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2023-06-27 22:27齐晓莹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产经营

摘要: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发祥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仍广为流传,且已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本文从艺术市场的角度出发,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概况、生产经营、流通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生产经营;流通消费;产业调研

朱仙镇地处河南开封祥符区,作为当地文化名片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发祥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道出了北宋京都汴梁木版年画印制、售卖的繁荣景象。但受战乱影响,大批北宋手工匠人南迁,从而造就了全国多地流行木版年画的传统。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便享有“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称号。如今,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其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以窥探其市场的发展变迁。

一、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夕,由于种种原因,整个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随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朱仙镇木版年画才得以恢复生产。1982年,全国年画工作座谈会形成《关于加强和改进年画工作的意见》,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获得重生。1986年和1987年,在开封市政府的扶持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和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相继成立。两社分别整理和复刻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画397幅、128幅,其修复整理出来的古版年画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此期间,依托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渐趋稳定。

1992年至2002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因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发展缓慢。1994年和1995年,朱仙鎮木版年画大师张继中在当地先后建立两个印刷厂,两厂职工共计200余人,依靠印制对联、胶版年画经营,后因故停业。1996年3月,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因多种原因被迫关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再次进入一个瓶颈期。

2002年至2012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步入复兴期。2002年,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确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源头”的地位和声誉。同时,以冯骥才为主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作为第一批试点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次获得重生。2006年5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复兴势头。2007年,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致力于向社会推销朱仙镇木版年画产品,形成了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0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我国外交部指定为“国礼”,朱仙镇木版年画由此进一步走出国门,获得突破性发展。

2012年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进入繁荣期。在此期间,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国际接轨更加密切,跨界融合的趋势也愈发凸显。2013 年,年销售额达 1800万元,带动第三产业人员 6000 余人,对当地起到了乡村振兴的作用。2014年,朱仙镇国家旅游示范区正式建成,其联合国内23所高校举办学术研讨会,研发出30余种年画新题材,实现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除此之外,朱仙镇木版年画还在加拿大温哥华、奥地利维也纳展出。201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非遗项目,参与“感知中国、哈萨克斯坦行”。两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逐渐享誉中外。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呈现繁荣态势,现已形成“朱仙镇年画一条街”,其年画木版共计6000多块,产品200多种,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远销国内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期、瓶颈期、复兴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虽伴有波折,但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也日趋密切,已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生产和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基本沿用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但已形成了流水线式的生产体系。在经营上,为顺应时代趋势,年画艺人也在产品的研发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一)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生产规模进行分类,可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商铺分为家庭式作坊、资深店面作坊和年画工作室三种不同程度的生产模式。

一是传统家庭式作坊。其属于私营性质,且生产规模较小,从业者多为家族成员,一般不雇佣工人,以盈利为主。他们将年画制作视为副业,年产量几万张。这种“前店后坊”的家庭式作坊,生产相对封闭,效率较低。同时,因其分工不明确,生产规模较小,导致产业经营较为混乱,无法形成龙头企业。

二是资深店面作坊。相对于家庭式作坊,其亦属私营性质,但已形成流水线式的生产体系,且成为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流生产模式。资深店面作坊以“万同老店”为代表,它创建于明末清初,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省级艺术家5人、高级印工5人、雕版师3人。绘画、雕版、印刷各环节分工协作,生产直接对应市场,既可以保证生产的效率,又可以减少工人学习的难度。因其高效的产业运作模式,如今分别于洛阳、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开设总代理,年画产品远销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

三是年画工作室。相较于资深店面作坊,其属于国营公立机构,但在生产模式上,也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泰运先生领衔的开封市博物馆年画工作室,创办于2004年,其雕版、绘制、印刷各生产环节亦分工明确,外雇印刷工和装裱工6—8人,但年画总生产人数仅有8—10人。此类工作室除经营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职能,在当地开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活动,以实现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而活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二)经营品类

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经营品类,既有传承,亦有创新。因此,按照创作题材分,可将其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大类。

首先,是传统型年画。该题材包括三大分支:门神家堂类、戏曲故事类和吉祥图案类。门神家堂类,是由古时人们崇尚“鬼神”观念得以延续下来的传统题材代表性年画,如《福禄寿》《加官进禄》《五子登科》等。戏曲故事类年画多为《木兰从军》《麒麟送子》《牛郎织女》等戏曲或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类则多选取吉祥物以表达美好的象征寓意,如花瓶、如意象征“平安如意”、莲花、鲤鱼象征“连年有余”之意。目前,这些传统题材的年画市场逐渐萎靡,在一些电商平台和手工艺品店,普通质地的单幅门神类年画售价10元,若装裱高档一些的售价100多元,装订成册的售价400—500元,这种普通价位主要供普通大众消费。若供给艺术家、研究机构等高层次消费群体,便采用上等年画材质,其制作工艺也相对复杂,价格区间则在1万元至2万元不等,此类高档的年画产品通常走实体销售渠道,并规定限额购买。

