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肇庆裹蒸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3-12-19 09:24邓正恒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香云纱肇庆文化

邓正恒(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文在爬梳肇庆裹蒸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提出非遗语境下肇庆裹蒸作为肇庆人欢度春节的吉祥食物、维系情感的文化创造物、人文精神的承载物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肇庆裹蒸在文旅融合品牌、文旅融合产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探索地理标志+非遗+企业品牌联合战略,以文创赋能提升肇庆裹蒸文旅产品品质,推动肇庆裹蒸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2023 年2 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涉及不同门类,要找准各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挖掘饮食类非遗的丰厚内涵,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国人顺应时节、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独特智慧;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裹蒸是肇庆地区春节的传统食品、馈赠亲友的礼品。2009 年,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本文通过梳理肇庆裹蒸的历史脉络,探究非遗语境下肇庆裹蒸的文化内涵,总结肇庆裹蒸文旅融合发展的现有经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肇庆裹蒸历史脉络

有研究者认为裹蒸的来历可追溯至秦代,另一种说法是裹蒸和包拯有关联,但均无确凿的历史佐证材料。最早记载“裹蒸”一词的古籍为《南史卷五》,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明帝吃裹蒸的故事。然而南齐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广东肇庆相隔千里,书中的“裹蒸”与肇庆裹蒸究竟有何种联系,还有待探讨。

肇庆人制作裹蒸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不会迟于清光绪。《(光绪)四会县志》记载:“苳叶:如芭蕉叶,丛生,以裹物,入土不坏,又可擦象牙,使光泽。邑人以裹糯米、绿豆炊食,曰裹蒸。”

民国时期,肇庆人包制裹蒸作为春节食品自己享用,并用作馈赠亲友的喜庆礼品。刊登于1933 年2 月10 日《越华报》的《肇庆裹蒸之开怀解带谈》记载:肇庆裹蒸,著名已久,高要全属每年除夕之日,稍有资产者,都家家裹蒸制造忙……肇属人以此为新年重要之食品。废历元旦召集亲房叔伯兄弟聚餐之后,至废历初二日即纷纷持赠亲友,其持赠亲友之际,大率将外捆之水草概行剪除,是所谓开怀解带,盖因新年要意取吉祥,以为开怀解带是至吉祥之语,持赠者与受赠者皆以此为幸福。另《民国二十七年高要县志》记载:邑人度岁,多以糯米、绿豆和肉类裹而烝之,以相馈飨,曰裹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裹蒸已成为本地比较出名的食品。《民国三十七年高要县志》载:至如人工所制食品,不一而足……而以裹蒸、柚片二物为颇著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裹蒸逐步走向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但春节前自家包裹蒸、烚(利用大量沸水将食物炊至熟软的烹饪方法)裹蒸、送裹蒸的习俗仍较为常见。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城市居民缺少了烚裹蒸的场所,春节前包裹蒸的习俗有所改变。现如今,在肇庆端州、鼎湖、高要、德庆、封开仍传承着裹蒸相关民俗。

二、肇庆裹蒸文化内涵

(一)肇庆人欢度春节的吉祥食物

春节吃裹蒸、以此作礼物,是肇庆独有的习俗和饮食文化资源。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肇庆裹蒸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剪开包裹裹蒸的水草寓意“开怀解带”,持赠者与受赠者皆以此为幸福。对于大部分肇庆人来说,没有裹蒸的春节是不完整的,裹蒸代表着春节的热闹以及对新年的期盼,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肇庆人,回忆起小时候包裹蒸的经历仍回味无穷。对于外出求学或务工者,裹蒸更是“乡愁”的味道,承载着家的温暖。正如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伟明所说:肇庆裹蒸一般都是在过年,即春节前包,家家户户都需要做裹蒸来过年。在童年时期,只要一有裹蒸吃就等同于能拿新年红包了。因为以前穷,没有好东西吃,所以一到过年有裹蒸吃就会非常兴奋。同时肇庆裹蒸也寓意着肇庆人经历了丰收的一年,年年有新景,生活也在蒸蒸日上(如图1)。

图1 小孩子对裹蒸充满期待(图片来源:成雪梅摄于2022年4月,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

