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视域下智慧城市发展的思路

2023-09-26 12:35
中国市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碳智慧政府

尹 芳

(平阴县自然资源局,山东 济南 250400)

1 引言

传统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经济增长模式不科学,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而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不仅能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科学布局,还能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是“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然而,部分城市智慧化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顶层设计不合理、缺少建设资金、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人才供给缺口大、缺少护航产业,社会参与度不高,难以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要想解决智慧城市发展的困境,使城市建设真正实现“智慧”二字,不仅政府要准确定位角色职能,城市建设规划也要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商业模式,并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护航产业,以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

2 “双碳”战略视域下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状况

智慧城市是指使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控,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1]。智慧城市是城市的新型形态,可实现节能减排,未来达成“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步伐,2013年,住建部发布了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推进期,城市智慧化话题引起各界关注[2]。截至2021年,国内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19.3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数量已超过500个,占全球智慧城市总量的50%,居全球首位。目前,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武汉、宁波等一线城市,都在结合城市的特点,基于智慧化建设理念,进行了城市改造。如深圳全面将信息技术融入城市治理,公共服务自动化办理,构建了数字化城市;另如,昆山将产业优势与智慧城市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的产业地位。显然,目前国内城市智慧化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

3 智慧城市的特点与建设要求

3.1 智慧城市的特点

3.1.1 城市信息化

传统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智慧城市以“信息化”为主,把信息技术融入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如治理、交通、政府办公、医疗、教育等。例如,政府基于城市信息大数据平台,就可以全面掌握城市运转的情况,实现对城市的动态治理,有效提升了政府办公效率[3]。又如,智慧城市与医疗行业结合,打造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疗系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医疗服务,患者通过信息系统就能自主挂号、缴费、打印票据,无须长时间排队等待,医疗服务更加高效、安全和便捷。

3.1.2 城市绿色化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达4065.3万吨,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而传统城市治理模式下,要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空气质量,通常花费较大,效果也不太理想[4]。绿色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智慧城市基于大数据技术动态管控交通,可大幅度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降低城市碳排放。并且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就已经考虑到了环境承载力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施工都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遵循特定约束条件进行建设,城市发展也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生态保护促发展。

3.1.3 城市协同化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会民生、城市管理、政府信息、产业结构不再相互独立,而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云平台等先进技术有机融合,社会资源互通互联,彼此协调运作,城市各主体之间可实现工作协同化[5]。依托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统一指挥,决策科学化和管理柔性化,城市出现问题时可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发生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而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城市资源被高效利用,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3.2 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

3.2.1 以人为本

城市管理的主体是人,服务目标是人,智慧城市的受益者、使用者也是人,人才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地都是“人”,强调“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6]。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中不仅要“抓政务”“抓产业”,更要“抓民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引导每一位公民参与城市管理,从人的角度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和交通问题,使政府、企业、公民三者之间和谐发展,为公民提供绿色、低碳的优质生活条件,将城市建设成人民向往的城市。

3.2.2 产业变革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的带动,产业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着城市的人文和消费水平。过去城市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解决产业污染问题。因此,城市智慧化发展要“兴业”,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吸引资本入驻,强化产城融合互促,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新的核心产业,培养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外部引流与本地造血。

3.2.3 技术与资金

智慧城市与传统城市有显著区别,需要对城市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城市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更高。要想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空间,还要建设虚拟空间,建设技术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且后期运维也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资金短缺,配套设施没有进行及时维护,智慧城市系统无法保持正常运行,智慧城市也就会不复存在。但仅凭借政府财政投入,远远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先解决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

4 “双碳”战略视域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治理都离不开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有政府的主导和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才能有序推进。然而,一些城市智慧化建设中存在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一些项目在建设时政府仍然还保持着传统城市治理思维,项目规划阶段就存在着问题,顶层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有“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甚至部分城市的管理者,把智慧城市建设当作一个短期的可视化投资项目,为了借此招商引资,忽视城市资源现状,盲目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浪费了大量资源,却没有完成智慧化建设,空壳化现象严重。

4.2 缺少城市建设资金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分析可知道,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目前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社会与企业合作投资等几类。但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多依靠政府投资,缺少社会资本注入,缺少民营企业参与,政府财政压力巨大,易出现建设资金短缺情况。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建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且城投融资渠道狭窄。虽然一些城市在城建中引入了“PPP”投资模式,但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真正解决城建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城建资金不足,新旧城区智慧化发展程度有明显差异,形成了“城中村”和“城外城”现象。

4.3 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城市智慧化建设应用了大量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传感技术,城市主体间的信息互通共融,城市信息高度集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一旦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被黑客入侵和攻击,就可能造成企业信息、个人信息和政府信息的外泄,威胁城市的安全。然而,很多智慧城市在规划与建设阶段,缺乏对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考虑,不仅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缺少信息安全保障手段,且网络执法力量薄弱,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相关法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网络信息安全态势不乐观。

4.4 人才供应缺口较大

建设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将发展转变,人才需求与传统城市也存在区别,智慧城市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大数据型人才等。然而,很多城市在智慧化建设中,城市功能定位不准确,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建设方案,城市功能、建设内容同质化,缺少特色和个性化,导致城市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人才。一些城市由于人才储备不足,教育体系落后,又难以吸引优质人才,智慧化建设中遭遇了人才瓶颈,城市自我发展、创造的能力较差,大多项目的建设只是虚有其表,难以真正改善城市现状。

