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鹿”形象到舞台形象的复现研究*

2023-12-19 09:24李思敏西北民族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壁画舞蹈美的

李思敏(西北民族大学)

一、“鹿”的壁画形象提取

“鹿”的善良和忘我精神有着深刻的教化寓意,体现人们所要追求善良、宽容的理想品格,承担着表达作品深层次内涵的任务,是无法“直说”的艺术形象。对于作品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它宣扬着整个形象“真善美”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善美精神的生动反映,符合我们所追求的共通美感,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召力与感染力。我们不可否认壁画的艺术价值性很高,即使是同一壁画形象,受各地域民族文化、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但对于观者的认知经验相对要求较高,受众群体有其局限性,再加上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趋向,各类艺术工作者开始对壁画中“鹿”的形象进行各种艺术形式的转化。“鹿”以不同的视觉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通过动画片、话剧、电影、舞剧等形式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即使艺术形式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内在核心艺术价值与民族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此次实践转化从壁画中“鹿”的形象出发,通过对壁画形象等元素提取,结合舞蹈艺术创作的规范,将壁画形象以舞蹈的形式将其转化。继承其内在精神及道德是非观,深入挖掘舞蹈形象建构中所体现的“真”“善”“美”,以直观动态的形象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器官来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知、想象,使观众理解形象意义的引申与派生,进而引导观众感受其内心情感,思考舞蹈所要传达的主旨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与回应,为我们社会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鹿”的舞蹈形象塑造

提取壁画中“鹿”的典型形象,并结合舞蹈语汇对角色进行形象塑造,赋予角色人格化、情感化的特征,通过舞蹈语言将静态的壁画形象转化为可视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舞蹈形象,从有限的形象之中感受出无限的意味,给予观者情感交流的桥梁与独特精神的享受。

(一)求真——典型化的舞蹈动作提取

关于形象的动作造型提取,壁画中“鹿”的图像不能直接作为舞蹈创作的原素材,需要对其壁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鹿的外部基本形态以及神态入手,提取其局部形态分析其可舞性,并且结合敦煌舞蹈语汇创作出符合其形象特征的舞蹈动作。首先,对壁画中“鹿”的形象进行解读,“鹿”形象,上身挺拔,头颅高昂,下颌微收,神情中透露坚定、安详之态,展现出昂扬向上的形象特征。由此在舞蹈形象的转化中,抓住形象典型的外部特征,选取敦煌舞“鹿角式”的手型模拟“鹿角”的基本样态(中指和无名指弯曲抵住大拇指的第一关节处形成圆圈状,其余两根手指伸直),在此手型的基础上屈肘折腕,配合倾头、伸腰、提胯的动作,塑造鹿的外部造型特点。其次,从壁画中“鹿”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出发,结合自然界“鹿”的特性,采用跪坐、端腿、勾脚交叉腿、后吸腿、后抬腿等动作模拟鹿的自然形态;脚下多以蹭步、跑跳等步伐展现“鹿”灵动的气质特点。通过对壁画的静态形象与自然界中“鹿”的动态形象进行比较,找到二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而发展成“鹿”的舞蹈形象转化所需的基本动作语汇(图1)。

图1 局部动作提取表(图片来源:西北民族大学2022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敦煌舞研究课程)

(二)向善——性格化的动态形象转化

“鹿”的舞蹈形象是对壁画形象的二度创作,根据其局部形态构成的基本语汇创作出富有典型意义的造型姿态,进而在“形”的基础上,对其形象进行动态处理,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生动的还原壁画中的形象,使观者产生深刻的视觉体验。

首先,在空间语言的设计上,根据壁画中“鹿”不同的形态进行低空、中空、高空舞姿的转化。例如,在一度空间(地面)来展现“鹿”向阳而生、圣洁的姿态;二度空间(平视面)来展现“鹿”灵动、可爱的形象;三度空间(离地空中)来展现鹿的正直。通过不同空间的造型设计目的是为了区分“鹿”的动物性特点与灵动性的特质。进而是对于舞蹈形象的韵律进行探索,根据“鹿”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对动作韵味进行分析把握,以快节奏的身体动律配合吸撩轻弹的腿部动作,结合蹭步、跑跳等步伐来塑造“鹿”灵动轻快的特性;采用偏舒缓的节奏韵律,注重“腿部”与“头部”动作的开发,加入倾倒、抖动的头部动作体现出鹿高贵圣洁的气质形象,在快慢节奏变化中产生对比,使形象富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三)寻美——意境化的舞蹈形象渲染

