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践行“双减”政策实施的逻辑与机制研究

2023-12-13 07:32谌小英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场域课外

谌小英,毛 俊

(1. 合肥市伦先小学,安徽 合肥 230013;2. 合肥汽车机械技术学校,安徽 合肥 231137)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体育界也高度关注体育在推动“双减”政策中的角色扮演,并进行了诸多研讨。党琳燕(2022)对“双减”背景下的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监管的现实依据、多重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许弘、马丽(2022)认为,应试教育向核心素养培养应是推进“双减”及教育评价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程宇飞等(2022)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联赛机制、师资、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闫纪红等(2022)分析了“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发展路径;吴礼剑(2022)从多方面提出了“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路径;柴王军等(2022)提出了6项推进策略,以应对“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杨曼丽等(2022)对“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王辉、李平(2022)认为,在“双减”政策推进进程中,要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理顺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之间的关系,解决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长性与教育性问题;任海认为,应利用“双减”政策的契机,通过“玩”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王戬勋等(2022)认为,“双减”政策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于素梅(2022)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熊文(2022)认为,在“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虽然体育界对体育助力于“双减”政策的推行提出了多元方案,有利于“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但体育界较少关注体育与中小学教育“双减”的互动关系、体育践行“双减”政策实施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落实相关路径方案的重要前提。

1 体育与“双减”政策的逻辑关系

1.1 体育助力于“双减”政策推行

“双减”政策自实施以来,在体育界产生了诸多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焦点之一是体育在“双减”政策推行过程中到底该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体育能否助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推行,需要分析体育在此过程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双减”政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涉及校内和校外两个不同场域。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指出,从2023年1月1日起,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学校应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当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能够得到保障时,也会消减其他课程想利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时间布置作业的动机,有利于“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同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在校外场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能提升课外学习效率,减少课外学科辅导培训的时间。

1.2 “双减”政策为体育提供价值展示保障

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显著效果已被研究证实,并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随着“体育中考”“体育高考”“体教融合”等政策的不断改革创新与实践,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功能也不断得以实践呈现。“双减”政策的出台能够在多方面为体育高质量融入中小学教育并发挥其独特价值提供重要保障。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双减”政策的推行,能够减轻学生的课程作业负担,保障其在校“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落实到位,真正发挥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确保“三育并重”,实现立德树人。在校外场域中,家庭作业负担的减轻及对课外学科培训的严格控制,同样给中小学生争取到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体育参与“双减”政策推行的机制

2.1 学校体育是“双减”政策推行的有效形式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方式的参与。在“双减”政策推行的环境中,学校层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校的执行力度、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师行为和学校教师思想教育导向等方面都将直接影响这项政策的落实。例如,在某个阶段、某些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或体育锻炼时间往往成为其他课程(特别是主科)征用的“工具”,用以完成这些课程繁重的课堂或课外作业,这样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导致作业繁多的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学校体育都在积极推进,教师、学生等群体都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属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将积极回归,这些从思想意识形态和实际行动层面都将助力于“双减”政策的推行。

2.2 家庭体育支持是“双减”政策推行的支撑力量

学校是国家相关政策的主要实施阵地,而家庭支持缺少重要的支撑力量。就学校体育开展而言,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开展困境。体育锻炼难免会造成运动损伤,学生一旦在学校受伤,便会引起家长的误解,于是就有了家长大闹学校,甚至举报到相关部门的现象,致使学校、体育教师等人心惶惶,学校为了自保,教师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做出妥协,致使学校体育的开展面临严重挑战。从诸多实例可以看出,家庭支持是学校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支撑力量。如果家庭积极支持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将有利于分配学生在学校场域之外的时间,不仅能够为积极推行“双减”政策提供支撑,同时也能够合理安排学生家庭作业时间,降低家长支持学生变相参与学科补习班的动机。从“双减”政策中“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的指示可以看出,家庭体育的支持将从某种层面上成为“双减”政策推行的支撑力量。

2.3 社会体育环境是“双减”政策推行的生态保障

社会环境对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双减”政策的推行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家和地方相关体育政策落实,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保障。一方面,区域化社会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减家长对课外学科类辅导的动机,从主观层面让家长更好地支持“双减”政策推行。另一方面,社会体育生态建设,能够在客观上吸引家长并支持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能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并自觉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效推动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实。

3 结语

“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行,需要多元空间构建,学校场域是基地,家庭场域是支撑,社会场域是保障;同时,更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是基础力量,家庭成员鼎力支持是协助力量,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是增长力量。在此过程中,体育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家庭亲情强化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只要融入得当,就能够发挥政策所不具备的特殊力量,使学生的时间得以合理优化,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和学习,降低家长、学生在学习上的焦虑,从而使“双减”政策更好地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师生、家长、群众等多元影响因素,在体育运动及政策推行中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只有将这些因素合理融合,形成协同作用,才能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场域课外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有效识字 减轻写字作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