4.5 缺少配套的护航产业

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配套的智慧产业链,智慧城市才能保持发展潜力。然而,一些城市在规划时就忽视了城市与产业的关系,未积极采取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措施,城市经济的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智慧商圈建设缓慢,未形成完整的智慧产业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从企业方面来讲,很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少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缺乏创新战略规划,不具备转型升级能力;从政府角度来讲,地方政府缺少正面引导,扶持力度不足,招商引资渠道单一,而且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足,节能审查并不到位,也造成了一些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不配合智慧城市建设,不愿意投入资金改进和升级工艺技术。

4.6 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没有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导致民众对城市建设方案的认同感较低。兰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曾进行社会调查,市民大部分对智慧城市知之甚少,简单地认为智慧城市就是生活中应用智能手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活并没有实质的影响。显然,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民生领域的建设较少,更缺少对智慧城市理念的正确宣传,民众很少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出、民众参与”的城市建设氛围。由于缺少民众的参与,不重视民众的实际需要,城市建设内容经常与民众的需求南辕北辙,完全是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5 “双碳”战略视域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思路

5.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设、项目统筹、运营监管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和统筹。因此,在智慧城市项目的实施中,必须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管职能。首先,政府部门要正确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城市现有资源和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评估,了解本市智慧化建设可能遇到的挑战,做好建设前期调研,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平衡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与核心任务。其次,要打破原有城市建设的体制壁垒,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邀请市民代表、科学研究所、重点企业、主管单位组建城市规划队伍,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制定科学、可行的城市建设方案。再次,政府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优化工作流程,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打造“智慧政府”,建设“政府云”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最后,政府要发挥监管作用,智慧化项目建成后,政府要参与项目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众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5.2 丰富城建筹资方式

没有充足建设资金,智慧城市建设只能是空谈。因此,必须改变过去政府投资的方式,解决好城建投融资问题,为城市智慧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利用专项资金引导投资,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而且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出台配套的补贴、资助政策,利用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智慧城市项目。另外,要积极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借助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解决资金问题,例如,由社会资本承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维,对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作为合理回报,达到一定年限后在收归国有,从而实现多方共赢;另如,引入市场化建设机制,将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承包给企业,政府只负责对公共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监管,这样不仅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能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效率。另外,还要积极建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政府背书”的方式破解融资难题,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5.3 依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建设智慧城市,海量数据高度集中,易滋生信息安全问题。因此,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从法律角度来讲,要想营造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网络环境,就必须要尽快推动网络立法,制定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建网、管网、用网,保护公民的网络权益,避免公民信息隐私权受到侵犯。从管理方面来看,要加强网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警的监管功能,并建立配套的网络责任溯源制度,落实网络实名机制,依法建设治理网络环境,让每一位泄密者、网络安全威胁者无处遁形。从技术方面来讲,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评估技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树立“一面墙”来保护信息。例如,对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进行访问控制,采取数据加密措施,建立网络监测系统。

5.4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

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人才储备与人才保留能力。因此,要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构建产教融合的教育、就业机制。首先,要引进外部人才,丰富人才结构,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生力量。人才引进过程中,高学历、高质量人才要简化引进流程,为人才落户提供更多便利,采取先签约后备案的引进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其次,要培养内部人才,搭建智慧城市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高校根据人才需要,定向培养人才,逐步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智慧城市所需的特色人才。最后,要留住人才。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例如,设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市技术能手等相关的专项荣誉,对人才进行物质精神双重奖励。

5.5 大力发展配套产业

要想使智慧城市保持发展动力,就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符合智慧城市发展的商业服务模式,搞活城市经济。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要出台倾斜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征收重税,利用环保税使企业重视节能环保问题,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节能减排产业实施优惠,只按75%征收环保税,通过减免税费的方式促进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步伐。另外,要采取保障措施,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建设服务产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园区,将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聚集发展,从而发挥聚集优势,加速产业转型,使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要建立产业监测体系,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未取得实质进展,主要原因就是监控不到位,可根据智慧城市产业建设的需要,结合行业情况、企业分布,建立观测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实地走访,全面掌握市内产业发展情况,为产业优化提供依据。

5.6 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度

如果城市建设偏离民众需求,无疑是失败的建设方案,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为了打造真正符合公众需要的绿色、低碳智慧城市,要扩大公众的参与权,削弱政府的自主权,基于“人本”理念,构建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模式,鼓励民众广泛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避免“闭门造车”。首先,要加大对智慧城市的宣传力度,让民众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营造全面关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例如,通过电视新闻,门户网站,定制智慧城市App软件,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报告建设的成果。其次,加大市民卡发放力度,拓展市民卡应用范围,将所有的便民服务都集成到市民卡中,使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让市民可以切身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

6 结语

建设智慧城市可缓解城市污染,降低城市能耗,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部分城市在智慧化建设中,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缺少城市建设资金、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人才供应缺口大、缺少配套护航产业、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实际建设效果并不好。因此,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丰富城建筹资的方式,并依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从而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智慧城市,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智慧政府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