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寻证·关联: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2023-04-15 10:23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徐同涛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辨性恐龙鸟类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 徐同涛

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辨性阅读重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构建多向探究的寻证历程,创设素养发展的任务活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更加强调的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主要从“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表达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的愿望”等三个方面,按照“提出假说—寻找证据—表达愿望”三个步骤进行描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本文尝试通过课例研究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思辨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思辨性思维在教学上是对“认知”的“再认知”

思辨性思维指向超越文本阅读和文本知识的“元阅读”“元认知”。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对课文学习的理性认识,是对文本进行质疑与反思的思维过程。所以,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为指向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对于说明性文章,如果仅仅是为了教知识就不免进入“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误区,所以说明文的教学更多的是教方法和思维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知识积累和方法习得解决语文学习上的问题,是学习过程的思维审视。《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逻辑清晰、严谨科学、论据明晰、论证有力。教学中,教师既要完成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利用基础性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这也是基于文本的“认知”再发展。

(二)思辨性阅读是指向“让学习真发生”的深度学习

学贵有疑,一方面,质疑是主动学习、深入学习的前提,是促使学生探索新知的要义,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质疑是开启学生有效学习历程的前提。古有“问学”一说,强调提问质疑的有效作用。思辨性思维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出问题,进而深入探究问题。基于以上学习过程,学习者需要全身心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打破“教知识”的困局。在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后,教师开启特定主题的情境探索,通过阅读、探究、写作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内容中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就已经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也能引起学生对恐龙相关资料的积极探索与寻证。其实,学习就是起源于对新知的探索,落脚于对方法的习得,最终形成运用思辨性思维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指向深度学习的历程。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教是为了不教”的保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教学而言更是如此。知识的储备可能会让学生成为记录的“机器”,而学会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则是“自能”学习的能动性支持。尤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千变万化,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准社会人”,学生应该具备甄别与辨识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用所学解决所需,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引路,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建构“自能”学习的历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思辨性思维辩证看待问题的过程,是促使学生经历知识与能力自我建构的过程。可以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站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多维质疑,始于“问题萌芽”的学习情境

1.多层次提问,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指课文学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学习主题一般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串联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习主题确定得恰当与否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好坏。而学习主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密切相关。所以,学习主题应贴近学生需要,聚焦素养发展。教师通过设立多层次提问的方式,产生“主问题”与“真问题”,进而确定学习探究的主题,推进课文的探究,促进深入学习。本课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关注课题,关注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从生活角度审视写作用意,激发深入研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试着提出问题时,从联系生活经验、联系阅读体验、联系知识积累、指向具体写法等几个不同层次,思考并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所有的恐龙最终都演变成鸟类了吗?”“恐龙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学生通过这些综合问题,提炼出探究“恐龙演变历程”的学习主题。所以,多层次提问是确定学习主题、激活学生思辨性阅读体验的首要环节。

2.多角度推测,营造学习氛围

推测是大脑推理中的思维活动,也是课文学习中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推测的方法去尝试解决。推测是思维灵活性、深刻性与创造性的保证。推测是围绕具体问题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具体学习情景中的探究历程。多角度推测是基于课文内容的推理与探究,但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不是毫无根据的编造,这需要建立在联结课文、联系生活、联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上一个教学环节后,学生通过多层次提问而产生问题,进而联系生活进行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一定会写到恐龙是怎么逐渐演化进而飞向蓝天的?”这些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联结课文进行推测,使得学习有所依、学习任务有指向。既然恐龙能够演化成鸟类,那么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呢?这样的学习情境则需要学生借助广泛搜集资料等形式,走向探究活动的深入。

(二)多向求证,基于“能力生长”的学习资源

推进学习的进阶,串联学习任务,需要学习工具的支撑。学习工具的开发应面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学习工具是学习的支架,是引领学习历程的导图。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工具”是提升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学习工具”的开发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本文的教学在“质疑”环节充分进行讨论和交流,整合每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设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接下来,学生在“寻证”环节,用“框架图”“情节梯”等“学习工具”,借助“资料包”等课外资料,引领学习历程。在这其中,有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辨性阅读和讨论。

1.聚焦表达,借助“框架图”向课文求证

师:恐龙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为了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把恐龙演化的几个重要阶段写得详细具体。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默读课文,画出能表明恐龙演化阶段的词语。

(生默读课文圈画,思考先后顺序)

师:对恐龙的演化过程,课文第4自然段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你能用代表性词语说一说恐龙演化的不同阶段吗?

