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有效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践

2023-04-10 02:3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是宝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是宝华

一、现状分析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在许多教师的眼里,校本教研不过是每个学期两三次的例行活动,或者是某个阶段领导布置的一个任务。他们很少把它看成自己教学生涯必需的一部分,或者说很少想到要从中获取怎样的专业成长。笔者对此做了相关现状调查,现阐述如下。

(一)布置任务多,深入研讨少

经调查,笔者发现语文教研活动中占比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其模式往往是学期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安排一到两次听课、评课活动,有时把评课也省去了,听完后即自行散去。教研组组长关注的也仅仅是任务有没有完成,很少去关注教研组成员个体及整个团队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

研究指出,教师的学习特征是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但是,当前的语文教研活动很少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活动的开展不是从问题出发,而是一种示范性质,教师试图把自己最拿手的一面展示出来给其他人看。比如公开课,执教者总是寻找自己的亮点来展示,听课者也总说些好听的话,很少有真正的、深刻的观点碰撞与交流。

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教研活动没有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没有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是“快餐式”一次性的,没有活动之前的思考,也没有思考后的行为跟进;唱主角的是上课的教师或教研员,没有把教研组所有成员调动起来;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少专业引领等。这些都是校本教研不能引起教师关注的重要原因。

二、聚焦问题

我们的研究则是基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教研”比较薄弱的现状,把研究的角度落在有效校本教研的一般形式的研究上,把教研活动开展的重心落在日常教学的真实问题上、真实对话上、真实课堂上,以不求创新、但求务实的精神来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探索“校本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问题——教研活动的起点

教研活动的起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不是教导处、教科室的工作安排,也不是为了完成教研室的某一次活动,而是在于问题产生的那一刻,小问题则小范围开展活动,大问题则大范围开展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平行班比较多,因此,一个年级就是一个教研组,但有时为了让更多教师参与,我们也将一、二年级合并成一个大组。

例如,低年级组往往是新教师最多的教研组,这学期,一年级8个班的语文教师中有4位是新教师,他们一开始接触拼音教学,都感觉有些不知所措。也难怪,4位新教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见习、实习都在初中、高中,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幼稚可爱而又顽皮的学生,也没想到拼音教学会这么难,感觉自己空有一身知识但无用武之地。备课组组长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考虑到年级组内绝大多数是新教师,商讨问题的力量不够,而且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应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讨论,于是及时将这个问题提供给一、二年级教研大组。大组长认为这个问题很迫切,应该及时组织讨论并解决。于是,围绕“拼音教学”的教研活动就及时启动了。

从问题出发引出的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前完成任务式的教研活动,而是关注到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是教师的需要,他们参与程度就很高,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式”的教研。

(二)问题——对日常教学的思考

爱因斯坦指出,整个科学无非是对整个日常思考的提炼。因此,教研问题的产生就应该是由对整个日常教学的思考而得到的。

1.是对自己日常教学的思考,是对同伴日常教学的思考

教师要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不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还要在听同伴课的时候发现问题,而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机械重复自己的教学行为,却不做任何思考,只会一味地埋怨学生不听话、难教。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爱上课,也爱听别人上课,因为听别人上课,一方面能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另一方面能从别人身上发现问题,自己就琢磨着如果是自己上,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就有长进了,他的很多有创意的课就是这样“听”出来的。

2.对学生的学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教进行思考

总的来说,教学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一方面是自己的教。比如,学生听课效率不高,你提的问题,他毫无反应。那么,我们首先从学生的学去考虑,可能是他没有专心听。那么,没有专心听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他有心事,也可能是他对你的教学没有兴趣。如果是后者,那你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是你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是你的教学肢体语言不够丰富,还是你的教学过程缺少引人入胜的情景,这些都是你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3.用录音笔录下来自己寻找,请同伴帮助寻找,请专家以批判的眼光寻找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并不满意,可是一下子又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时候就需要想办法将它找出来。我们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用录音笔录下来自己寻找;二是请同伴帮助寻找;三是请专家以批判的眼光寻找。有时候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别人一看,问题就出来了;有时候,自己认为还不错,请个专家以批判的眼光帮助寻找,待问题解决了,自己也能提升一个层次。

(三)问题——有时候不妨征集一下

教学工作烦琐,尤其农村教师课特别多,自己觉得水平有限,对研究望而却步。因此,教研组有时也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征集问题。下面是一张本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问题收集表(见下图):

一周以后,教研组的教师都把问题收集表交上来了。下面,我们罗列一下主要问题:

朱老师:

造句写片段缺乏真实体验,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有限,应丰富语言的积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吴老师: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该如何进行指导?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怎样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张老师: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是一本人文性、实践性很强的教材。我认为,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麻烦,就是课堂教学变得难以把握和操控,对以往的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冲突。

李老师:

词句教学也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的美毫无感觉,老师亦感引导乏术。因此,如何实施语言欣赏教学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让学生欣赏什么?