氛围的营造与意境的传达是壁画艺术到舞台艺术转化的核心,将壁画描绘的静态形象展开动态的画面想象,通过舞姿造型和画面的变化与观者内心情感形成链接,从有限的形象之中,感受出无限的意味,从而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为使“鹿”的形象在舞台上营造有余韵耐寻味的意境,在其创作之中运用婉转含蓄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处是直接描写,用舞姿来塑造鹿向善向美的形象;虚处则是境的营造,使舞蹈形象突出形象本质属性,扩大形象的艺术效果并突显其本质外延,使得情与景相互相吸,营造出“诗意”般的审美意境。由此在作品的意境营造上,借助了新媒介的剪辑技术手段,选取符合作品所需的场景图,将“鹿”的生活场景进行虚拟再现,静谧森林与优美的舞姿交相辉映,在情与景的相互交融之中,舞蹈形象得到艺术性的升腾,从而营造意犹未尽的审美意境。

三、舞蹈形象塑造中“真”“善”“美”的体现

真、善和美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种统合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多个维度的评判标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价值体系。于舞蹈形象塑造而言,真善美是舞蹈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界,是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因此,舞蹈形象实践转化的重心不在于模仿再现,而是着重挖掘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真、善、美”,并将其注入舞蹈形象的创作之中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给人启迪引人思索。

(一)形象塑造中“真”的体现

“真”主要指合乎客观真实与客观规律,在舞蹈形象塑造中“真”主要体现在对历史图像本体的真实性再现。此次实践转化以壁画形态为依托,通过舞蹈语言将静态的壁画形象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本真形象。对典型化舞蹈形象进行提取时,始终坚持以壁画本体图像为基本依据,揣摩主体对象的外在表现形态、在遵从历史传统壁画形象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当下自然生态环境中“鹿”的真实样态,深入分析模仿表现的对象,巧妙地运用重心与重力的处理变化来表现鹿的生命状态,提取基本动作,塑造“鹿”本真、灵动的舞蹈形象。舞蹈的动作设计就是源于对真实自然的模仿,前后两条腿线条跨幅较大,模拟鹿奔跑时的状态,用以感受鹿急速奔跑时的力量与爆发力。由于“奔”的整体重心在前,而鹿头上的鹿角比较重,头部整体造型呈微仰的状态,目的在于保持重心平衡,不仅抓住了奔、跃的动态姿势,还注重外部的造型感,生动地展现了鹿矫健敏捷的动态形象。其次是对“鹿”嬉闹时的动姿捕捉,深入分析壁画中“鹿”的可舞性语汇,巧妙运用腿与脚的配合,动作的重心在蹬地向上,腿从地面快速由前向后撩起,刻画扒地、蹬地的动态过程,不仅再现了“鹿”的原真,又给“鹿”添加了“俏皮可爱”的性格色彩,整个舞蹈形象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形象塑造中“善”的体现

“善”即合乎事物的目的性,是事物最高的价值归宿。此处的“善”与方东美所言“道德品格所珍重之善”有异曲同工之妙,指的是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善良,它强调人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的价值。在实践转化的过程,更加关注道德与价值的塑造,根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同时又高于真,将“善”作为舞蹈形象塑造的一种价值追求,最真切地表达作品中善的内涵本质。在舞蹈形象的选取中,“鹿”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符合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舞蹈动作设计,如舞蹈造型(图2)从中线出发将两端的最高点与最低点连接,轨迹路线整体呈封闭的半圆状,其形态为背部相依、腿部弯曲,手臂向斜上方延展,手型呈鹿角状与肢体曲线相呼应,将“曲与圆的关系”通过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的结合展现出来,符合鹿含蓄的性格特点。

图2 舞蹈动作实践转化1(图片来源:西北民族大学2022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敦煌舞研究课程)