(二)维系情感的文化创造物

肇庆裹蒸制作工序繁多,因其费时费工,所以全家老小都会参与其中,包裹蒸往往也成为一家人在年前相聚的一种形式;总觉得自己做裹蒸才算过年,特别是一家人围坐着吃自己做的裹蒸时。此外,互赠自家制作的裹蒸、品尝各家的手艺和味道,围绕原材料、蒸煮时间乃至每道工序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亦增进了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节庆中聚集起来,形成共同的群体依恋,维系家庭及社会组织纽带,作为精神寄托和情感寄托。此时,肇庆裹蒸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倪少宜在采访中谈到:在节日里,包裹蒸是一种大家亲情的联系。做裹蒸要在门口搭灶,以前住房比较紧张,有时候几家几户联合一起做。所以说以前大家的感情非常好,就有这个原因。制作裹蒸是有男女分工的,比如说切猪肉、腌猪肉都是男的来做,在我家里是我爸来做。女的负责淘米、淘豆、洗柊叶。然后包好了、上锅蒸的时候,是男的来做。裹蒸一般是白天包好,差不多晚上六点,马上就要煮,然后需要煮一个通宵,就由男的来做。我们小孩就是帮忙打草绳之类的。包裹蒸、烚裹蒸是一项全家都动员起来的活动,每个人都要出一份力(如图2)。

图2 分工协作包制裹蒸(图片来源:吴乙生摄于2017年1月22日,肇庆市端州区草鞋街)

(三)人文精神的承载物

肇庆人以往只在春节前才会制作裹蒸,通过劳动把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制成食品。民国时期,肇庆裹蒸的用途已不局限于自家食用,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礼品。当前,肇庆还传承着结婚第一年春节需带上裹蒸去给亲戚朋友拜年的习俗。裹蒸经过漫长、繁琐的制备过程,凝聚了持赠者的心意,承载着持赠者的美好祝福。持赠者通常是带上成双成对的裹蒸去给长辈和好友拜年,如果是自家包制的裹蒸,那么更能体现出对于受赠者的礼仪和尊敬,肇庆裹蒸及其相关民俗承载着中国人礼、敬的人文精神。

倪少宜认为:裹蒸不只是自己家里吃,也要送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新鲜出炉的裹蒸味道特别不一样,把刚出炉的裹蒸送到别人手上,他会觉得很有面子,因为你是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会有种“你很尊重我”的含义在里面,首先给我尝尝你的裹蒸。哪怕是现在,送刚起镬的裹蒸给别人,对方也会感觉非常好。

裹蒸的制作方法比较繁琐,要蒸煮八个小时,做一种食物要八个小时很需要耐心。以前我们制作裹蒸,需要一天的时间,几百个裹蒸,我觉得更多的是心意在里面。经过漫长、繁琐的制作过程,凝聚了制作人的心意在里面,这是最突出的(如图3)。

图3 家人围坐吃一起吃裹蒸(图片来源:吴乙生摄于2017年1月22日,肇庆市端州区草鞋街)

三、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和不足之处

(一)文旅融合品牌维度

肇庆裹蒸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肇庆十佳经典传统旅游手信、肇庆“十大特色小食”,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在肇庆各大茶楼食肆、旅游景区均可见到裹蒸的身影,成为大部分游客到肇庆“打卡”的特色小吃。除了传统做法,近年经现代大厨不断创新,研发出肇城裹皇鸭、脆香裹蒸咕噜肉、避风塘裹蒸等数十种裹蒸菜,大为丰富了裹蒸的呈现方式。政府部门则牵头将裹蒸菜汇编成册,投放到肇庆市内酒店、民宿、餐厅等文旅设施中,方便游客“按图索骥”,探索肇庆美食。然而,地方政府对于肇庆裹蒸品牌的塑造与营销未实现系统化,非遗和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消费者对于肇庆裹蒸的体验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以及品牌的认可度究竟如何,还有待探究。