生:我找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其中”“最终”。先讲了第一种恐龙的起源;接着说了恐龙成为一个“庞大家族”,恐龙的种类变多;再举例说明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边发生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演化成鸟类。

师:这些词语能表明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你能说说这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吗?

生:时间顺序。

师:本文介绍的是“鸟类的恐龙起源说”,但是作者却用了过多的文字介绍恐龙的演化过程。这是为什么?难道恐龙都演化成鸟类了吗?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作者用文字详细记述恐龙的演化过程其实是想向读者展示一种猜测。

师:是猜测,还是推测?

生:是推测。因为课文前面说到了已经发现了化石证据。

师:是的,作者通过恐龙演化的过程描写把恐龙的分支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化成鸟类的推测写得非常清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才会有更强的说服力。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梳理一下。

2.指向逻辑,借助“情节梯”向语言求证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变成了鸟类。除了了解恐龙演化过程之外,文中还有哪些重点词语能让你清楚地了解这种假说只是“推测”?

生:“大约”表示估计,和“推测”的意思差不多。“大约”能表明这就是“推测”。

师:第一种恐龙出现的时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用上“大约”只是推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生:“一些猎食性恐龙”中的“一些”我觉得很重要,不能去掉。因为这能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猎食性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

师:这体现了用词的严谨。

生:对于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文中给出了两种“看法”。我觉得这也说明了目前的假说只是推测。

师:是的,最终都没能形成定论,所有这些都是推测。第4自然段通过严谨的语言、准确的用词,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慢慢演化成鸟类的。特别是文中一些关键的连接词,让文本层次清晰,读起来让人觉得有理有据。

3.基于资料,借助“资料包”向课外求证

师:课前布置了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对鸟类的起源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收集到了“鸟类起源于鳄类”假说的相关资料。它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来的。他从古化石的研究发现,一些鸟类的牙齿与鳄鱼类的牙齿比较相似,以及鸟类的头部和骨骼等都与鳄鱼类为姐妹群关系。

师:你们能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学会加以整理。从揭示证据开始,证明假说的可能性。

生:我们小组查阅了“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的假说资料。这是由南非的布鲁姆提出的,他根据槽齿目假鳄类的化石推断所有兽脚类的动物均起源于槽齿类。他不同意“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认为恐龙的一支锁骨已经退化,但鸟类却没有退化。

师:又有了不同的观点,而且论证也是有依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观点呢?

生1: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选择参照这些观点,但是都不能完全认同这些观点。

生2:我认为无论哪种假说,都应该建立在有事实证据的基础上,而且证据要全面,能充分证明。

师:是的,从事科学研究,就应该抱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同时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用证据说话,用严谨的语言表达,这也正是写作事物性说明文的要义。

(三)任务关联,指向“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

语文的基础性学习任务是听、说、读、写等。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学习是知识的积累过程,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知识是推动语文深入学习的基础,一切能力的养成无不从知识的积累起步。语文的学习是能力养成的过程,是解决语文问题的过程。学生需要借助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方法技能,方能养成持久性、有效性的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1.情境任务,关联口语表达

师:对于本文中揭示的“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通过多角度的学习,相信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模拟教室就是鸟类起源博物馆。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你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呢?

生1:我觉得在解说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2:除了按照一定的顺序,还不能忘记要使用准确的词语,这样才显得科学。

生3:在解说过程中还要抓住精彩的部分,详细说,力求声情并茂。

师:解说员应该还要有表情、动作,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现在就请同学们同伴之间练说,随后全班展示吧。

2.活动任务,关联书面表达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的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家族”。(出示:数千万年后……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注意标红的首句和“有些”这些词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是从不同方面写的。有样子、有体形、有食性,描写的角度不同。

师:再看标红的“两足奔跑、四足行走”“重达数十吨、体重只有几千克”“凶猛异常、温顺可爱”,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除了从不同的角度写,还在不同的角度上采用了做比较的方式。

师:是的,这叫对比着写。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此种方法,写一写你熟悉的公园或是一种你了解的动物吧。

“质疑”是开启活动探究的起点,“求证”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任务”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途径。“多维质疑”“多向求证”“任务关联”等三个紧密衔接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指向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三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连接,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

猜你喜欢
思辨性恐龙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鸟类的叫声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