图3 展现的是两只鹿互动友爱的场面,右侧鹿双腿跪地,低头前倾,下巴微含,双手交叉放至左侧鹿的膝间,尽显娇小可爱之态。左侧的“鹿”单腿跪立,身体微倾,采用“鹿角式”手势,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折腕与碎抖的动作,使其具有语言性地诉说内心情感,歪头斜下视依偎于右侧鹿,展现出温柔善良之态。

图3 舞蹈动作实践转化2(图片来源:西北民族大学2022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敦煌舞研究课程)

(三)形象塑造中“美”的体现

依据方东美对于“美”的阐释,即“艺术才情所欣赏之美”,指的是艺术和审美的“美”,他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才情和欣赏的美感。而李泽厚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是合乎规律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由此可知,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真和善都蕴含着美的基因,而美也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得以体现,从而达到的更高价值境界。因此,在舞蹈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将美作为其核心指向贯穿始终,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体现为和谐、传神、抒情之美。

其一,和谐之美。“鹿”的舞蹈形象的创作中,不仅注重“形”的塑造,更讲究气韵与精神,展现气韵相生的和谐之美。根据敦煌舞的“起承转合”的律动,以下沉的体态、出胯冲身等多道弯的肢体曲线、“S”形的运动路线,刚柔并济、曲中求和在静中蓄积力量,引发悠长的意蕴。

其二,传神之美。在塑造“鹿”的形象时,充分利用面部神情配合呼吸的沉浮构成无声的语言,来展现心理节奏的变化,塑造出传神的舞蹈形象。抓住关键字“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俯视看的心理因素,采用半闭目的眼神,凸显超然脱俗安宁感。用下斜式的眼神配合着微含的下颌,似侧耳呈倾听状,温和恬静的气质,给人无限的亲切感。

其三,抒情之美。从情感表演的角度来看“鹿”形象的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语言上追求情感气息与情感深度的韵味,将抒情的美通过千姿百态的造型体现出来。有轻俏曼妙的舞姿造型,有矫健敏捷、安详侧卧的舞姿,不同的舞姿传达不同的情感,但无论哪一种舞姿形态,都给人一种美的联想。

四、舞蹈形象塑造追求“真善美”之思

艺术反映生活,但并不是将现实生活内容原封不动的模仿再现,只有读懂社会、读透社会,从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体会时代真正美的动人的部分,这样才能创造出文艺精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

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来源于生命,艺术形式则是体现生命精神的重要方式,本质上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是艺术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界。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作者需立足于生活,将生活之“真”转化为艺术之“美”,将人生态度与道德价值观念渗透于作品创作之中,并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手段,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最终化“善”为“美”,这是对艺术创作者的精神广度、思想高度的考验,也是实现艺术转化的较高境界追求。

敦煌壁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行为和习惯方式,彰显着我们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标准,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敦煌壁画中所蕴含着丰厚的内在价值和意蕴,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真善美的道德理想,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好,在人性的自我诉求中体现真善美的力量。所以,我们在实现敦煌壁画活态转化的过程,要牢牢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仅是对壁画进行简单的模拟再现,更要重视其背后所要传达的“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由此表明,想要塑造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其重心不能仅仅局限于壁画舞姿的再现,而是要通过舞蹈身体具象化来表现壁画形象的同时,还要将其核心价值、精神内涵作为实践表达的方向,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彰显中国的审美旨趣,传播当代的价值观念,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真、善、美的有机融合。

五、结语

石窟壁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教化寓意,一方面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展示舞蹈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积淀。本次论文选取“鹿”为研究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静态图像”到“活态形象”的转化。首先对壁画的本体进行分析提取典型的艺术图像,然后通过舞蹈语言将壁画图像实现由“像”至“象”的转化。其次着重体现实践的过程,即塑造出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以及如何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是此次实践转化的关键所在。最后,基于实践转化后的思考,深入探究“壁画形象到舞蹈形象实践转化”真善美的价值意涵,使得作品透过具体的形象传达更多维度和向度的思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壁画舞蹈美的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学舞蹈的男孩子
壁画上的数学
冰上舞蹈搭档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舞蹈课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