亚精神”,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周边文明历史的附属区域而存在[2]。19世纪中叶俄国扩张、苏联实施的制度变革及苏联解体,对这一地区的文明进程影响深远,中亚五国及各国内部不同的抉择都影响着其在世界格局之中的定位。在此背景下,“丝绸之路”不仅承载着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记忆,而且蕴含着中国与中亚五国对于未来走上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美好憧憬。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也符合中亚各国人民对于建设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之中亚的现实需求。就此而言,提升中华文化在中亚五国的传播力影响力,既有深化的历史基础,也有广泛的民意支撑,是融通中外、联通民心的多赢之举。

(二)作为文明中介的中亚: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果说中国是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主动力、主要推手,中亚则以传播者、阐释者、扩散者的角色定位,发挥着重要的文明中介作用。由是,新时代中华文化面向中亚五国传播的核心目标就不仅仅限于通过真实、立体、全面展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亚接受中国,让各国民众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日常生活方式,更要以“中亚”为文明交往之中介,让世界理解中国、接受中国。

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力影响力既关乎文化强国建设,也关乎中国道路的坚持,既体现了文化自信,也体现了道路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中国道路基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土壤,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和重要依托。

增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力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支撑。从文明发展脉络看,作为东西方文明交往互鉴的中介和桥梁,古代丝绸之路发轫于中国境内,古代中国绚烂文明经由中亚传入欧洲并产生世界影响。伴随近代以来中国衰落导致丝绸之路湮没不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降低,对世界文明贡献趋少。在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程中,中国日益实现独立富强目标,亟待从自身逻辑出发重构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理路,深挖文化精髓、提炼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通过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促进世界多维文明交融相生,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新贡献。这不仅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也是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应有之义,亟待得到重视与解答。

二、内宣外宣的嵌合: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媒介融合,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国际传播结构、提升主流媒体国际竞争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增强。“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在中国-中亚关系开启新征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内宣与外宣一体发展格局,将中国的全媒体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显著提升,成为当前推动中国中亚国际传播迈上新台阶的最鲜明议题。这不仅是抢抓机遇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然战略选择,更是应对智能媒体挑战的应然之需。

(一)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夯实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基础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传播格局、传播体系、传播效能三个层面把握。

随着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我国以大传播观、大媒介观规划国际传播[5],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格局,打破了“西强东弱”的总体格局和欧美垄断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利于在国际传播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以CGTN、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为代表的国际传播基建航母,通过入驻Facebook、Twitter等实现借船出海,通过“一带一路”实施“高铁”走出去,推动华为、中兴等电讯硬件在中亚各国落地,以腾讯、TikTok为代表的平台基建被广泛运用,阿里巴巴等商贸企业走进中亚为贸易往来提供了商务基建,以中国品牌和中国技术为内核的媒介基础设施正深度嵌入到中亚经济、社会生活的日常场景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汇聚起中华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一方面,最大程度凝聚起各类传播主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化企业、专家学者及不同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深入发掘网络原住民、Z世代、老年人群体、在华外国人为主体的“他者”群体的文化传播能量[6];另一方面,有效组织协同各类传播平台,推动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等有序协作,逐步打造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行业新媒体、自媒体与民众个体等协同联动的全方位传播体系,营造更有序的传播秩序和生态。

整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媒体传播生态,使中华文化传播呈现出很多新特征、新趋势、新场景,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效能。全媒体传播的显著特征就是精准化、分众化,这有利于破除跨文化交流隔阂,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按需供给”,以AI等技术手段辅助跨域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使中华文明更贴合当地文化场景、文化消费习惯,提升文化的可沟通性;元宇宙等新趋势促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场景化,让传统中国的文化形象更生动,视频、直播等新形态文化产品消弭了语言文化障碍,有力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力及跨文化传播力。中国-中亚峰会召开期间,彭丽媛邀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及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体验皮影手工制作、欣赏秦腔经典折子戏选段、观摩《乐舞图》壁画,多重媒介技术交融破除了语言及文化沟通障碍,让身处现场及网络空间的各国民众共同感受了丝绸之路促进中亚与中国文化相连相通的美好历史,有效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

