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2023-03-23 06:38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练员乒乓球

杨 乐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更是关系到人才强国的体育目标。自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颁布以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更加受到重视。乒乓球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其后备人才培养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实施体教融合的重要方面。

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比赛规则和运动员技术、体能、心理素质等。在各种乒乓球赛事,尤其是国家级、国际级的赛事中,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参加多场比赛,还要面临繁忙日程、强大对手;调整饮食、睡眠习惯;适应新环境等方面的挑战,这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身心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青少年时期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进行心理训练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基础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运动员个人今后的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未来。因此,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虽然乒乓球运动广受重视,但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和培养策略还有待更系统、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本文结合体教融合这一背景,探讨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1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意义

1.1 提高训赛表现

杰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善于借助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提高比赛成绩。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运动员借助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来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这是以运动员个人的心理状况为基础的。当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接受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并且能够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所培养的心理素质,其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都会提升。

1.2 做好赛前准备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运动员做好赛前准备,这涉及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认知的优化。当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通过意象训练等心理素质培养手段做赛前准备时,其自信心能够提升,动机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注意力更加集中,视觉搜索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焦虑的程度会减轻。

1.3 优化训练效果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优化平时运动训练的效果。当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接受目标设定等训练之后,其往往能够更好地规划、设计、专注、评估自己的训练,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要达到的目标,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健康的心态。

2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容

2.1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比赛表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与对手的直接互动是乒乓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大脑是一种挑战,要求其具备高级认知功能,这样才能对对手的动作给予快速反应,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预测对手的意图,识别比赛中有意义的线索,决定采取的行动,以及启动适当的反应,从而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反应能力。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高级认知功能所获分数越高,在比赛过程中失误的概率越低。

2.2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应对倦怠心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自我决定理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3种心理需要,从而提高其幸福感。这3种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使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内在动机水平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因而能够从所参与的训练活动本身获得享受感和满足感。

2.3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树立认真态度和培养顽强意志有重要的价值。意大利米兰比科卡大学心理学专家Marchese F(2022)等关于乒乓球运动员人格与动机的研究发现,认真性是乒乓球运动员所需要的主要的、典型的性格特征。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体育心理学专家Courneya K S和Hellsten L A M(1998)关于运动动机、挫折应对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中认真性、开放性和外向性分数更高的运动员能发自内心地付出更多的认真和努力,而神经性分数更高的运动员则更可能勉强地、非自发地付出认真和努力。可见,健康人格有助于个体树立认真的态度和形成顽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无论对新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还是经验丰富的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精确性是乒乓球技术动作的基础,其技术动作往往又短又快,要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认真执行过程中的小细节;另一方面,顽强意志能帮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面对和跨越训练和比赛中遭遇的挫折。

3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策略

3.1 认知功能培养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

学校可适当引入新型的教学训练技术,如视觉运动行为演练(visual motor behavior rehearsal,VMBR),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协同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认知功能。例如,结合每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计划与乒乓球训练计划,选择连续的6周,在每周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3天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晨起之后,先进行40 min的视觉运动行为演练。演练结束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再进行当天的文化课学习。视觉运动行为演练是一种能够帮助运动员实现技术改进、错误分析和训赛前的心理准备的技术,它能够调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认知,从而提高其自信,减少其压力和焦虑。在演练的40 min内,教练员可首先安排5~8 min的热身活动,如拉伸和慢跑;其次安排5~7 min的视觉演示,利用投影仪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可以与乒乓球的任何内容相关,如成功的前辈所表现出的动机、所经历的技术训练、所参加过的比赛等,要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注意视频中的每个细节;再次安排5~8 min的图像带入,教练员引导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将视频中所观察到的运动技能、观众声音、队友表现等,与自己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情感联系起来。身体感觉方面,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可以对比视频中的运动技能表现和自身看到视频内容时的直觉技能反应,判断自己能否有效反应,自己的技术是否有改进的空间等。情绪情感方面,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可以对视频中人物的情绪情感表现产生共情,并在当天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深化对情绪情感共情的体验,理性分析视频中人物成败的归因,建立对成败得失的健康认知。最后安排10~15 min的讨论和总结,教练员鼓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分享演练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并帮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总结演练收获。

3.2 内在动机培养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可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内在动机培养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接受系统培训之前,班主任和教练员先要了解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动机状态。对中等水平或低水平内在动机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引导其调整自身的动机。对高水平内在动机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结合其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需要的满足情况来帮助其维持其内在动机处于稳定水平。

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疲劳、倦怠心理时,班主任要运用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班级管理手段,帮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宣泄压力。教练员要鼓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持续关注自己训练中的动作质量,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胜任感,从而内在动机得到激励。教练员还要把握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克服某个困难的时机,教会其反思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为胜任感和内在动力的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班主任和教练员要想方设法提高团队凝聚力,鼓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和同伴之间互相支持的程度,使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此外,班主任还要争取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家长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家长的关注和配合来实现情感支持,从而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归属感。

3.3 健康人格培养和学科思政相结合

学校可将这项工作与学科思政教学结合起来,日复一日地促进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健康人格的形成。无论是各科文化课的任课教师,还是乒乓球教练员,都应鼓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养成与尽责等人格特质相关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鼓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己负责好自己的装备,保管好装备袋,培养孩子有条理地、有秩序地存放训练器材的能力。在文化课学习中,教师要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毅力和责任心,如认真体会教材、课文中的爱国精神、顽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等特质。在日常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能够积少成多,逐渐树立起认真尽责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这些人格特质也能够帮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未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4 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保障

4.1 教学资源保障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教育资源能够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助力。学校教师和教练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做好图文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的存储、共享等工作,努力实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相关教学资源的均衡,缩小校际差距,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孕育的心理素质培养项目利用互联网推广开来。可以基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和乒乓球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开发优秀运动员成长、训练、比赛等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还可以借助信息化体育赛事管理系统举办丰富多样的乒乓球赛事,使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认知功能、激发内在动机、塑造健康人格。

4.2 学科研究保障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跨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工作,要系统、全面地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开展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和教育心理的跨学科研究,结合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科研工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融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当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培养单位可以与高校协同合作,发现和解决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改进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策略,使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4.3 教练资源保障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对运动队建设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学校运动队建设工作中,教练员作为主要主体之一,承担着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的重任。国家必须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能力兼有的优秀教练员队伍,才能更好地实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在职专业培训、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升教练员的专业能力;鼓励同年龄段、邻近区域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培养单位相互合作,共享资源,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素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应重视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认知功能、内在动机、健康人格等的培养。在运用相应的培养方法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学科研究和教练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促进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质量与实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教练员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