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心疾病,守护健康从“心”开始

2023-05-30 10:48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医双心心血管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都市生活压力剧增,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近年来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以前面对心血管疾病,很少有人会将其与精神心理联系到一起。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这就涉及本期的主题——双心医学。今天我们采访到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梅颜教授,接下来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刘教授的“双心”世界。

初涉杏林,悲悯之心成就学医之路

在双心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刘梅颜,最早的志向其实并不是学医。在中学时期,刘梅颜的志愿是做一名人民警察,用正义来捍卫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高考之后,她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医学院,开始了学医之路。

尽管刘梅颜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很羡慕,也由衷地佩服他们,但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学医的兴趣。刘梅颜说,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数学和物理等科目感兴趣,也比较擅长推理。学医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但自己并不喜欢背诵。直到大学第二年的第一堂“人体解剖课”,刘梅颜对学医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担任刘梅颜“人体解剖课”的老师是一名老教授,老教授在课堂上公开表示,如果有一天他离世了,他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院,为国家医学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那一刻,刘梅颜深受震撼,也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自此,再上“人体解剖课”时,刘梅颜都会带着一份虔诚,向遗体鞠躬。第二次解剖课遇到的是一位自杀的姑娘。看到一位正值妙龄、脏器如此健康的姑娘放弃了生命,刘梅颜想,如果能够早点知道姑娘面对的悲伤和绝望,抚慰她的内心,是不是就能够改变最终的结局。第三次解剖课,解剖的是一个因为骨癌去世的运动员,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可惜骨癌晚期,无法治愈。那个时刻,刘梅颜发现,医学中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并不是单纯背书就可以。这三堂解剖课打破了刘梅颜对学医的认知,也让她对学医产生了兴趣。后来,刘梅颜便沉下心,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她进入了北京冶金医院做内科医生。那几年的工作学习,让她的业务能力获得飞速提升。

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及业务能力,刘梅颜又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读博期间,开始研究心血管方向。后来进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梅颜也专心深耕双心健康领域。那时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工作,收治的都是极危重患者,因为床位紧张,宣布临床死亡的患者只能尽快送到太平间。刘梅颜每天天不亮就推开了CCU的门,忙到天黑才出来,却常常无法带来生的希望,這让她感到十分迷茫。在一边迷茫一边拼搏中,刘梅颜收治了一位老干部。老先生非常厉害,会七国语言,极有才华,送进CCU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眼神无光。刘梅颜带着对老先生的敬重和想让他活下去的期待,找到家属询问老先生最喜欢什么,她想让老先生自己有求生的信念。家属说老先生最心疼的就是在国外的小儿子,小儿子正赶回来。刘梅颜跟家属要了老人的存折,塞到老人的手里说:“你的小儿子马上就要回来了,你再等等他,把钱亲手交给他。”老先生的眼睛一下子就睁开了,血压慢慢地往上升。一段时间后,在配合治疗下,老先生奇迹般地好转起来,最后出院了,并且活了好多年。

这个病例让刘梅颜深深地意识到,心脏病绝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生理学症状。她认为,生命完全可以创造奇迹,患者的心理也对病情有着极大的影响,能不能创造奇迹取决于医生怎么认识生命、 怎么进行救治。带着这样的理念,刘梅颜扎根从心脏到心理的“双心健康”领域,研究心脏病与心理问题的连带发生机制。目前,刘梅颜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作为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的她,为双心医学的发展不懈努力着。

聚焦“双心”,身心同治守护患者健康

1.两“心”一体,双心致病有依据

刘梅颜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心脏存在密切的联系,缘于脑部的心理变化也会对心脏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她所专注的双心医学正是一门研究并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以及行为问题的科学。刘梅颜表示,目前可以认为,心理与心脏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因果,可相互恶化。“双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确切、有证据的。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脏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心理应激及心理负担过重,常伴发紧张、焦虑、惊恐、悲伤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这背后的机制虽然未被完全阐明,但几种典型影响机制是相对明确的,比如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