(二)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中亚传播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深入中亚地区,需要有效应对基建薄弱、主体多元、舆论博弈融合、算法治理等新传播格局下的新挑战,化危为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10年来,我国初步建成以新疆为基点辐射中亚五国的对外传播新格局,形成了面向中亚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全媒体基础架构。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融合发展基础上,持续推动建设“天山网”“丝绸之路”“中亚新闻”等融媒平台,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丝路新观察》融媒项目以中、俄、吉三种语言对外传播,建成“三微一脸书”新媒体矩阵,新疆电视台全资建立文化传媒公司进军中亚电视市场,外宣媒体《友邻》《大陆桥》等在中亚实施本土化运营。这些媒体因地缘接近性、文化亲近性等优势已成为沟通中亚、连接海外新疆籍华人华侨的桥梁和平台,在国内外舆论复杂演变、中国-中亚合作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架构升级和战略升维,以满足新时期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

中亚各国深受美、俄等大国势力关注,信息通讯、文化发展等关键领域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信息传播秩序,本国媒介基础设施薄弱且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参差不齐。中亚是“9·11”事件之后的国际反恐前沿阵地、美俄激烈交锋的“颜色革命”战场,是当前国际信息传播权竞夺的关键地带,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中亚地区的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亚五国媒介信息领域的影响力及掌控力。在美、俄具有先发优势前提下,中国突破这一局面实现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是一场长期攻坚战。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且舆论场博弈融合交杂耦合。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多重变革叠加背景下,欧美精英、中亚本国精英、中亚国家普通民众、中国民众等多主体竞夺中亚地区舆论中心,凝聚区域共识面临更大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深入发展仍存在多重障碍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中亚共同体”的行动受到世界瞩目,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导致国内外舆论交融博弈,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

人工智能算法等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实质上暗含一系列不确定性风险。如算法模式固化,导致文化产品丧失共情力,削弱中华文明的艺术审美价值,加大传播阻力;算法黑箱、虚假信息等顽疾,加大当地民众对于异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偏见等;计算传播、计算舆论等手段加持,则使得文化传播极易被境外分裂势力、资本主义平台等利用,歪曲价值立场、恶搞中国文化、曲解“一带一路”、添加有害成分等,不仅无法形成传播力影响力,反而形成反效果,对中亚各国民众的中华文明认知造成错误引导。加之“中国威胁论”等西方话语霸权引发的负面影响使得中亚五国对中国普遍存在“既需要又戒备”的心态,更加大了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阻力。

三、从战略传播出发: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7]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目标,并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顶层战略的完善,为中华文化中亚传播提供了基础支撑、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战略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全媒体时代增强中华文化面向中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能囿于战术、策略的碎片化思维,而需回归战略性、根本性的维度,理解国家战略要义,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顶层设计和资源布局,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要在文化价值指向的元问题上破题,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及其承载的人类共通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明确中华文化的根本立足点。扎根中国,延续文脉,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一方面要超越时空、地域、民族等阈限,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来看待中华文明的生成及发展,找寻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8]等人类共通价值基础;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要适应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和目标引领。如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邀请中亚五国元首夫妇共聚西安,以大国盛礼恭迎宾朋,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大唐盛礼”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佾舞、服饰等中国元素与大唐芙蓉园舞台场景虚实交融,借助全媒体方式再次聚集世界目光,让中华礼仪文明活跃于全球社交网络,积攒了一波中华文化流量,也通过礼仪之道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共同体”。

要打造系统协同的中华文化中亚传播战略体系。未来中华文化对中亚传播,须从中央层面统一规划、加强部署,针对话语资源、渠道资源、主体资源等进行系统统筹,提升传播实践的系统性、协调性,改变当前碎片化、静态化、模式化传播现状,向中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战略与战术、内部与外部、硬件与软件、规律与规矩、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元问题、元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打破思维定势、行动壁垒推动实践范式创新;从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多层面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及文化精髓,借助全媒体通道推动中华文明在中亚各国生活场景中落地生根;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围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探索融通中外的话语内容及叙事资源;从整体战略系统、关键要素协同、传播效能整合提升等方面深化,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增强中华文明在中亚传播力影响力。

