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梁平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

2023-06-27 22:02熊瑞赵铱焓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熊瑞 赵铱焓

摘要:在当下,随着消费语境的转变和大众艺术的泛化,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年画已不再具有原先的生存空间。本文通过田野考察、文献研究以及与传承人对话等方式,整理出梁平年画现有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设立博物馆展厅专栏、非遗与美术教学连线、传承人自发宣传保护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叙事表达,提出数字媒体介入以及与文旅产业结合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当代语境;梁平年画;传承发展

在民间美术中,年画具有极强的民俗性和时代感,体现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已然从最初驱邪祈福的民俗文化演变为美学文化,实用功能向符号功能转化,是时代变革的反映。梁平年画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扬地域性文化效应,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梁平年画的发展现状

(一)梁平年画传承人现状

从民间艺术的众多传承形式上来看,一般为父技子承或师徒传承的方式。梁平年画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4人,分别是国家级传承人徐家辉,以及市级传承人全昌明、李湘容、莫绍萍。现为人所熟知的梁平年画传承人,主要为以传统年画技法为主的国家级传承人徐家辉,还有以传统年画技法与儿童画结合为主的市级传承人莫绍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早期的年画已经失传,加上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后续匠人的兴趣缺失等因素,年画艺人纷纷改行,梁平年画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经笔者田野调查,现存唯一的梁平传统年画工作坊是由徐家辉经营的、位于梁平屏锦镇的“德和泰”工作坊,遗憾的是徐家辉的儿子目前并未选择从事这一行业。从整体来说,梁平年画已进入濒危境地,给梁平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梁平年画生存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机械化生产影响了传统年画生存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年画原本“祈福纳吉”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早已弱化。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低矮宽阔的木质双掩门被社区规整窄小的单掩门取代,以及传统手工生产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其整体样式风格相对单一、不够高雅精细,且与当代形式多样的家居装修风格不相匹配,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因而在商品经济浪潮和高效的现代印刷技术冲击下,渐渐被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潮流装饰画所替代,难以在市场立足。另外,梁平年画的取材内容过于传统,目前市场上的年画内容多为传统的门神样式,大部分年画在内容和图案上缺少创意,且其观赏和消费的流通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年轻受众寥寥无几,较难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现代消费市场。

(三)梁平年画传播现状

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和民间走访,在梁平当地,大部分青少年和中年人并未知晓本地有梁平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且已经鲜有人在家门上张贴年画了,有的也仅是具备符号功能的机器印刷出的规整工业品。梁平区除“德和泰”工作坊外,另外比较正规的梁平传统年画保存机构只有梁平博物馆,除此之外并未见有其他公开运营的线下文化交流场所。线上也仅有多年前“德和泰”工作坊创建的微信公众号,但内容寥寥无几,运营也断失良久。总的来说,在信息媒体发达的今天,主要以线下传播方式为主的梁平年画,覆盖范围太小,扩散渠道狭窄,由此导致大众的认知力度不够,从而失去消费者。

二、梁平年画的延传方式

2006年,梁平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传承人的努力探索下,通过设立博物馆展厅专栏、非遗与美术教学连线、传承人自发宣传保护等措施,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延传至今。

(一)设立博物馆展厅专栏

梁平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多次被国家文化部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藝术之乡”。2018年建成的梁平博物馆,更全面地展示了梁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方面的科学考证,其建设之初的规划设计就跳脱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固有模式,相关展示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在馆中,馆方将非遗展厅定名为“缤纷非遗”,采用“5+N”陈列布局,重点展示梁平年画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部分可分为作品展示和场景复原展示两大区域,作品展示区有保存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梁平传统年画、我国其他地区年画和梁平新年画代表作品,不仅清晰明了地呈现了梁平年画的风貌,又横向、纵向地对比了其他年画;场景复原区将梁平木版年画工作坊制作年画的整个过程进行重现,包括从选竹、碾纸、舀纸、蒸纸、脱胶、刷泥到最终制成二元纸,再到选木、画稿、雕刻、多层套印的制作年画的完整流程(图1),采用情景体验构建的模式,强化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其可近距离地深入了解梁平年画,形成完整的展览效果。此外,墙上还投影播放着徐家辉制作年画的完整纪实影像,将动态视觉与静态空间展示相结合,有效地起到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梁平博物馆除了平日的陈列展览外,还连续两年在新春佳节之际特别举办“贴上年画才是年”的梁平年画作品展览,2023年共展出40余幅梁平年画精品,旨在振兴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非遗与美术教学连线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民间美术纳入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连接,无论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完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都是有必要的。梁平年画在当地的美术教学中正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以莫绍萍任职的梁平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大门的围墙和校内黑板报上都印贴着梁平新年画的代表作品,学校宣传信息栏里也有着与内容相对应的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新年画(图2),还有专门的儿童年画课堂和学生年画作品展。此外,该校学生创作的《春归》和《牧归》等6幅新年画作品,还入编教育部新编小学美术教材。梁平红旗中学和梁平屏锦中学都各自编著了梁平年画校本教材,面向全校学生,课本分别为《走进年画》和《梁平年画》,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在提高学生美术素质能力的同时弘扬当地非遗文化的双赢。2023年是徐家辉任教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的第三年,作为外聘教师的他在教学中除了对梁平年画及其相关知识的教学和延伸外,还主要负责梁平年画雕版技艺的传授,并多次被聘请到其他高校举行专题讲座和民艺美术交流。四川美术学院也是邀请徐家辉老师到校进行学术交流的高校之一,不仅与传承人面对面进行对话,该校还在梁平区设立了梁平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将其学科专题纳入美术教学中,从理论建设和设计创作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为梁平年画培养新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间,促进其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1]。

