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拓展性阅读为基石,拓宽学生语文阅读之路

2023-09-07 09:02贵州省仁怀市教体局教研室周玉玲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课文教材

■贵州省仁怀市教体局教研室 周玉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具体规定了每一个学段的阅读数量,到了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一学期下来,阅读量只有二三十篇。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大阅读观,以拓展性阅读为基本途径,为学生拓宽阅读之路,让学生的阅读世界更精彩,使其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一、拓展性阅读的含义

所谓拓展性阅读,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去阅读课外更多的语言材料。具体地说,就是以教材为中心,可以是一篇课文,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点,向四周辐射,在课堂上延展、阅读、探究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课内阅读便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达到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泛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出现了学生较陌生的民族——阿昌族、德昂族、傣族,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教师、同学交流时,他们内心的喜悦感、成就感都写在了脸上,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对这些少数民族的了解。有的学生说到了傣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是泼水节;有的则向大家介绍了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一堂课下来,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了解了众多民族的特点。这就是课堂阅读的生生不息,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学识。这种模式让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综合性与实践性相呼应的学习任务。

二、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拓展性阅读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空间方面的拓展。首先,在阅读内容方面,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所展示给学生的知识和内容,要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拓展。随着信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迈向多元化的阅读,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像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以此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最后,拓展性阅读在空间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在家里、书店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先学习好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示范,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保证拓展阅读顺利进行。

三、拓展性阅读的基本类型

(一)解疑型阅读

针对课文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充阅读,这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如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能够通过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和“行船速度”,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愉悦,但是,学生却不知他为什么会显得这般轻松、愉快,无法把握古诗真正想表达的情感。教师如果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李白当时处境的背景材料,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体会到这首诗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延伸型阅读

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或名著及这些名篇名著的节选、缩写,我们可以以此为载体,在教学前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原著,及这些名家的其他作品。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从横向理解到纵向理解、从纵向理解到横向理解的阅读中,不仅能全面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培养阅读学习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

1.以“作者”延伸阅读。即通过学习某作者的一篇作品延伸到该作者更多作品的学习,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其作者及作品。如在教学古诗《竹里馆》时,教师无需局限于熟读成诵、古文今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王维的其他田园诗,从而了解到他确实擅长于描写自然美景与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通过拓展阅读王维的其他田园诗,学生不仅全面地了解了诗人,而且感受到古诗中的“语言美”“情境美”,从而激发起他们阅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内容”延伸阅读。即由课文中的内容延伸到相关内容的阅读。如由名著单元《猴王出世》延伸到《西游记》中猴王的成长历程;由童话《丑小鸭》延伸到世界著名童话《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内容的延伸是学生阅读量的补充,在不断增加量化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才可落实到位。

四、拓展性阅读的基本策略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拓展,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类型及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语文素养等实际情况,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即:课前、课中、课后。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

课前拓展性阅读,旨在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铺垫。为了落实这一目的,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适当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但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某一个方面,作业应具有开放性、趣味性。例如:在进行《秋天的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有效设计前置作业,提出问题:“雨一共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向学生推荐《雨的四季》《风雨》等文章,通过有效的课前拓展性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对课文主题“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雨”这一主题设计想象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展开大胆想象,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深入地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地优化课前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惑,适时地利用其他的阅读材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出示一些相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资料,创设有效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透过资料,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去感受、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课文情感。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提出来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恍然大悟?”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出示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了解当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鲁迅先生也经常遭受迫害。通过以上这个教学案例和我们平时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堂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及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体会教材,做到备教材、备学生,提前选择好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课文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而是学习的载体。在教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及时合理地整合、利用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文的教学后,很多学生对我国神话故事有了较高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多去阅读一些描写我国神话故事的文章,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类文章,从多篇文章中去了解我国的神话故事,去感知这些神话人物上所拥有的锲而不舍、意志坚定等精神品质,以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性阅读应该避免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不能盲目选择课外补充材料,而要精挑细选。除此之外,拓展阅读不能够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顾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没有了解清楚课本内容,就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学习,这样不仅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而且学无所获。

总之,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开放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阅读切勿局限于课本,可以通过拓展性阅读为学生拓宽阅读之路,为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展翅飞翔。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