2.如何让学生感兴趣?

3.如何去操作?

三、跟进行为

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有效的教研活动必须依靠行动来解决。因此,“跟进行为”是对最初意图的明晰,是将感性的东西结构化、具体化。找到问题以后,教研活动开始启动,行为开始跟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问题内涵进行不断的解码

教师要在收集的众多问题中寻找到最本质的问题,即挑选有共性的问题;要把大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即解决问题的工作程序、知识领域以及涉及的资源等方面,是不断地对问题内涵进行确切表达的“任务解码”过程。

如上面写到的三年级教研组征集的问题,究竟哪些问题是共性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显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处置。于是,教研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集中讨论问题的处置方式。

1.寻找关键词

我们看朱老师的问题关键词是 “语言的积累”;吴老师的问题关键词是“课外阅读,学以致用”;张老师的问题关键词是 “拓展思维空间”;李老师的问题关键词是“语言欣赏教学”。

2.弄懂问题实质

我们通过寻找关键词,就很清晰地知道了这些教师的问题描述的实质:三位教师其实都提到了语言,分别是语言的欣赏、积累、运用。张老师的问题虽然没有提到语言,但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其实质还是语言。因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必须凭借语言这一外壳,必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披文入情,重点词句的品析感悟,运用课文语言和积累的语言表达阅读情感。

3.提炼并描述问题的共性

弄懂了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通过提炼,把这些问题的共性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作出如下概括: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扩大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

(二)以问题为核心的行动学习

语文教师的工作富有挑战性,它是技巧的,也是艺术的;它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它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也需要教师具有非凡的教学技艺。所以,以要解决的教研问题为核心进行发散性学习,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为目的进行学习,这样既能促进专业发展,又能解决目前的问题,而且是节约且高效的。我们把这样的学习称为“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于是,教研组再一次召开短会,对问题进行真实的讨论,要求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地公开自己的想法,以引发各种观点的碰撞、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觉得要扩大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关键是要引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于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方面,教研组组长建议大家去寻找这方面的资料。这样,自主学习的动机有了,研究的方向也明确了,每个教研组成员都能投入积极的学习中了。

教研组召开第三次会议,要求大家分享策略、交流点子,实施最合适、最被认可的方案。

(三)在真实环境中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处置,教师还进行了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接下来就是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何谓“真实环境”,为什么要在“真实环境”中解决?“教学完全不是由实验室里产生或在大学教室里学得的整理成的技术和原则的应用而组合的过程”,所以,教师往往从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认识教学问题,最终又回到可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那么,这个方法策略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呢?教师就需要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的环境中去实践验证,只有通过实际的验证,才能证明这个解决的方法策略有没有可行性。

(四)创设一种开放的真实情境,鼓励每个教师去做

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适当的改进,以后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去试教。

(五)形成理论成果

最后把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形成文字,作为这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并上交教科室,以资评比。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认为有效校本教研的开展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技能

我们通过学校调研认为,之所以以前的教研活动研讨成分少,教师不善于思考、不会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是因为没有充分关注到教研活动展开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教研活动必须展开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带着问题的行动学习,到真实的环境中尝试问题的解决,都要能吸引教师认真参与,这就需要技能来支持。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技能:源于需要和期待的策划;问题聚焦和问题细化;富有批判精神的对话;充分讨论之后的行为跟进。

2.活动的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

在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外部环境的支持是很重要的,这些外部环境包括人员是否到齐、领导是否重视、信息是否畅通、宣传是否到位、管理是否民主、氛围是否热烈等。对于这些环境,管理者是要刻意去营造的,营造的线路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制度管理层面入手,可以从改变教师评价标准开始,也可以从教师个人成长出发等。

3.活动的开展要发掘情感因素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从外部环境入手的,但最终一定是在教师内在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参与的自觉性,没有内心的认同与震撼,校本教研就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有效的校本教研要注重发掘人的内在情感因素。目前,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创建录课室,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让教师在看到不足时激发需要;通过“青蓝共同体”,在被信任的感觉中和指导别人中成长;通过搭建平台,在被重视的激励中打破业已沉静的心态,唤醒沉睡的潜能。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