(三)传承人自发宣传保护

传承人是非遗绵延不绝的核心,也是研究非遗不可避免的现实议题。非遗传承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让时代和社会真正认识非遗、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基本要求[2]。传统年画传承人徐家辉与梁平年画的际遇,就是一个缩影。徐家辉年少时就对梁平年画抱有好奇和喜爱之心,但当时已经没有人再制作年画了,他缠着当时唯一一个还会制作年画的匠人、祖父徐典隆(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勤学苦练,才学会这门老技艺。学艺不易,守艺更难,在当时情况下,光靠制作年画是无法养家糊口的,青年时期的徐家辉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生存环境改善之后,才在闲暇之余摸索制作年画。经过反复的摸索尝试,徐家辉在年近不惑之时终于完成了第一张按照传统工艺印制的徐家祖传系列年画《八美图》之一的《盗令出关》。梁平年画在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徐家辉于2008年成立了老字号“德和泰”年画作坊,后来带着作品参加过多个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交流与展览活动,直到现在还孜孜不倦地宣传与推广着梁平年画。莫绍萍的梁平新年画则以迈向现代性本土化的姿态,摒弃了传统年画的内容——门神、神话和戏曲故事人物,在保留传统年画的形(丰韵圆美)、线(刚劲有力)、色(传统配色)和独具特色的“打脸板儿”精髓上,以创作主体为娃娃的儿童年画形式呈现给社会各界。这是非遗传承人作为艺术生产者对当代语境进行理性审视后的文化产物,是在本土化与全球化双层语境中,非遗传承人发挥文化主动性的自觉表现。

三、梁平年画的发展路径

纵观梁平年画现有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结合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可以尝试数字化媒体介入以及与文旅产业结合等方式,使梁平年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广泛地传播到外界,激发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一)数字媒体介入

“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必定依赖一定的工具和载体,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更多传播文化及其观点的手段和方式。”[3]如前文所述,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生,需要通过合理的构建,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语言。而实现梁平年画的传承和创新,则需将年画与社会发展实时联系起来,实现梁平年画的“自我造血”:一是可以在已有的线上梁平年画传播媒介上,组织团队来运营自媒体账号,如官方微博号和梁平年画官方网站等,将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建档,再结合当下流行的风格趋势进行选择和创新,最后面向大众发布。在对梁平年画感兴趣的观者变为传播者的角色转化中,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性,真正实现非遗资源的共享。像之前徐家辉主演的纪录片《小师傅》也是很好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促使更多对民间文化和梁平年画感兴趣的人们有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可以建立梁平年画数字博物馆,以现实版的“德和泰”年画工作坊为例,根据梁平年画的艺术特征,将其进行数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化。不仅是工序流程和作品的展示,还可以将年画艺人的口述视频和梁平人文风情等分门别类地进行介绍展示。“因此,在虚拟的数字博物馆里,是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各种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精髓。”[4]此外,还可以构建数字化年画游戏款式,将年画相关元素融入游戏之中,更好地带动体验者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在娱乐过程中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呈现,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与文旅产业结合

梁平年画作为国家级非遗,具有差异性和原创性这两大根本属性,这也决定了梁平年画的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特性若与文旅产业开发相结合,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梁平年画的商业价值,从而反哺梁平年画的传承与发展[5]。目前,梁平年画主要销售地點为“德和泰”年画工作坊和梁平博物馆,淘宝等线上平台能搜到的售卖点屈指可数。据传承人所述,年画购买者也很少,一般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梁平博物馆除了售卖原汁原味传统年画外,主要还有印着梁平传统年画的文化衫(图3)、纪念杯(图4)和稍微重组拼贴设计过的丝巾(图5)以及邮票集册等。总的来说,与梁平年画相关的文创产品都只是简单地挪用了传统图案,缺乏创意。想要更好地发展梁平非遗文化旅游项目,首先不能单靠传统的创作和售卖方式,可建立与高校设计学院或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打造设计出一款属于梁平年画的非遗IP,再进行相关品牌和文创产品制作。其次,梁平非遗旅游产业的开发管理必须要建立好与当地相关机构的连接,包括地方政府、非遗管委会和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建议和策略,为其可持续发展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2023年2月,梁平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表示,梁平区屏锦镇在2023年将努力建设“一地三镇一中心”,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培育梁平传统年画为主导的非遗产业,带动雕刻、纸艺等产业发展,打造梁平年画特色小镇。最后,非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协调好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包括与当地社区居民、游客消费者和年画传承人等的关系,将每个参与方的属性职能细化,为非遗产业管理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高效的服务。

四、总结

梁平年画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正是其作为民间艺术瑰宝具有绵延悠久的生命力的象征。时至当下,更需要梁平年画在依托其原有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顺应新的时代语境,满足大众和社会精神需求,为这一古朴的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秦臻,张习文.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人才培养——以四川美术学院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177-179.

[2]朱伟.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与叙事[J].文化遗产,2021(01):1-8.

[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1-10+157.

[4]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5]陈倩.重庆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化传承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19(09):137-139.

作者简介:

熊瑞(1999—),女,汉族,重庆人。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赵铱焓(1997—),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新乡市延津县大平调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
借助阿昌特色餐饮业,推动阿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