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在研学市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探讨

2023-05-26 11:11房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教育

房媛

[摘要]在研学旅行意见指导和“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旅游”成为新风尚,为相关的科普研学图书出版带来新机遇。文章分析目前研学旅行图书的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发挥专业出版优势、重视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融合出新意、跨领域互动合作方面提出对策,以助力相关出版社推出科学内容针对性强、科学实践操作性强的精品科普研学图书,助力科普教育走进研学大课堂。

[关键词]科普图书;研学旅行;教育

一、教育融合旅游,研学市场前景广阔

近期,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在多重政策利好释放后的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业在第一时间全力以“复”,各大景区人潮如织,文旅活动丰富多彩。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近三年在平静中积聚力量,迎接后疫情时代的兴盛,研学旅行正是其中与科普教育紧密相关的文旅活动形式。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正是在这一意见指导下逐渐兴起。研学旅行是依托旅游景点、科普基地、博物馆甚至科研单位等社会资源,在集体旅行生活中进行的一种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活动[1]。近年来,各大旅游机构、教辅机构等开始重视研学品牌建设,涌现一批游学或研学联盟,也不断有企业通过投资、转型等方式加入研学项目提供者行列。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导教育回归本源和初心。这有助于解决目前教育存在的部分短视化和功利性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教育。

在研学旅行意见指导和“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旅游”成为新风尚,引出了新课题,催生了新业态。目前,研学实践等课后服务拥有巨大的市场,少儿科普作为全民科普的起点,也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资源[2]。因此,多方需要协同合作,发挥科普资源优势,让科普教育走进研学大课堂。这对科普教育的内容侧重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相关出版社调整发展方向,并激励优秀研学旅行图书的策划。

二、研学旅行图书的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市场缺少科普研学图书

笔者分析目前当当、京东等销量较好的研学旅行图书共80种,并根据内容大致将其分为综述类、历史人文与红色文化类、自然与地理类、安全教育类四类。其中,涉及整个研学旅行行业概论、政策法规、研学课程与教育理论等综述类图书有56种,占比达70%。例如,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韩玉灵等编写的“全国旅游专业规划教材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十三五’规划”系列教材,全面覆盖研学旅行工作各个要点。综述类研学旅行图书多是由教育行业、旅游行业专家编写的,可以指导教育工作者设计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而对基于地域特色所开发的历史人文与红色文化类、自然与地理类的研学旅行图书,分别有12种和10种,所占比例均不高。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此类图书地域性较强,一般不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另一方面,这也从侧面说明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缺少能够打动市场的精品研学旅行图书。

目前,市场上缺少有地域特色、有科普内容的科普研学图书。对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出版社来说,其可聚焦具体研学专业领域,结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科普研学图书策划上着力。

(二)旅游与科学教育未能深度融合

笔者收集并分析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行指导手册,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只是借研学旅行之名实为旅行机构推出的简单旅游规划、方案设计;有的研学设计大量集中在吃穿住行、体能运动、互动游戏等内容,对科学知识往往是灌输式罗列,缺乏与研学目的地匹配度高的科普知识补充和科学实践活动设计,“重游轻学”的现象凸显。整体上,我国研学旅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处在粗放式发展中,未能实现旅游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3]。

三、深耕内容,推出优秀科普研学图书

2022年,為了更好地规范研学旅行活动,为研学旅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重点增加了“研学课程”术语和定义,并规定了研学课程设计的必备要素,如课程目标、课程说明、课程内容、研学行程安排、教育服务评价等。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研学市场前景,以及研学旅行图书和研学市场的问题发现,推出科学内容针对性强、科学实践操作性强的精品科普研学图书,能化解研学旅行图书“全且泛”、市场“重游轻学”的窘境,助力相关出版社在研学市场中找到延伸方向。

(一)发挥专业出版优势

以在旅行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地球科学知识为例,中小学师生虽然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研学考察,并撰写针对目的地的研学方案,仍需要专业的指导。虽然知识体系类似,但是面对多样的地理环境,换一个研学目的地,从科学考察到方案设计,中小学师生还要重新开展。研学课程的设计工作如果由中小学教师来完成,这无疑会让非学科教育影响到学科教育。

而对相关出版社来说,其积累了大量的科普作者资源。科普作者擅长将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解展示出来,他们一般为相应学科的专家。尤其是对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来说,他们常年行走在山间,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并擅长把知识科普融入实践活动。以地质出版社为例,其已经出版了地质景观、地学旅游、地质文化、岩石矿物、古生物演化等地球科学专题的多品种精品专业图书。出版社基于专业出版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作者资源,进行专业内容的转化,高效推出优秀科普研学图书。

