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刍议

2023-11-02 05:32马思远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篮球运动课题

马思远

(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问题争论久悬未决,严重影响着教学发展导向和质量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思政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指导性原则,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要客观评价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是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孰轻孰重至今莫衷一是,长期影响着教学导向和教学效果。因此,重新审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厘清其教育思想渊源和发展,剖析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现体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育思想渊源和发展

关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讨论,肇始于19世纪末。当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杜威对赫尔巴特主张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肯定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在调研报告中深刻反思了“以学生为中心”存在轻智育的问题,再次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极力反对“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掀起了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再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烈批判了“以教师为中心”。当时国外教育思想摇摆不定,其实是建构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探讨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的进步。

我国教学受实用主义思想和“传习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始终重视“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凯洛夫编著的《教育学》为代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对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传播到我国,它重视人本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受此影响,我国掀起了教育思考和探讨。例如,1980年于光远发表的《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和1981年顾明远发表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就引发了体育学界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讨论。时至今日,其不同观点的争论仍不绝于耳。

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学习开展,教师的全部教育行为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于是,教育界又掀起了一股“学生主体”的研究热。为了践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各学校纷纷邀请专家支招,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学生主体”教学探讨和体育课程改革。21世纪初,随着新课程标准施行,体育教学目标泛化,又遭遇“快乐体育”教育理念盛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主观快乐和“出出汗”,而忽视了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培养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

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欲理还乱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和地位,“教师主导”过多,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进行教育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素质教育提出要向学生的主体性方向发展,但因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陷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孰轻孰重的两难困境。人们在教学理论上抽象地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但在实践中却落入非此即彼的怪圈。特别是教师在设计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时,不能明确“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应体现在哪些环节,以及二者如何结合;在教学评估观摩课中,专家往往模糊评价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或不够活跃等,这似乎导致强调“教师主导”就等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就比较刻板;强调“学生主体”就等于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就过于活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难以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平衡,导致二者的结合欲理还乱,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因此,辩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指出了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战略方向和发力重点,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推动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的媒介——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运动技能基础,有针对、有目的地加工体育教材内容,将教学任务大课题转变成系列运动技能学习的子课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主动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逐步完成课题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课题学习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为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教学方式和思路。本研究以课题学习作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的媒介,具体以教会学生打篮球为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为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篮球兴趣为宗旨,通过三种类型(教师主导型、学生主体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型)体育教学过程比较,阐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过程。

3.1 “教师主导”型体育教学

在“教师主导”型体育教学中,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按照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生学习篮球的脚步移动、运球、相互传接球、投篮等运动技术,采用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纠错辅导→强化练习→总结提升的教学过程,并辅以身体素质练习和体育游戏。该类型体育教学组织严谨,教师循规蹈矩、有条不紊,能按课程实施标准的要求和授课计划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导”型体育教学强调“教师主导”授课,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注重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领悟到何种状况,教师未必兼顾,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因被动学习而丧失学习兴趣。

3.2 “学生主体”型体育教学

在“学生主体”型体育教学中,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备课不够充分,对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授课计划执行得也不严格,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在篮球课上,篮球运动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自己组织比赛;篮球运动技能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行投篮或运球等;篮球运动技能基础弱、对篮球兴趣不大的女生,则观看男生比赛或聊天等。在“学生主体”型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参与较少,由于教师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到篮球教学大单元结束时,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并未得到提升,对篮球的兴趣也未得到培养。这种“放养式”的课堂教学效果甚微,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体育教学。

3.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型体育教学

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型的体育教学中,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研究篮球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了解学生篮球运动基础的差异性以及对篮球课程的认知程度和态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篮球基础的差异性,对篮球教学进行组织与安排。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基础的差异性,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基础较好(学生懂得篮球比赛规则,有自我组织比赛的能力);B组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基础一般(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了解还不够,自我组织比赛能力一般);C组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基础较差(学生对运球、传接球技能掌握得不好,不懂篮球比赛规则,无法组织比赛)。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分配比赛场地。最后,教师要求各分组学生按照要求组织比赛。(图1)

图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型篮球教学

以篮球教学为例,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的媒介——课题学习,教师完成组织与教学任务。

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型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学习任务。教师以课题学习为媒介,指导、引导学生做什么(即“教师主导”);学生在课题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按教师的要求去探讨性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学生主体”)。课题学习能使学生沿着疑问→假说→实践→探索→验证→认识的路径去认知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表1 篮球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的课题学习三阶段学习任务

课题学习教学理念的提出,也许并不能让“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论题的争论尘埃落定,但对辨证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把立德之本、仁爱之心、育人之责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并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切实对学生进行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题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备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学习任务;在教学内容任务的驱动下,教师通过系列层进式课题学习的子目标,有计划、按步骤、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去探索、思考、验证、实践、认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篮球运动课题
幼儿篮球运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