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设计与实践*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自专业为例

2023-11-06 01:22吴林峰许兰贵王文范素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一流思政目标

吴林峰 许兰贵 王文 范素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 郑州 450045

0 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 条”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业思政,并且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前者的发展如火如荼,而后者还没有引起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的足够重视。思政教育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仅停留于课程思政层面,应该上升到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教育特征的专业层面,提炼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两者的关系,普遍认为二者对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思政是纲,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具体实施和体现[1]。笔者团队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从茫然到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一直缺乏明确的专业思政指导,都是教师自己探索。鉴于此,本文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核心课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为例,说明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如何保持协调发展和同向同行。

1 提炼与明确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

1.1 提炼与明确专业的建设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不断调整,从2010 级起,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培养具有本专业产品的设计及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及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调整。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到2022 级,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尤其是水利施工装备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该目标还具体分解了毕业生5年后在工程应用、专业人文素养和道德(思政目标)、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达到的具体能力目标。机自专业在6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水利事业,已经形成面向水利施工装备的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据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明确了专业思政目标: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1.2 专业建设目标的具体实施

1.2.1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规划》等重要文件,同时深化本科专业改革,加强专业动态调整规划,将优质教学资源向一流专业建设点聚集,进一步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1.2.2 修订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优化,突出立德树人、分层分类、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及在线教学等改革内容。

1.2.3 实施“点燃课堂”计划,打造一流金课

结合学校制定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混合教学及虚拟仿真等诸多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实施“点燃课堂”计划,打造一流课程。

1.2.4 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优化激励政策

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出台多项激励政策,鼓励一线教师参与一流专业建设。如改革职称评聘,实施“绿色通道”;修订关于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要求教授每年为本科生上课32 学时以上;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改革,省教改项目向一线教师倾斜;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教学名师培训制度、课程建设培训分享制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保障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5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继续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学生、教师、用人部门及相关单位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深化实践育人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搭建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机自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

2.1 课程思政设计目标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领域,但是这个创造性在产品研发与创新方面是尽可能以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俗称“三化”)为前提的。专业课程在专业思政目标引领下,制定各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每个课程思政目标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课程思政目标定位时,从学科基础课—工程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进行层次化设计和教学。利用信息化载体和实践体验,学科基础课通过分析模型和原理,奠定分析问题的方法;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奠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业选修课实现特定方面的实施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研发产品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独立担当又合作协调。比如联系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纽带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利用课程标准理论和标准技术实施的规范,融入唯物辩证法理论、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再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利用加工方法的突破与选择、经济加工精度、制造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4.0的快速推进,实现知识和技术自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思政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2.1.1 在建设理念上

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结合课程知识点特点,教师在讲授知识时,阐述知识背后的方法、逻辑、精神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以工匠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标准的含义去推进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减少产品的投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1.2 在内容设置上

结合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点和名称概念多等特点,补充知识点和概念涉及的名人轶事,补充新产品研发设计案例,既体现出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又可以显示出思政教育的内涵,实现科技自信等核心内容,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用最基本的原理和技术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2.1.3 在建设标准上

依据《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评价标准》,优化教学手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明确发展目标、贯彻发展理念,倡导共同发展。

2.2 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实施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自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联系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实现产品设计者和制造者沟通的专业术语。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规范和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实用性较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以该门课程为例,具体说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2-5]。

2.2.1 加强教师队伍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一方面通过舆论导向进行宣传,营造氛围,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职责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专题研讨会、专家讲座、课程组讨论(思政课程和辅导员教师参与)等形式,强化教师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育人能力。

2.2.2 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及时将现代精度设计方法、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

2.2.3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更新

根据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根据机械行业发展前沿及科技热点,及时引进思政元素[2-5]。

2.2.4 设计教学案例和主题项目

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与一线工程师探讨,以实际产品为对象,设计主题项目和教学案例,贴近生产实际,提高案例和主题项目质量。

2.2.5 线上线下相结合

建立课程公众号(联动线上课程),根据教学目的、专业特点与要求,持续更新授课视频,确保知识点精准,重难点清晰,针对每个短视频设计相应的测试题,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知识点。

2.2.6 及时更新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育质量,课程组制定同行、系、课程组、学生,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最终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3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成效

机自专业不断地进行思政融入和课程改进,目前,该专业专业课中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 门,省级一流课程5 门,校级一流课程6 门,其中3 门为校级示范性课堂课程、3 门思政样板课程,有2 个思政课程团队;专业获得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的教研室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业负责人获得管理服务优秀奖。2021年本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认证有效期为6年(2022年1月至2027年12月);获得校级卓越教学团队2 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和省级立项数长期名列前茅,坚持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有效改善了学风。该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同向同行的建设方法值得在工科类专业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一流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