(二)文旅融合产品维度

在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之下,肇庆裹蒸的品质不断提升、口味进一步丰富,研发出如黑糯米裹蒸、瑶柱蛋黄裹蒸、鲍鱼裹蒸等多款口味的裹蒸产品,可作为伴手礼供游客选购。但其实践还局限于对原材料、口味、体积进行改良,还没能实现产品的多元化。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肇庆裹蒸的包装礼盒普遍只突出了肇庆裹蒸的图像设计,忽视了阐述其文化内涵,这既不利于裹蒸文化内涵的彰显,又不利于发挥地方特产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功能。近年,裹蒸文创品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有文化企业以裹蒸的外形和寓意为灵感,开发出“金榜题名”解压棉笔记本、“粽状元”裹蒸礼盒、粽子茶具、裹蒸香包等城市手信、文创品;有文博单位与高校合作,形成了如裹蒸筷枕头、裹蒸加湿器、“心愿高粽”风铃等裹蒸文创设计。但现有文创品和文创设计的品质、品类、文化内涵、设计水平是否满足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实际需求,都有待通过后续实践来检验。

四、外地经验和改进建议

(一)探索地理标志+非遗+企业品牌联合战略

目前肇庆裹蒸的品牌主要包括非遗代表性项目、地理标志、老字号以及企业品牌,建议探索实施政府营销主导下的品牌联合战略,壮大企业品牌乃至形塑旅游目的地品牌。

地理标志的“群体性和地域性”“传统性”“无期限性”“强保护性”“公权性”特征为非遗的地标保护提供了诸多优势条件,地理标志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其政府营销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地理标志政府营销实际上是通过营销该区域的特色产品以及附着在标识上的原产区域形象、历史文化、产业政策来整体推介该区域的产业品牌。

实施品牌联合战略,“香云纱”的实践经验可供肇庆裹蒸借鉴。“香云纱”产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产区为顺德、南海、番禺等地,香云纱染整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顺德香云纱”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伦教香云纱”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地政府聘请知识产权机构,围绕香云纱的知识产权编织起“非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保护网;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发展,聘任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才任协会要职,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研究制定香云纱面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用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共同提升香云纱非遗保护标准化水平。同时,地方财政出资并创新引进民营资本,共同组建混改性质民营企业,建设香云纱企业孵化平台、香云纱资金融通平台、香云纱人才平台,解决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设计营销缺失、抱团意识薄弱等问题。

结合“香云纱”的实践经验,肇庆政府在实施裹蒸品牌联合战略时,应聘请知识产权机构,为品牌联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应促进裹蒸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研究制定裹蒸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建设裹蒸人才平台,针对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等层面助力企业发展。

(二)文创赋能提升肇庆裹蒸文旅产品品质

把非遗创造性转化为物化的文创产品、文化空间是活态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创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意消费,需要有足够丰富的产品品类以及足够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杜邦定律认为: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现如今相当多的消费者根据产品包装的认可度来选购产品。

在非遗创造性转化方面,为破解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产品质量过硬,但制作模式和销售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杭州市首先从包装设计入手,引入富有经验的设计公司,同时联合高校举办非遗项目包装大赛,高效配置优秀的包装设计与非遗项目,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通过线上宣传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因此,建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裹蒸行业协会举办裹蒸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引入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设计公司等参与其中,根据裹蒸企业及消费者的需求,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创意灵感,深度挖掘肇庆裹蒸的文化内涵,利用视觉语言表达肇庆裹蒸的人文含义,促进裹蒸文化创造性转化。裹蒸企业则应该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如何提升产品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输出裹蒸文化。

五、结语

非遗语境下,肇庆裹蒸不仅仅是春节传统吉祥食品、馈赠亲友的礼品还是维系人们情感的文化创造物以及人文精神的承载物。要实现肇庆裹蒸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多管齐下、多方形成合力:深入调研,充分挖掘肇庆裹蒸的文化内涵;探索实施政府营销主导下的品牌联合战略,构建“非遗+地理标志+企业品牌”保护体系;文创设计赋能,提升裹蒸文旅手信品质。以此促进裹蒸文化创造性转化,实现肇庆裹蒸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香云纱肇庆文化
张震隆:非遗传承看少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非遗传承理念下香云纱服饰的年轻化创新设计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谁远谁近?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思路
浅谈香云纱面料与现代印染工艺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