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2023-07-29 10:49沈心彤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知正方体数学知识

沈心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其形式短小、内容生动,画面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和强大的感染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此背景下,微课被众多的数学教师所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运用微课,不仅可以拓展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极大地促进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状态进行数学学习。

一、运用微课,导入新课

数学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精练,有很强的抽象性,形象性、画面感和直观性不强,这些特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参与性不强,学习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成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运用微课导入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借助微课为学生营造有效的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数学新知的学习。当然,在运用微课导入时,要注意寻找有效的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媒介形式,为学生学习新知注入源动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微课,上课前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圆形。”教师追问:“如果不制作成圆形,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课堂陷入了沉默,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课前录制的视频,视频中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圆形等,骑着车轮为圆形自行车的人,非常的轻松,毫不费力,而骑着其他自行车的人,因上下颠簸,表情非常痛苦。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制作成圆形的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入了新知的探索中。

可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录制微课,进行新知引入,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新知学习。

二、巧用微课,促进探索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摈弃以往机械灌输的做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教师的讲解面面俱到,学生无须进行数学思考,只要等待就可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力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所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引导性的微课,让学生在微课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探索,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一课。“立体图形”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拦路虎”,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在大脑中无法想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后的情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带一个正方体包装盒,然后现场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但正方体的展开图情况较多,无法通过做的方式一一体验。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微课中边演示、边讲解,还可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发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11种情况,大致可以围成这样的几类:第一类:“1—4—1”型;第二类:“2—3—1”型;第三类:“2—2—2”型;第四类:“3—3”型。在此过程中,很好地渗透了分类思想,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深奥的,为了吸引学生探索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录制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

三、巧用微课,突破难点

数学是复杂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重点、难点,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帮助学生化解教学难点,都是值得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难以直接吸纳新知。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辅助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将所学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证明,微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将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视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可触摸的,从而降低了内化新知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如何画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多。教师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观看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在微课中,学生学习了高的画法技能以及画法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画钝角三角形较短两边上的高时,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困惑:边不够长,怎么画呢?是不是应该画在外面?为此,教师在微课中,专门针对此环节,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反复观看,将会出现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微课中的示范,掌握了画高的规范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印象。

每堂数学课都有相應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地进行微课制作,就知识点的难点进行重点剖析,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微课,练习升华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模式较为单一、机械,以纯粹的做题为主,学生会感到乏味,也难以体会到练习的乐趣,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不足,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小学生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在认知经验、学习能力方面,都处于基础性阶段,数学学习也就停留在浅层次阶段,难以得到拓展和升华,在学习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都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制作练习相关的微课,运用微课配合练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出示问题:(1)20米的绳子,5米分为一段,可以分成几段?(2)一条小路,长20米,在其一侧每5米栽一棵树,要栽几棵?让学生思考两道题目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区别。学生思考后,进行了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点数和段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一道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自己编的内容是什么,该怎样解答?将思考的过程录制成微课,分享到班级群,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分析。这样的练习形式,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改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练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练习形式有些单调,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不强。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用微课,升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觅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精彩。

总之,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生动性强的特点,教师运用它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展示知识的内涵和魅力,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数学的精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精心研究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针对性强的微课,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不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猜你喜欢
新知正方体数学知识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拼正方体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