(二)基建为先:夯实中华文化中亚传播战略资源

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中国特色器物文明发展基础之上,离不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强力支撑。当前,交通、通讯、信息传播等中国基建工程正在改变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并持续发挥重要影响力,未来,以全媒体融合夯实中华文化传播的数字基建和战略资源,占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地,则成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当前,媒介化、数字化变革深刻影响文明对话和交往。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居全球第一,活跃于Facebook、Twitter、TikTok等全球化传播平台;中国拥有世界范围最大规模、最为先进的5G网络及宽带,老少边穷地区同步接入网络社会;华为、小米、OPPO等是世界顶级的移动终端制造商;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资本方式占据全球数字经济市场的部分关键领域;国家电网、西电等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力量。中国高铁、人工智能、通信、电子商务、语音识别等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领先性、示范性,中国日益成为国际通信和数字经济的核心市场之一。

中国-中亚峰会就“加快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新建和升级改造现有的中国至中亚铁路和公路”等达成多项共识,中国“新基建”技术将推动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发生全面改观,深度服务于治理转型进程中的中亚国家,此举不啻于古代四大发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走向西方世界的文明贡献[9]。高铁、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器物文明的代表,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走出去”,一方面以物质文明、技术文明传播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做出文明贡献;一方面则将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坚实战略资源,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基础支撑。

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发展中国家携手打破西方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信息传播秩序,使先进技术真正服务于中亚各国的普通民众,满足他们对于数字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时代需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域,关注全球传播格局和国际传播秩序的新变化、新问题,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新传播格局中的弱势与机遇,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5G背景下传播规律的变迁和数字文化等新的文化样态,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往提供方法工具和渠道平台[10]。

(三)内容为本:构建融通中国-中亚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中华文化面向中亚的全媒体传播,需着力围绕“中国-中亚共同体”促进共识、共通、共建、共享。聚焦于共同利益、共通价值的挖掘,构建融通中国-中亚的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以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的共识为基础蓝本,围绕中国-中亚国家共同关切的核心利益,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共通话语的阐释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话语资源。此次峰会的主旨讲话,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完整、集中、系统向国际社会阐述对中亚外交政策,在中国中亚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讲话本身内蕴和合相生、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向世界重申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习近平更以“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重启了中国与中亚友好交往的共同记忆,通过对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生日祝福彰显了中国文化“暖实力”。作为一场成功的主场外交活动,峰会形成的一系列共识、机制、协议等为后续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话语阐释,借助融通中外特色的话语资源,向中国民众、中亚各国民众、国际范围关注中国-中亚发展的群体做好说明,讲好中国-中亚合作故事,并以此“中国-中亚共同体”为依托和平台,促进中华文明真正走进中亚、影响中亚并产生新的世界文明话语。

深挖“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及“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历程,协同多元主体营造并拓展中国-中亚的共通意义空间,创造新的话语资源。深入开展中国-中亚文明交往史、思想史研究,挖掘历史话语资源,“丝绸之路”镌刻着中华文明与中亚游牧文明、绿洲文明的交融交往痕迹,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穿梭于丝绸之路的驼队、僧侣、胡骑、汉人及流动在其间的丝绸、香料、印刷术、造纸术等,共同谱写了文明对话的绚烂篇章,彰显了中华文明追求和平和谐、反对侵略扩张的核心特质,更与西方文明的掠夺性、扩展性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为增强现世中国-中亚合作提供了合法的叙事资源,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但这些话语资源、叙事资源亟待实现与时俱进,并有机嵌入到中国-中亚各国的“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历程之中,与政治领袖、文化精英、在华中亚留学生、中亚华人华侨、青年群体、中国工匠、中国设计师、工程师等多元主体的“一带一路”故事交融相生,以新理念、新话语和多媒介路径协同续写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生成新的话语资源和媒介叙事。

