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导向的花卉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3-11-06 01:22陈郑镔蔡文燕林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5期
关键词:农科花卉教学模式

陈郑镔 蔡文燕 林莹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0 引言

2019年,教育部启动新农科建设,奏响“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全面推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课程改革创新行动”是“北大仓行动”的八项重大举措之一,要求“让课程理念新起来、教材精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提高农林课程的‘两性一度’,建设一批农林类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建立高等农林院校慕课联盟”[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改革也是新农科研究与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要按照体现新农科发展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求优化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素质、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积极探索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大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教学过程考核和实践能力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2]。

1 花卉学课程特点及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花卉学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土肥、植保等多学科的专业基础上,介绍花卉业的总体情况,使学生掌握花卉业的发展动态,花卉的分类、繁殖、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为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现实的学情是园艺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对农学类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甚至有误解;普遍采用表层学习方式。基于这些情况本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1)以花为媒。挖掘思政元素,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耕耘四季。在兴趣、价值引领的基础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静待花开。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助力培育新型农林人才。

2 花卉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2.1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轴两面三角度”的重构创新

改变原有教材中按部就班的内容体系,以花卉四季季相变化为时间轴,以花卉个体繁殖、栽培、应用和各类群花卉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等为两个基本面,从感受花卉之美、公民品格、国家情怀三个角度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良好的知识重构,可以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知识本质,加强自我知识体系建构,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思维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3]。本课程借鉴深度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理论,在教学中以课程实践种植的花卉项目为主线,从繁殖、栽培到应用,串联花卉学中各章节的知识点,形成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再融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土壤肥料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横向联系,从而形成多学科知识网络体系,跟随种植实践项目呈现理论知识,使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内外部经验的交互与碰撞的过程,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更新与完善,同时强化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趣味性,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

同时还依托学校闽台特色园林植物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素材并固化到教学资源中,如新增姜荷花遗传育种、水仙高山培育、三角梅创新利用等内容,紧扣花卉产业发展和学校所处区位花卉产业优势,凸显前沿性、时代性和特色性,使之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匹配,具有挑战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及时传播农科相关网络信息,增强新农科知识的前瞻性和预设能力。

强化协同育人,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基因式”融合。在教学内容上挖掘适宜的知识点,强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具,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的“大国三农”情怀。例如,在“中国水仙”一节中用“厚积薄发”“淬炼芬芳”“不负韶华”凝练其栽培、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历程,激励学生珍惜青春,不要心浮气躁,勇于接受生活的历练终将迎来人生的绽放;将课程实践种植的向日葵切花进行设计并包装成精美的花束,在校园内进行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委托慈善机构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2 重设教学实施活动,打造“一中心三环多域全时”的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教学是在“传递—接受”框架中建构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低和知识内化不足。提升大学生参与,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基本范式为可见的教学环境创设、对话教学和嵌入式形成性评价,而突破点在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通过创设在线学习媒介,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4]。本课程着力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在智慧教学环境下“课前—课上—课后”三环的有机联系,打破传统教室区域局限和学时制约,采用多种形式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线上碎片化时间预习复习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课前:线上利用学习通发布本课程PPT、微课、课外阅读资料、分组任务、答疑等,促进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环节,后台自动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数据,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督促学生或调整教学。课上:线下因课制宜,优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引入BOPPPS 教学模式、PAD 教学模式,融合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运用学习通进行随堂练习或分组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团结协作,增加课堂的挑战度。例如,在“菊花”这章的教学中利用公园菊花展契机,采用PAD 教学模式并融合了现场教学法,在教室课堂中先简要介绍菊花的各种分类方法以及差别和适用范围,并布置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其中的“按栽培及应用分类”和“按瓣形分类”,留有充足时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并将知识内化吸收。在下次课则直接安排在公园的菊花展中进行,学生在现场环境中带着自己的观点进行辨认、分析、讨论、互相答疑。在现场教学中,学生一是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成果,二是在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课后:线上利用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延伸阅读、收发作业、答疑、生生互评等,促进学生完成课后的学习环节。

积极建设线上资源。在丰富学习通线上课程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支持多样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着力进行中国水仙栽培与花期调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与建设,真实还原中国水仙栽培生产过程与花期调控核心要素,破解教学中周期长,受季节限制、物力财力制约的难题,实现全过程、全景式、参与式教学。该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展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和基于翻转课堂的引导式、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是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3 重组学习评价内容及比例

尽管标准化的期末考试具有可靠性、高效性和有效性等优点,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被忽视或轻视,无法对协作与交流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未来学习评价研究的趋势是趋向于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开展评价,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对学生开展评价的不足,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5]。因而本课程成绩评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体系,形成了平时表现占40%(作业和分组任务占20%、课堂表现+互动+讨论占15%、预复习情况占3%、出勤考核占2%)、期末考试占60%的一体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方式。

新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提升了平时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学习通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通过设置任务点评价学生预复习完成情况,每次课堂讨论、每次作业、分组任务等都按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分组任务的打分不仅仅依赖于教师,还把20%~60%的打分权让渡给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及组间互评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使考核更客观。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降低。在试卷命题上坚持基础考核与灵活考查相结合,在灵活考查部分尝试非标准答案考试。在命题上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创新能力;参考答案是开放式、非标准的;成绩评定重点关注想象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非标准答案考试有效避免了考核学生记住多少、评分过于刚性等问题,检测的是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方式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期末考的综合题设计为:“假如你是一位与园艺相关的公众号的编辑,请写一篇关于向日葵的科普推文(内容、角度、风格自拟,字数不少于500 字)”。该题贯穿了本学期从花卉分类到繁殖、栽培及应用的各章节内容,也与本课程的实习紧密相关,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相关的某个点切入展开,也可以综合各知识点进行全面介绍。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分析、演绎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充分展现个人观点。

3 教学评价及反思

近几年来本课程重新精心编排了课程内容,构建多学科知识网络体系,增加了前沿性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现了课程高阶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在利用讲授法优点的同时引入BOPPPS、PAD 等教学模式及现场教学法等,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提高课程学习的挑战度。教学手段上注重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利用学习通开展辅助教学以便在移动互联时代进行更高质量的知识传授,同时有利于教学中有效测评和总结等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控。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虚实结合,补充和强化了智慧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考核。从教学“三基”的改革引导学生采用认知、情感和行为全方位投入的深度学习模式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专业学习兴趣,改进了学习方式,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等等,提高了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期末的课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于描述学习花卉学的感受的关键词中排前三的是:有趣、新奇、恍然大悟;91.5%的学生认为查资料、口头表达、团队协作能力都获得了提升;90.3%的学生愿意继续选修与花卉相关的专业课程;73.2%的学生表示未来愿意从事与花卉相关的科研或工作。通过教改的实践将本课程打造成为学习后续观赏园艺课程群的“桥梁课程”,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教学团队指导下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要求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探索中取得突破[6]。因此,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相关花卉企业合作,打造“科教产”多向融合纽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完善教学资源、进课堂分享行业和产业前沿内容等;另一方面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及科研选题,便于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

4 结束语

花卉学课程以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导向进行了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重设、学习评价重组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多轮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方案,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促成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花卉学课程作为园艺、园林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着力培养特色型、创新型新农人,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农科花卉教学模式
李鱓·花卉十二开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花卉之二》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