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管道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23-11-23 00:04杨菊琴郑叶平申倩倩尉国莲刘冬梅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置管例数血流

杨菊琴 郑叶平 申倩倩 尉国莲 刘冬梅

信息化的管道管理体系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融合,收集并处理大量置管后相关数据,实现更智能化的管理。我院于2020年6月成立管道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小组,通过半年的研发和运行,成功构建了信息化管道管理体系并运用于临床,实现了基于信息化的全院管道同质化管理,从而降低了非计划拔管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20年6—12月住院的置管患者200例为管道管理改善前组,2021年1—6月住院的置管患者200例为管道管理改善后组。年龄6~89岁,管道类型包含气管插管、气切导管、鼻胃管、鼻肠管、鼻胆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腹盆腔引流管、伤口引流管、留置导尿管、T管、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置管≥48小时。

1.2 管道管理方法

1.2.1 成立管道信息化管理专业小组

2020年6月由护理部负责完成组建工作,成员包括护理部管道安全管理组核心成员13人、护理信息建设专职护士及信息科软件高级工程师各1人,共15人组成。由管道安全管理组核心成员明确系统内容、模块结构和功能需求,信息科软件高级工程师根据需求研发设计相关的信息化模块,护理信息建设专职护士起协调沟通作用,随时把握进度控制,汇总问题与反馈,保证研发过程顺利进行。

1.2.2 信息化管道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1.2.2.1 管道标识模块

根据医院管道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结合临床需求,在电子病历系统中构建信息化的管道标识模块。置管后,护理人员在系统内输入管道相关信息,可直接打印管道标识,标识内容包含患者信息、管道信息、结构化的管道评估记录二维码、管道健康教育二维码和管道护理标准操作规程等。护理人员可通过掌上电脑(PDA)扫描管道标识一侧的二维码,进行管道的日常评估记录,获取管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该模块内容无法使用手机扫描获得,确保了相关信息保护。患者及家属可通过手机微信扫描另一侧的二维码,获取该管道置管期间相关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视频。

1.2.2.2 置管日期统计模块

根据置管统计需求,在电子病历系统中构建全院及各科的各类管道置管日期信息化统计模块。置管后,护理人员在系统内输入管道相关信息,信息系统自动统计管道的置管日期,包括全院和单个科室,以及所有管道和单根管道的相关数据。

1.2.2.3 管道评估记录模块

根据文献[1]查证,结合临床需求,设计非计划拔管高危因素评估单、管道日常评估记录结构化表单,通过临床试用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在电子病历系统中构建信息化管道评估记录模块。置管后,护理人员每日可通过外部输入设备(PDA等)在床边完成勾选式的管道评估记录,最终形成管道护理评估记录单。

1.2.2.4 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模块

在医院护理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信息化非计划拔管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模块,提供非计划拔管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上报、数据汇总和分析功能。方便护理管理者对非计划拔管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数据汇总和分析,简化临床护士上报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过程。

1.2.2.5 置管资质管控模块

医生开具部分特殊管道的置管医嘱后,医院信息系统根据置管资质管控模块自动弹框提醒置管人员的相关资质要求,科室按要求安排置管人员进行置管。管理者通过置管资质管控模块、结合电子病历置管记录签名,可统计分析置管人员资质的符合率。

1.2.2.6 管道护理标准操作规程

内容包括管道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我院常见的管道置管目的、分类和标识、固定方法和材料、管道的护理、健康教育、非计划拔管的预防和处理,以及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集束化管理等内容,匹配相应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管道维护、健康教育的视频二维码。将标准操作规程嵌入信息化管道管理系统,利用触手可及的信息化提醒功能,提高临床护士对管道照护的同质化水平[2]。

1.2.2.7 管道的集束化管理

针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强调整个置管、维护、使用、拔管的质量控制。除了常规手段,如严格掌握管道留置指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置管;医护人员每日评估记录管道继续留置的必要性;根据留置导管目的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置管和维护时严格无菌操作及最大化的无菌屏障等。还增加了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手卫生的落实,在ICU等重点科室病床旁的快速手消剂装置上,安装可以监控手卫生落实的二维码,医护人员和护工每次手卫生时通过工作牌扫描二维码,后台即可收集每个人手卫生的时间与次数,以此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1.2.3 组织培训

2020年11月系统调试结束后,12月凭借全院电子病历系统和BI平台整体切换的契机正式上线。由专业小组成员分批对各科护士进行临床管道信息化管理培训,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管道信息化管理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及使用方法、管道护理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等。同时建立管道管理钉钉群,专业小组成员为群管理员,各科室的管道护理网络成员为群成员;群成员及时将各科室护士在使用管道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群内咨询和反馈,群管理员及时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

管道固定符合率 = 管道固定符合例数÷置管总例数×100%。管道评估记录规范率 = 管道评估记录规范例数÷置管总例数×100%。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 非计划拔管例数÷置管总例数×10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置管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管道固定符合率、管道评估记录规范率、非计划拔管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改善后管道固定符合率、管道评估记录规范率明显高于改善前,非计划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改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准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是管道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临床护理工作繁忙,使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展开;另一方面,患者年龄、文化水平及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使得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我院利用信息化健康宣教视频,使宣教内容更同质化,不易受护士个人因素的影响,且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使患者更容易理解。通过视频循环播放,对于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可反复多次的进行宣教。另外,延续护理是当前护理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带管出院或长期置管患者的增多,患者及家属对管道的延续性护理需求也日益增加。管道标识上的宣教视频二维码,可使带管患者及家属随时通过扫描学习管道的相关注意事项,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管道自我管理知识和能力。

管道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重点之一,特别是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透析导管等各类管道维系着患者的生命,一旦发生非计划拔管将延误患者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3]。我院建立了信息化临床管道管理体系,构建信息化的管道评估记录、信息化的管道标识、属地化管道管理标准等。同时,制定了管道护理标准操作规程,所有的管道都要求按规程指引进行护理,规范了各类管道的固定方法和材料,提高了对非计划拔管的评估及预防意识。从而提升了全院管道管理的同质化水平,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安全。通过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流程,建立了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留置管道全程监测控制管理系统,提醒医护人员每日评估患者拔管指征,缩短置管时间[4]。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手卫生的落实,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了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保障了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道管理体系的应用可提升医院管道的同质化管理水平,提高管道护理质量与安全,降低非计划拔管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还能为带管出院患者提供触手可及的信息化指导,保证患者带管期间的安全,对节约医疗资源、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置管例数血流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