(四)体系协同: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中华文化面向中亚的传播,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机会,应紧密围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机制”等中心任务和重大主题,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完善传媒业态布局、拓展新功能维度。

以全方位协同、全要素融合、多主体参与的全媒体新格局和新机制,服务于中国-中亚共同体建设。纵向层面以中央、省、市、县四级融媒体平台、政务新媒体、行业新媒体、网络自媒体、个体网民等协同联通,将多主体传播效能组织起来,形成面向中亚传播的新型架构。中国-中亚峰会的全媒体传播首开先河,形成了中央旗舰媒体、陕西省及西安市融媒体中心、涉疆各区县融媒体为主,“新丝路观察”“乌兹别克斯坦新观察”“哈萨克斯坦新观察”等为辅,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协同并进的传播格局,面向国际社会全方位传递了峰会盛况和新时代西安城市形象,推动中国-中亚传播进入新时代。横向维度促进主流媒体、商业平台、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相关城市、相关行业、社会组织、智库资源、网络社群的广泛链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数字丝绸之路”“文化丝路”“健康丝绸之路”等主题,聚焦中欧班列、中国-中亚铁路、中国-中亚交通走廊等大型工程,借助互设文化中心、青年艺术节、“鲁班工坊”等平台开展深度对话,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有序化、持续化、自组织化。

以话语创新、业态创新、渠道创新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多元文明多维交融。借助视频化、直播化、圈层化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文明话语的可沟通性,如陕西日报融媒产品“你爱吃的biangbiang面,面、油也许是哈萨克斯坦的”以短视频方式呈现中欧班列联通中国-中亚的宏大主题,凸显陕西本土企业爱菊粮油创新“‘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的企业故事,不仅实现了大小叙事的融合,更拉近了中哈关系,引起哈国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直接投资、共享平台、交流互访、技能培训等多元方式促进全媒体业态创新,形成共建智库、共创影视作品、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媒体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传播平台、共同办学等多维多元业态,促使媒介融合在深耕国内下沉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中亚市场;基于中亚五国传媒发展基础及差异化现状,实施一国一策、精准传播、分众传播,如面向哈萨克斯坦讲述“冼星海大道”的故事,面向土库曼斯坦讲好“国礼汗血马”故事,通过《玛纳斯》续写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友谊。

以推动治理转型为指向,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新功能布局,成为联通中亚、稳定边疆的重要治理主体和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伴随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深入,融媒平台已在乡村振兴、突发风险治理、基层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显示出治理潜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媒介化治理范式,尤其是中国各级各类媒体参与脱贫攻坚战就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案例,如何将这一制度文明成果传递给中亚国家,帮助中亚各国政府科学认知媒介发展规律、发挥媒介治理潜能,是未来面向中亚传播应该着力拓展的新领域、新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需借助全媒体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文化传播重任,向中亚各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向世界阐明、分享和推介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

四、结语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明交往维度看,中亚地区都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核心地带,是联通古今中西、促进文明交往互鉴的关键枢纽。全媒体时代面向中亚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真实、立体、全面展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亚接受中国、让世界接受中国,让各国民众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日常生活方式。作为一场“危”“机”并存的全媒体攻坚战役,其核心要求是要将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际效能。以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战略引领,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及其承载的人类共通价值,打造系统协同的中华文化中亚传播战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器物文明和先进技术为支撑,从交通、通讯、信息传播等关键领域切入,夯实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以内容为本,深挖“中国-中亚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共通价值,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以体系协同为要,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服务国家战略、完善传媒业态布局、拓展新功能维度。最终通过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多维文明的对外传播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IP与文化精髓,将文明交往、媒介传播提升到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中国贡献的高度,突破时空、地域、民族、国家等边界,聚合话语、渠道、主体等资源,合力推动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以美美与共推动“丝绸之路”文明复兴,携手促进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亚中华文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亚速览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