其次,是创新型年画。为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年画艺人生产出将年画的传统内涵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创新型题材年画。如张继中创作的《中国梦》、开封博物馆年画工作人员制作的《包公》、描绘开封市花形象的《菊花童子》,以及2008年的《奥运年画》等,它们均以时代精神面貌为创作题材,深得群众青睐。更有甚者,2016年1月,由淘宝众筹“故宫淘宝”团队设计的《皇帝赐金福、皇后赠如意》,以故宫文化为题材的木版年画,售价168元,半天内筹款达成率飙升至632%,这与传统题材的门神、家堂年画迥异,但其成交量却令人惊喜。

朱仙镇除售卖木版年画外,为提高产业的附加值,精美的年画衍生品也大量涌入市场。如一些年画商利用开封“宋文化”,将宋代钱币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制成北宋钱币年画选,售价在300—800元之间;200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纪念邮折,售价60元一套;还有抱枕、小夜灯、帆布包、挂历等,其价格多维持在5—100元左右。因其实用性和审美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销量,但因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创新型年画在市场上也只是昙花一现,收效甚微。

三、销售

改革開放以来,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勇于跻身信息数字化行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同时,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消费群体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销售方式

改革开放初期,朱仙镇木版年画依然沿用传统的实体销售方式,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直到21世纪初,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渗透和推广,才使得部分朱仙镇木版年画商店也加入到转型进军网络销售的行列中来。

首先,是实体销售方式,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属性也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传统年画转变为企业、机关单位、团体组织批量化订购的礼品、工艺品,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于年画存货量较大的作坊。2014年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已完成对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多批订单,不仅提升了在业界的知名度,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批量化订购的客户主要来自河南的开封、商丘、郑州、周口、南阳、洛阳、滑县、濮阳和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界首一带邻近县市,零售的主要对象是省内外的游客。

其次,是网络销售方式。进入21世纪后,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开始介入“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曹家老店、万同老店等年画作坊和商店在淘宝上设有专门的网店,但据淘宝网交易量显示,几十家网络店铺的交易量不容乐观。相较而言,2015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通过淘宝销往270个城市;2022年,在“时藏”数字藏品平台限量发行的数字藏品《仕女游春》,售价9.9元,9999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藏品一经上架,被买家瞬间抢空。通过对比,反映出朱仙镇木版年画目前在互联网的转型程度依然较低,且网络运营效果不太理想。

从年销售额来看,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则达5000万元,而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更是突破1亿元。三者的对比,反映出朱仙镇木版年画虽也正在探索产业化转型发展道路,但与业界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购藏群体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转变,已不再追求传统木版年画,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购藏群体主要有四类:一是来开封旅游的散客,他们将木版年画作为地域文化纪念品赠予至亲好友;二是国内外研究机构,其购买目的是作为艺术课程的样本,为学生普及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知识内容体系;三是一些团体和企业单位,主要作为纪念品馈赠和答谢宾客;四是专业美术从业者、艺术研究人员,包括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这部分消费者更青睐于正宗的年画和刻版,其购买年画并不单单是用于辟邪祛灾、祈福纳祥,更多的还是基于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鉴藏目的。

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购藏群体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其消费结构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多数变少数,由年节必备品到地域纪念品,其性质的转变,以及被红底胶印年画抢占市场,均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销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二是从农村到城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移是引发其主要消费群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三是从本地到外地,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的扶持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重视,是拓宽朱仙镇木版年画流通与销售范围的重要推动力。

四、结论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业化发展,有蜕变,也有短板。生产和经营模式依然较为保守,采用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模化生产。在其产品的开发上,虽有所创新,但也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导致相关产品只能风靡一时。在销售层面,在面对原有消费群体流失的情况下,增加了国内外高层次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扩大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播范围和流通领域。总的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探索期,作为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何在“坚守中前行”是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鑫宇.青岛达尼画家村油画产业发展状况调研[J].中国美术,2022(04):76-82.

[2]开封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万建中.民间年画的技艺表现与民俗志书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夏恒.长沙古玩市场经营现状调研——以天心阁古玩城为例[J].东方收藏,2022(08):126-128.

作者简介:

齐晓莹(200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生产经营
论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密切联系
浅析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做法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分析
以职工创新创效为载体 提高职工技能提升、成果转化与公司生产经营工作
论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现金为王”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运用浅析
浅谈资本经营在生产企业中的运用
以抓好基层党建促进生产经营建设
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探讨
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