人们在应对精神压力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一系列分泌活动会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皮质醇,皮质醇水平增加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同时,致使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降低,可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而精神压力应激时,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分泌的神经递质、调节物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等,这都是为了让机体功能暂时提高以应对压力、防御危险。但这样我们的心脏被迫高负荷运作,如果心脏本身存在问题,这台本就有损伤的发动机突然开始超负荷运作,人体“抛锚”也就不难理解了。还有多种复杂的机制可能与心理精神因素所致的心脏病发生、预后不良有关系,近些年相关的理论、机制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深入。刘梅颜告诉我们,也正是缘于研究、技术水平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现象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被阐明。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双心医学从萌芽到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个心身医学的重要热门分支,诞生的诸多成果也大大推进和改善了心脏缺血性疾病的诊治与预后。

2.身心同治,全科合作护健康

双心医学以精神心理、心脏疾病立论,治疗也从这两方面入手。目前,国内的双心医学实践主要是“两条线评估,两条线治疗”。刘梅颜介绍道,患者通常是有了胸闷胸痛等症状后才会就医,医生以排查心脏、肺脏神经等器质性问题为主,如果没有问题可能就会建议患者转科。在双心医学的诊治模式中,基于躯体症状的排查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基于精神心理、情绪的排查。这两条线联合排查后,医生们就能在知道有无心脏疾病、心脏疾病严重程度的同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这些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随后就能开展治疗。当然,治疗也要分两条线走,一条线治疗心脏病,另一条线解决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这样患者的康复速度与预后会比原本单一的治疗模式好很多。刘梅颜告诉我们,开展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后,不仅仅是患者的心情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与精神压力相关的心肌缺血的发病次数、损伤程度都得到了控制。

双心疾病需要身心同治,因此,双心医学的实践离不开心脏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科医生之间的多学科合作,甚至中医科、大内科医生也要充分参与进来。以前遇到心脏病患者,大多认为装个支架就能缓解了,但这只是患者患病后帮助心脏重新恢复功能的权宜之计。如果我们能够在患者患病前就进行有效干预,将对患者的健康大有好处。从双心医学的视角来看,患者在患病前,往往就会有特定的潜在心理因素和压力源。如果我们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加以干预,把精神心理关注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更加直接地帮助患者。此外,中西医结合对于治疗“双心疾病”也很有帮助,《黄帝内经》提到“悲哀愁忧则心动”,这便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关于躯体疾病混杂心理因素的疾病论述,中医用活血化瘀、补气固脉、镇定安神等方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如果中醫能够有机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分析、发展,将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好处。

双心医学的治疗模式在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上有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双心医学的发展也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刘梅颜表示,在疾病发生机制的探索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科学研究。在创新诊疗模式方面,大家也要努力发掘真正有用的专利。医院也需要有标准化的规范流程,有利于医生筛查的同时,也方便患者就医,真正把双新模式用到临床中,体现医学的爱与关怀。

展望未来,双心疾病的识别与预防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和长寿的第一号杀手。尤其在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得到控制的当下,人们的紧张、焦虑情绪也随着疫情而增加。许多人疲于奔波工作、生活之间,身体长时间处于紧张和劳累的状态,睡眠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这给人们的双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关注双心疾病,尽快地识别与预防十分关键。

刘梅颜表示,有些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早期是很难被察觉的,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现患病时已经到了发病中期或晚期。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就出现心肌梗死。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发病前期会有胸疼、胸闷症状,体力劳动时,还会出现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的现象。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比如恶心想吐、脖子疼、牙疼、大腿疼、肚子疼,都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一旦发现有这些早期症状,就要及早地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心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是在疾病面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前期,我们可以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等设备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筛查意义重大,可以让我们尽早远离此类疾病。刘梅颜建议,我们每年要去正规医院进行一次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评估,如果是具有危险因素的个体,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尽早识别疾病是治疗的关键,但如果能够了解病因,同时在病发前做好预防,则可以避免很多危害。导致心血管发病的原因有很多,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则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要以清淡营养为主,同时还要积极地控制体重,每天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此外,使情绪保持平和状态也十分重要。其实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和个人的情绪相关联。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关照好,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望20年来心血管疾病大发展的过程,过去有很多的疑难杂症,通过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让治愈成为可能。但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是医疗事业的一部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为他们提供更温暖、更有价值的帮助。以大爱,守护双心,相信未来的双心医学,会有更多的发展,为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    车翀)

猜你喜欢
学医双心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许愿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华佗学医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