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借鉴

2023-03-12 01:55曾志嫘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城乡之间城乡经济城乡

曾志嫘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路径支持。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城乡关系异化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批判,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道路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原理思想上,对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进行揭露,通过唯物史观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发展下城乡关系异化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了阐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以及不平衡的生产关系等是导致资本主义城乡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对马恩唯物史观原理在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的批判、马恩对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以及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我国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支持。

一、马恩唯物史观原理对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的批判

(一)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解析

1.工业化发展下城乡发展的对立。马恩在资本主义城乡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分析中,从英国工业化发展出发,对工业化发展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探究[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路径,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逐渐实现了以机器替代手工业的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助推力[2]。但在英国工业革命发展下,西方社会传统的城乡关系在不断地瓦解,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城乡关系逐渐建立。在工业革命不断地发展下,为实现城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交通设施的建立健全,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持,推动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变大,城市科技要素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乡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水平不再适宜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发展中,城乡之间经济差异、人才差异不断地加深,逐渐形成了城乡关系的变异发展。

2.劳动力供给。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断被拉大,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不断地扩张,使得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3]。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为更好地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填补劳动力不足的缺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城市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乡镇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之间劳动力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人口矛盾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人才以及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村落后生产关系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下,城乡关系的变异发展。

(二)城乡分离和城市对立的思考

1.城乡分离。城乡分离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乡之间差异的不断拉大,逐渐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分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发展是导致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阻力。由于经济、人才以及物质等因素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与乡镇经济发展相分离的情况,严重阻碍城乡协调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城乡之间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城乡分离是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必然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受生产力的影响,最终也将应生产力的变化而消失。

2.城市对立。在工业化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企业应运而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和技术支持。但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物质保障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对立的情况。一是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生产关系还没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环境,二是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缺失导致其经济发展与人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城市对立是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看法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4]。在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宜新的生产力,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新生产力的重要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农业经济的发展受限,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2.生产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对工人和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人们在投入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时,一方面出现了自由全面发展受限的情况。意识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受压迫的农民自发流入城市中,由于其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有限,农业人员在流入城市后,被限制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精神上、身体上均受到压迫,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手工业者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得已学习相应的谋生手段以求生活,在自我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将自由全面的发展权益逐渐被限制于不同专业谋生手段中。

二、马恩对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构建

(一)城乡生产力的助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的研究中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其城乡关系发展的结果进行审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不是仅建立在意志上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决于多样的物质前提中[5]。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要实现城乡关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乡镇之间的联系则是最基础的前提,实现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联系,生产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符合生活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关键农业物质产品是实现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地区生产力之间具有较强的带动关系,城市人口以及工业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释放农村生产,激发农村生产应以激发农民的政治觉醒为基础,在发展中落实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协调和交流,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政治动力和理论基础。

(二)私有制的逐步废除

废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严重阻碍生产资料之间的正常流动以及合理配置,禁锢了农民阶级,导致在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城乡之间对立的情况。废除私有制,将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民阶级的手中,实现土地国有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才有条件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性农业生产,从思想以及物质层面上消除农民阶级不正确的意识,消除农民阶级的顾虑[6]。在传统私有制管理模式下,农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会受到剥削、压迫等威胁,导致其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生产资料共享性不足,生产关系落后的情况。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私有制逐渐被废除,农民阶级从传统的生产模式中被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为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促进工农业相结合

工农业相结合是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将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是实现呈现协调发展关键,对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工业生产中大规模的运作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采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能更好地将散居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更加综合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模式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能更好地实现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发展。其次,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工业社会发展下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机器化管理模式运用大农业生产的管理中,实现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与现代化、机械化管理模式的融合。重视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使用,对提高管理质量,优化管理模式,最终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启示

(一)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

1.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研究中分析,要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首先应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在经济不断发展中,应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机制,在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应加强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供人力、物资的保障。对我国而言,在财政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统筹管理,加强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物质支持。

2.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的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先进生产技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承包到户等管理模式,在我国农业土地所有制改革中培养新型经营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不断降低,因此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将土地逐步流转成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规模式管理。同时,城乡统一建设,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推动相应的承包地管理机制,使各土地要素能发挥其重要价值,实现集体组织经济征收模式。

(二)农业发展与产业融合

1.以科技为支撑走向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实现科技要素流入农业经济生产对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引进相应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为进一步确保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应从区域层面以及产业链条等基础上,创新我国农业生产的模式,在管理的中实现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的管理模式,重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为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道路指引。

2.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仍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下最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且有相关研究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在推进承包制管理模式下,为进一步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应遵循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开创一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7]。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适应目前我国经营管理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为实现承包管理责任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为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相应的机械操作服务,同时,通过统筹管理等模式实现链接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建立各类经营主体与市场的对接关系,从农民增收角度出发,发挥其农业经济辐射带动力。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库存量以及进口量呈小幅度降低,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地区间供给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以及种子效益较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完善,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强其市场需求,对其农业生产结构的调节能力,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模式能针对市场供应变化而变化,为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支持。

(三)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1.将发展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战略相结合。受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影响,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其中,县级以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其就业机会增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经济建设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经济之间的矛盾。县级市和建制镇是我国目前基层管理组织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将发展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战略相结合,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的流入,增加其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城乡之间就业机会发展的协同性,避免出现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城乡发展之间严重不平衡的情况。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之间人才流通的关键,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实现城乡之间人才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经济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劳动市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支持。其中包括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就业保障制度等。

3.完善城乡分工体系,助力农村产业兴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的重新分布已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路径,为进一步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城乡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完善城乡分工体系,助力农村产业兴旺。在完善城乡分工体系中应以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落实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构建乡村生态旅游和商贸流通管理模式,提高农业就业吸引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

(四)绿色发展为核心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1.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我国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以乡村生态振兴为方向,实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融合发展。生态文明是我国城市治理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振兴,淘汰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农业生态来治理城市生态,要实现城市生态与农村生态的协调发展,打造生态美丽的乡村环境。同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扩张,杜绝浪费生态资源等情况的出现,在管理中统一布局,合理规划,确保乡村生态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促使城乡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环境统筹发展思想的,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生态利益的目标和方向。

2.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马克思、恩格斯相关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中,我国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吸取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乡环境污染教训,在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下,要突破城乡生态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同时要改变我国现有的不协调生态发展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避免出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思考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首先应加强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吸收,组建具有专业性的农业工作队伍。人才是实现农业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保障,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工作队伍,是提高乡村振兴发展效率,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保障。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将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村建设中去,在建设过程中,鼓励技术人员下乡,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和推广的力度,同时,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研支持,并建立相关推广体系,传播现代农业技术,发挥科技人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结论

马克思在1845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论述了城乡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并随所有制变化而演进这一规律,论证了推动工农业的融合发展,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实现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城乡变异发展进行批判,为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导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应不断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城乡之间城乡经济城乡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乡之间(组诗)
用汗水浇筑收获 以实干笃定前行
从民国北平郊区的“留守”“空巢”现象看城乡经济流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如何提高春节期间城乡之间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
政府与市场在城乡商贸流通中的协调作用探索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耦合与协调模型的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