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应用策略
——以《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为例

2023-12-14 10:07高泽莉杨小芸张清学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资模态学院

高泽莉,何 悦,谢 玲,叶 梅,杨小芸,陈 云,张清学 樊 涛

(1.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2.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拉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帷幕[1]。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其中,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2]。202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强调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进行思政这一主渠道,推出了22条举措,主要围绕主渠道建设、思政教育信息化、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师资体系、搭建大资源平台、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7个方面展开[3]。 自此,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思政课教学效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但是,如何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评价体系建立,仍在探索中。

《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是讲述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系统疾病的临床必修考试课,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医学生,学分为4学分共计64个学时,本文以《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为例,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应用策略研究及实践,以期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总结如下。

1 做好《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的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团队前期利用问卷星进行教师及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的横断面调查,联合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质教学团队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多次讨论交流后,优势互补,共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使“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从五个维度进行构建:①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及思政元素挖掘;②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及知识体系构架;③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④具体实践(学生培养);⑤效果评价体系:应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进行有效性评估[4-6](见图1)。

图1 整合课程的顶层设计图

2 具体实践

2.1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环节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从思政目标设计开始,修订教学大纲紧随其后,将思政元素理念及要求编入教学大纲,形成完整的PDCA(plan-DO-cheek-Action)循环[5-6](见图2)。

图2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环节

2.2 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特色鲜明,不面面俱到

《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为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大四医学生的临床专业课程,血液学与肿瘤学近年来发展迅猛,新的诊疗技术及创新药包括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生物细胞治疗等日新月异,同时这两个学科涉及基础学科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细胞遗传学较多,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医学生普遍认为这两门课程较难,有畏难心理。团队结合本门课程特点,不面面俱到,挖掘思政内容,重点聚焦于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科研创新;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医学人文。国内外研究及前期对学生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渴望医学人文及医学伦理可以更好地融入传统医学课程[7]。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及元素挖掘使课程思政具有规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针对性、开放性、具有深度、广度和温度、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见表1)。

表1 临床理论课《血液与肿瘤疾病整合课程》思政内容挖掘

2.3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搭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临床师资由于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做资源库建设,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作为。

团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思政的课程资源[8-10]。

线上资源:目前国家、政府、高校的课程思政的线上资源平台丰富且实时更新,应用国家平台——《学习强国》;学院的学习通App应用软件中《教师发展中心——在线课程思政建设》线上平台,学院图书馆及电子图书馆中独立的党建、历史、学术研讨板块等资源,以及媒体、微信、报纸等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整合起来,提供给团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团队创建了“三线红色文化”在线课程,免费开放,授予学分,拓宽了师生的知识面,鼓励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敬业精神。

线下资源有关注及搜集发生在社会大平台、医院、学院、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思政元素,及时归纳和总结,发布在教师群。

2.4 打造跨学科师资团队

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团队及师资培训是重点。攀枝花学院为一地方综合性高校,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质的教学团队,形成跨学科师资团队,多次互相学习,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临床师资既懂专业,又懂思政,有效解决“两张皮”现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师资培训,邀请外院专家来医院讲授课程思政,积极参与高校及学院组织的关于思政建设的培训,集中学习,外送教师培训,团队多次交流讨论碰撞,鼓励自主进行线上或线下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内科教研室、医院内、学院举行“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以赛促进,以赛促建[10]。

2.5 重视实践环节,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互联时代下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性强、创新性强的鲜明个性,接受信息的来源广阔,正面和负面的消息都会影响学生,空洞的说教及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教学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既面临着国际的风云变幻,又面临着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的三重任务,医学教育理念及模式日新月异的更新迭代,对师资的专业要求和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多模态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 Kress G 和 Van L T 提出的“多模态话语”这一概念,1996年新伦敦小组首次提出了多模态教学。之后,国外学者以 Baldry A,Kress G,J ewitt C,等为代表,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11],我国学者顾曰国等借鉴多模态话语研究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人机互动理念将模态定义为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12]。多模态模式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教学模式强调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目前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多模态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3],在医学教育领域如影像、护理、超声诊断、临床医学以及住院医师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14-15]。

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医学生对临床案例颇感兴趣,并希望教师紧密结合国内外时事,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及心得体会。实践中,鼓励临床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结合临床案例(case-based learning,CBS)讲授;运用学习通App线上+线下的授课模式,布置作业题,如讲授淋巴瘤理论课后,教师运用学习通App布置了一道医患沟通的题目:一个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期初治壮年患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拟放弃治疗,问学生应该怎么做?同学们不仅把专业淋巴瘤知识回答的头头是道,也提出来众筹,请求慈善赞助,寻求政府补助等多种途径帮助患者继续治疗。鼓励学生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进行讨论,见习课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时,教师也密切关注学生的医患沟通、医学人文、患者隐私保护、团结互助,实践操作课如培训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操作时,关注和评价医学生的爱伤观念、敬业精神和医患沟通等。课外活动以“学习通”教学软件为载体,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碎片式时间学习。多次举办讲座、小组讨论、动手实践、角色扮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义诊以及到院外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健康科普宣教等社会实践和公益宣传活动,应用多模态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6 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重视评价与反馈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评价指标设计,评价主题确定,评价方法选取等[16]。课题组应用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方式如Mini-CEX(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评价(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时应用);DOPS(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评价(骨髓穿刺等技能操作时候应用);Mini-CEX和DOPS评价时给学生及时反馈优点和缺点,OSCE考站及课后复习题;期末考试题中融入1道思政题,从多维度进行思政建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在理论课、实践课及技能操作的专业能力,同时评价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医学人文、爱伤观念、对患者隐私保护、院感理念等思政元素,这种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们及时获知自己专业不足和医学人文的不足。综合评价,既有主观指标又有客观指标,既有过程性指标又有终结性指标,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17]。

3 讨论与总结

3.1 师资思政能力明显提升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持续性进步,教师从不清楚思政为何物,到清晰,到擅长,逐步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能力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本团队基于前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临床师资在2022年参加医院院内“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团队参加学院“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获得学院“明德教学先进个人”3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3.2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度和自信力

由于学生对《血液及肿瘤疾病整合课程》普遍有畏难心理,课题组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包括临床案例CBL;学习通教学应用平台及思政的案例集,应用互联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平台,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设,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的需求,互为补充,又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学生认可度高,增加了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度,增加了专业的自信心。

3.3 初步形成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团队中既有血液科医师、肿瘤科医师;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的师资团队,初步形成了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团队打造,师资建设,初步形成建体系,为下一步打造“医文结合”教学团队奠定了基础。

3.4 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及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实施;实施路径;思政资源的整合;评价体系建立,尤其是师资少而学生多,更精准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也十分必要。

师资培训模式及考核体系。临床医学院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临床教师仍存在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朴素单一,不愿与时俱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师资,考核师资仍是重中之重,如何评价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思政的资源库建设需要推进,教育部大力推进思政资源库建设。思政资源库建设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化的生动形象的体系化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挑战机会。但是团队在实践中发现,思政资源库建设深感力不从心,比较盲目和碎片化,需要学院、医院、教务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信息科以及临床师生共同参与创建,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模式。

学生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不够。学生由于课业繁重,面临就业考研压力,对思政课外活动参与度不够,自主设计思政活动的理念及实践不够。

3.5 展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仍任重而道远,在信息化时代,多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孕育“仁心仁术”的医学传承者,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师资模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学院掠影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