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综述

2023-10-05 19:23李江珊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

关键词:翻译与传播;中国文学;汉诗英译;翻译认知

作者简介:李江珊,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汉诗英译研究。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凸显了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于11月25日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论坛以“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为主题,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等高校的8位学者在云端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专家们围绕古典诗歌和当代小说翻译研究,展开对翻译的发生、历史进程、审美与文化特征、传播和影响等议题的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罗良功教授致开幕辞。罗教授首先提出核心问题:当我们翻译文学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翻译什么?继而结合诗歌研究经验,按照“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译者的文学”“什么是译者翻译的文学对象”“译者如何走近翻译对象”的次序逐层深入,引导与会学者思考当下文学翻译主体与传统概念的区别。罗教授认为,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手法蕴含思想、传递思想、产生影响,而翻译诗歌的基本原则是翻译诗学观念,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的文本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及其生成机制,以原诗的诗学观为指导,用译语重构源语的主题和内涵。推而广之,翻译诗学观念的应用范畴可以扩大至广义诗学,即文学领域。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在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过程中,通过译语再现源语的文学、文化、审美、艺术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译语的文学创新,丰富译语的文学理念,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在主旨报告环节,8 位专家的发言各有侧重,呈现了多角度、跨学科的翻译与传播研究成果。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在题为“ 创作与翻译:谈谈译者的无意识行为” 的报告中,创造性地对比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在非翻译活動中的写作风格,发现译作语言往往不如写作语言流畅,偶尔还会出现“ 翻译腔” 现象。为了探究译、写差异的成因,傅教授借鉴了认知研究、心理学等领域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无意识翻译现象贯穿翻译的全过程,其程度与译者已内化的翻译策略和规范呈正相关,真正优秀的译者更有可能以驾轻就熟的状态参与翻译活动,此时的翻译行为实际上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混合。据此,傅教授指出,个人的生理机构、心理机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意识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面对相同场景,不同个体产生的自动反应也可能不同。因此,翻译教育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成长为翻译家,更多是对翻译意识的培养。傅教授还反思了当下对欧化现象、“ 翻译腔” 现象的批评态度,认为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还可以加入译者主体性的思维,从而得到更客观的评价。最后,傅教授总结了无意识翻译的研究价值,认为在翻译认知研究深入发展的语境下,无意识翻译为考察译者的翻译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框架和路径,有助于研究者更有效地认识翻译过程中认知活动的非直线性,修正对于翻译的认知偏差,厘清人工翻译、智能翻译、机器翻译的关系,助推翻译认知研究、功能研究、效果研究。

在本次论坛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的报告“ 当代中国小说英译中情感的身体性再现” 同样涉及翻译认知。傅教授的研究偏重译者主体的翻译过程,孙教授的选题则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这项议题与她的国家社科项目“ 当代中国小说英译中的文学性再现与中国文学形象重塑研究” 密切相关。孙教授介绍,根据葛浩文的观察,中国当代小说被译成外文时,往往被当成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窗口,被视作直接获取中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相关信息的捷径,因此译作的文学性有所缺失。孙教授提出,应当把中国文学当作文学作品来翻译,并引入知觉现象学、感官诗学的理论来指导文学翻译,这些理论注重身心交互,旨在再现情感与感受。在梳理了刘华文、张佩瑶、李宏金、吕俊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孙教授总结,译者要充分利用感官来翻译,译作的文学语言应重现日常语言的感性内容与艺术因素,力争向读者传递原文的感官叙事、身体叙事,呈现生动可感的感性世界。这两场专题报告都为翻译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维度,也启发译者以学者的态度来反思翻译实践,做到以思助译,以译证思。

