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2023-06-14 01:09王天福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初中物理

王天福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深度认识物质的学科,而生活是学生最亲近的平台,只有将生活与物理紧密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自主意识,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本文以初中物理课堂为例,探讨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论述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间作用的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物理教学更加注重物理知识、技能与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此可见,生活与物理密不可分,物理教学应当依托生活来开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运用生活化教学推动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科学技能,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1 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运用生活的元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主动性,使他们能依据生活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增强对生活认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本身就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将走向生活,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激活物理学习兴趣.生活多姿多彩,物理现象存在于生活各处,生活让物理知识变得更加趣味、生动,如果利用生活化元素和生活化场景来教学,将极大提升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增进主体意识.

其次,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促进物理认知深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从科学角度探索生活现象的集锦,利用生活化教学,学生就能对生活现象从表象到本质,实现更全面的认知,由此就能不断发展物理学习的深度,提升物理知识和技能.

最后,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推动科学探究技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借助生活化教学,学生就能从亲近的生活平台出发,开展趣味化的实验探索和反思,由此就能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2 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物理学科的理论性强,但其实践性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按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往往会陷入学习误区,使学生无法发展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用生活点燃物理探究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

2.1 利用生活化导入,激活课堂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科学性和理论性强,由于知识的深奥晦涩,学生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丧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指出:“物理课程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生活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关键,而课堂导入环节是推动兴趣发展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在导入环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利用生活化导入推动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迅速地抓住物理的乐趣,提升物理学习兴趣.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为例,该课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传播的路径.声音是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也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如美妙的乐声能让人愉悦,繁杂的噪声会让人烦闷,急促的警笛声会使人警觉等.那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呢?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这些物理原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问题做导入,以激活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1)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人在说话时,是哪里发出的声音呢?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

(2)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站在空旷的房间内说话,会听到“回声”,而在堆满物品的房间内,却几乎听不到回声,这是为什么?

(3)我们知道,声音是从某一个声源发出来的,那么你在间隔很远的地方,又是怎么能听到的呢?它是通过什么东西来传播的呢?想一想,和同学交流一下.

这样的导入环节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会充分结合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经验来开展思考和交流,并且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触摸等方式,了解声音产生的位置,以及发声时物体的振动现象.与此同时,这样的导入环节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科学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蕴藏在生活中的物理奥秘,体会到物理原理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乐于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物理原理.

2.2 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物理理论理解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在学习知识时除了注重兴趣的引导外,还关注趣味、真实的体验,乐于从真实的体验中自主探索知识、发展技能.而生活化情境能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现象,借助多媒体等直观的信息技术载体,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物理原理,使物理学习过程更加趣味、生动,富有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当积极地创设生活化情境,尝试借助多样的技术和手段,展现立体化、形象化的物理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深度掌握物理知识内涵.

例如 以“升华和凝华”教学为例,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重要形式,课程中学生要掌握升华、凝华两种物态变化的原理,并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用物理原理来解释.但是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利用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场景,讓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人们在进行舞台表演时,想要营造“仙境”的感觉,就会制造一种白烟,营造出烟雾缭绕的场景(此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白烟是燃烧生成的烟吗?”

(2)冬天到了,外面冰天雪地,此时窗户上居然也开出了“花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窗玻璃上“窗花”的效果),鼓励学生探讨并回答窗花形成的过程.

(3)在学生探讨交流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立体化地呈现出白烟和窗花这两种物质形成的过程.

在这样的情境中,由于与生活现象的紧密联系,学生就会抱有极大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探讨和思考.然后在思考中会逐步感受到气态物质直接与固态物质相互转化的过程,由此就能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使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生活现象,理解物理本质.

2.3 开展生活化探究,发展科学探索能力

探究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最主要的途径.物理是一门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为目标,因此物理学科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的推动.但是传统实验教学以直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很少亲身参与,即使有实验契机,也仅仅是按步骤完成既定实验,这无益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而生活为实验探究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结合探究主题深入探索知识,灵活开展实验,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光的折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学习该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的原理和本质,能学会探究光射入不同介质之中的偏折规律,理解光的可逆性.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以传统讲解的方式或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就只能从表面上理解光的折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尝试设置生活化探究目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以提升科学探究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如下探究活动:

(1)在生活中,渔民有一个经验,在叉鱼时,要把鱼叉往水中鱼所在位置的下方戳去,才能捉到鱼.这是渔民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来捕鱼的.那么你们能据此,利用实验探索光在水中折射的方向吗?

(2)利用你探究出的光折射原理,解释一下筷子在水中“折断”和“水中硬币升高”这两种现象.

这样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需要自主进行实验结果猜想、实验方案设计,还要利用身边的实验资源,自主开展实验探究.同时,探究过程不仅注重原理的探索,还注重学生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应用,据此,学生学习光折射原理的过程就更加趣味、有挑战性,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究技能,使他们调动更加全面的思维和视野,发展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实验探究技能,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构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升探究水平.

2.4 实施生活化作业,实现知识内化迁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推动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由于物理学科理论性强,传统的物理作业往往以书面习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对学生的物理技能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促成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目标.新时代物理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关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利用作业环节来推动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迁移,尝试将生活与作业环节相融合,以实际生活为根本,安排生活化的作业形式,以锻炼学生的科学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迁移.

例如 以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为例,杠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简单机械,生活中人们能借助杠杆实现不同的目标.本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杠杆的基本原理,还要联系生活,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如果教师只是安排书面化的作业,学生很难从实践角度理解杠杆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利用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从生活中挖掘杠杆原理,理解杠杆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生活化作业:

(1)生活中有很多杠杆原理应用的场景,学习了杠杆平衡的基本条件,你们能找到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设计应用了杠杆原理吗?

(2)为这些生活中的杠杆绘制出动力臂、阻力臂以及支点.

(3)尝试分析一下它们是省力杠桿、费力杠杆还是等臂杠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说一说或写一写你的看法.

这样的作业融入了更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不是笼统地解决书面习题,而是将作业过程与生活紧密联系,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由此学生就能在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课内知识,理解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对生活事物的理解,掌握运用物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内化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与科学思维.

3 结语

生活是科学能力发展的依托,学生只有立足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感悟科学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科学素养.物理学科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物理学科的特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物理课堂积极采用生活化策略,以趣味的导入、生动的情境、深度的探究以及灵活的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物理技能,使他们能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提升物理科学素养,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树有.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83.

[2]羊自力.实施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构建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63-64.

[3]王发权.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科技资讯,2020(08):97-99.

[4]王陆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3):91-93.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初中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