2017年,笔者联合地质专家、生物专家,走进神农架,参与编写《神农架国家公园研学手册》一书。该书作者基于神农架神奇的地质现象、地貌景观和丰富且极具特色的物种,讲述神农架历经19亿年沧海桑田的故事。作者通过进行野外踏勘,详细记录各个地点的现象,并将相关知识呈现在书中。例如,在介绍神农架的岩溶地貌景观时,作者先讲述白云岩与流水邂逅是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岩溶地貌的基础,再将嶙峋古怪的石芽群、幽暗神秘的溶洞、造型奇特的天生桥、静谧秀美的大九湖岩溶盆地等这些神农架不同景点的岩溶地貌,按照发育阶段在地质演化史上连成一条知识线,让青少年在不同景点感悟到地质现象间奇妙的联系。该书的策划出版过程,充分发挥了专业出版社的优势,使该书成为当地研究领域首本科普研学图书,助力了当地旅游公司研学活动内容的规范化。

(二)重视实践活动设计

对旅游业来说,现在的游客已不满足于仅观光游览景点,更希望能够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研学旅行正是对传统旅行方式独辟蹊径地活化,相关出版社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和产品开发,以注重体验的方式呈现优质内容。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交换学习模式[4]。不同于课堂教学、线上活动、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要注重实践性,以扩展产品可延伸、可演绎、可创意的空间。在《神农架国家公园研学手册》一书中,作者设置迷你科考环节,通过详细的任务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方法认知地质现象、接触自然生物。不同于一般的游览参观和教学任务,迷你科考环节更强调调动青少年所有的感官,使其观察地质景观和植物动物,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亲手触摸岩石和植物,动手测量和模拟,俯身模仿动物的行为。调动多种感官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对所见现象进行探索,培养科学精神,充分感受自然魅力,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三)跨学科融合出新意

跨学科融合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一种新思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而在科普内容创作中,相关出版社也需要进行跨学科融合,以崭新的视角出新意。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融合不是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将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众多科普研学图书的策划中,相关出版社一般会对研学目的地的地理内容、人文内容、生物内容、科技内容等分别进行阐述。这无疑是将科普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相关出版社也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笔者联系地质学、宗教学等领域专家,策划出版《石经文化中的地球密码—房山石经与石头的故事》一书,跨学科融合人文历史与地球科学,以新的科学视角讲述文化经典。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刻宝库,享有“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的美誉,是北京历史文化长卷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但是其价值却鲜为人知。在以往的景区宣传中,相关部门一般只强调房山石经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我们深挖其中与中小学课程能够衔接的科普内容,可以进一步开拓研学市场,促进科普旅游新方式的形成。本书正是以石经文化为故事线索,注重讲述其背后的地球科学知识,例如房山区的地质变迁、古建筑的选址智慧、建造北京城的汉白玉。本书还重点设计了做活动章节,促进当地研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规范化,通过考察认知、读图辨识、动手操作、问题回答等详细任务,引导青少年在思考和实践中一步步地了解景点背后的科学知识。正如李廷栋院士作序评价道:“这本书,架起了地质学家与文化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补接了地质与文化之间关联的缺环和科普创作上的缺憾。”

研学旅行本身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将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科普转化,以跨学科融合的思路开拓创新,相关出版社开发科普研学图书,有助于青少年在复杂场景、实践环境中充分调动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跨领域互动合作

对地球科学领域知识,相关出版社可聚焦国家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地质文化村等,积极挖掘其科学价值,在互动合作中发挥资源优势,推出精品科普研学力作,让图书的应用场景从课堂扩展到大自然。

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研学实践活动》一书,为当地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正式教材。基于该书内容,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深耕细分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设计“化石猎人”“地质学家的野外生存技能”等课程体系。地质出版社还与当地文旅公司合作,推出《智行芙蓉洞》一书,将其作为小学生研学用书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其中的各项实验和观察活动均有相应配套资源。地质出版社联合當地文旅公司、地质公园,在专家、智库、资源等领域实现互通、共享,在研学科研成果转化、研学旅行与地学科普研学课程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谋求共赢发展,有助于提高图书在教育、研学、旅游等领域的延展力,形成科普的传播链、服务链。

四、结语

旅游与科普教育融合的研学旅行,是助力青少年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目前全行业复苏的背景下,研学旅行行业的“暂停键”已重启,正在转“危”为“机”。乘着“旅游+教育”的顺风车,相关出版社涉足研学旅行行业,需要重点深耕常年累积的内容资源,积极转化成果,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策划出版精品科普研学图书,打造特色品牌,向内思考、修炼内功、补齐短板,向外拓展、创新思路、多元跨界,让研学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旅游行业标准LB/T054-2016研学旅行服务规范[EB/OL].(2016-12-19)[2023-02-1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hybz/202112/t20211231_930207.html.

[2]梁靓.“双减”背景下我国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SWOT分析[J].出版参考,2022(05):5-8.

[3]王兵.基于文旅融合的出版业与研学旅行互动发展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0(12):147-150.

[4]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8(04):136-140.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