除“ 翻译” 之外,“ 传播” 也是此次论坛的关键词。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分享了题为“ 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传播的自主性与文学性:以莫言为例” 的实证研究,研究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科研数据库平台。在该数据库中检索莫言等诺奖得主及知名作家的姓名,统计显示共计41篇论文的摘要提及莫言,其中逾八成论文来自中国作者,海外作者占比相对较小,证明中国学者是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究的主力。韩教授还统计了这批论文摘要及标题的高频实词,发现中韩两国作者普遍注重莫言作品的翻译,“translate”“translation”等翻译相关词汇位于词频排行高位;欧美学者对翻译的关注度较低,与政治相关的“political”等词占有一定比例,这也印证了孙会军教授的观点,表明欧美学者从政治角度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倾向比较明显。基于以上结果,韩教授呼吁中国学者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贡献学术力量,文学界等非翻译领域学者的作用有待加强;英语是中国文学在国际学术界传播的有力载体,但其他语种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也应得到重视。韩教授的研究展现了严谨的数据搜集过程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也彰显了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中国文学翻译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汉语古诗是典籍外译的重要类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军教授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汉语古诗英译史,分阶段论、主体与环境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回答了何时译、何地译、何人译、译什么、如何译、为何译六个问题,归纳了数百年英译史的成功要素,勾勒出汉语古诗走向英语世界的主要脉络,书写了汉诗英译从发生发展到走向辉煌的壮丽篇章。

不同于文军教授纵览全局的鸟瞰式研究,同济大学陈琳教授的发言聚焦特定的古诗题材,阐释了山水诗在美国翻译传播的世界文学意义。陈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译介山水诗的概况,将众多译者倾心山水诗的原因归结为山水诗的艺术和道禅哲学与美国荒野哲学、生态哲学相呼应,这便形成了山水诗构筑世界文学空间的文化双焦点。山水诗具有三大世界文学意义:直觉生态智慧的当代阐发、生态审美的文学译写、当代西方生态诗的先锋前卫。山水诗的翻译话语是中华艺术文明与西方生态文明的互鉴成果,也是东西方文明产生交叉关系的具体表现。

与文军教授、陈琳教授相比,南开大学张智中教授的报告“离形得似——从古诗今译到古诗英译”加入了大量汉语古诗的英译实践。张教授注意到古诗今译领域长期被人忽视,继而推敲了这种语内翻译实践的实际成效。张教授发现,古诗今译的成功译文大多打破了原诗的音、形限制,这种通过“离形”来“得似”的翻译方法在古诗英译中也兼具理论与实践理据。张教授结合个人汉诗英译的丰富经验,分析了格律体、自由体、散体、解构体等译诗模式的得失。张教授的研究结果是对传统翻译与审美标准“音美”“形美”“义美”的反思与丰富,对其他体裁典籍的英译也有所启发。三位教授分别从史、论、译三种不同的视角切入,阐释了汉语古诗英译的历史进程、接受效果、翻译策略,展现了汉语古诗的文明内涵与文化张力。

当下中国译界迎来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重大转型,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应用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是知识翻译学的首创者,他的发言聚焦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定位与体系建构,描述了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定义、知识论、知识在翻译中的地位、性质、功能与价值,构建了知识翻译学的学科理论谱系。杨教授提出,知识翻译学是翻译理论与经验的改造和整合,是翻译知识本体的发现与回归,将为各学科的知识积累、转化提供理论和方法。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Brian James Baer 教授探讨了文化符号学与翻译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符号学视角被纳入翻译理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翻译行为的意义。Baer教授提出,评判翻译价值时应超越传统的二元思维,采取动态的双向标准。以文学作品的多重转译为例,原作是意义的來源,译作不仅不会取代原作,而且多语言、多版本的翻译活动也是对意义的传播、丰富和扩展。Baer 教授的跨学科研究融合了符号学、语言学、翻译学三个学科的理论,串联了索绪尔、韦努蒂、雅各布森、皮姆、德里达、纳博科夫、奈达等学者的观点,体现了历史视角、哲学深度和文学关怀。

综上,8 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 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 展开探讨,研究内容涵盖了翻译与传播的过程论、方法论、史论、价值论,研究对象古今结合,做到了古为今用、今为今用,既坚持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民族自信,又具备拥抱世界文明的开阔胸怀,彰显了文学翻译研究走出书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总结经验、献计献策的使命担当。自2018 年秋季至今,“ 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 已连续举办五届,为众多译界学者搭建了交流互鉴、共话新知的学术舞台,也为与会师友提供了高水平、深层次的知识盛宴。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西方读者“走进来”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及方法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
论中亚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