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3-12-19 09:24王建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技艺苏州博物馆

王建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一、目前苏州非遗技艺的保护现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未被充分发掘

尽管苏州的非遗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仍有部分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掘。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苏州非遗技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非遗技艺的价值难以体现;苏州非遗技艺的保护和开发不协调,无法充分发挥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手段,导致许多人对苏州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认识不够,进而导致这些非遗技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够高,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可。三是苏州非遗技艺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和口碑传播,并且非遗技艺和非遗作品缺乏创新,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也影响了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的实现。

(二)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单一落后

由于非遗技艺传承的门槛较高,精湛的非遗技艺学习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才能掌握,因此目前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仍然依靠传统师徒制,即由非遗传承人勇敢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方式,直接传授给徒弟。这种方式具有传承效果好、代代相传的优势,但这种传承方式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不仅会造成传承人才断层、非遗技艺失传以及非遗技艺创新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社会的需求。另外,传统的传承方式往往只传承技艺的操作方法,而忽略了技艺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传承者难以深刻理解和感受非遗技艺的价值,导致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不够完整。

(三)非遗技艺的传承环境不佳

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良好的传承环境,信息化时代,新兴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非遗技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苏州非遗技艺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范围为有限,使得很多年轻人对苏州非遗技艺了解不多,认为非遗技艺过于传统,并且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对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的兴趣不高,这显然不利与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另外,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而目前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环境,仍存在着传承场所数量有限、传承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工作难以开展,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苏州非遗技艺传承的需求。

二、苏州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一)建立数字化非遗博物馆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开辟了思路,特别是非遗文化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让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拓展了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范围,促进了苏州非遗技艺的繁荣和发展。相对于传统非遗文化博物馆,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博物馆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数字化非遗博物馆是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基础。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采集、整理、编目,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可以有效保存非遗技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数字化非遗博物馆有利于提高非遗技艺的保存效率和准确性。相对于传统口口相传的非遗技艺保存方式,数字化档案库可以将技艺流程、技艺要点、技艺传承人等非遗技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记录和保存,大大提高了非遗技艺的保存效率和准确性。再次,建立数字化非遗博物馆有利于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播和交流。数字化非遗博物馆可以将非遗技艺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播和交流。除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非遗技艺的宣传片、纪录片等,提高公众对非遗技艺的了解和认知以外,还可以利用VR、AR 等技术,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虚拟展示,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最后,数字化非遗博物馆为非遗技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数字化档案库可以。例如,借助SPSS、Stata 等数据分析软件,对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非遗技艺的演变规律,为非遗技艺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网站建设为例,数字博物馆的设计和制作要点如下:

1.数据采集

非遗数字博物馆是传统非遗博物馆的拓展和延伸,丰富的数字资源对于苏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之前,需要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苏州非遗技艺名称、技艺分类、技艺传承人、技艺流程、技艺要点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并以文字、图表、图像、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得以呈现,为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比如,采用摄影、录像、音频等技数字化手段,拍摄苏州檀香扇扇骨的选料、加工、组装;扇面的绘画、装裱;扇柄的制作等制作技艺的全过程,并捕捉苏州檀香扇制作技艺的细节动作等,进行完整的记录,并转化为数字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从而避免传统技艺因时间、环境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坏和遗失。另外,通过高清晰度拍摄、3D 扫描等数字化技术,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苏州丝绸、苏州园林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技艺手法和艺术特色,并通过数字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苏州檀香扇制作技艺。

2.网页设计与制作

在页面布局设计方面,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的页面布局设计,应当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注意用户体验,使得用户能够愉快地浏览和了解非遗文化。并且要充分考虑导航、必要信息与正文之间的布局关系及其链接结构,让文字、图片、视频等页面元素以最美的视觉形式和最适合浏览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的页面布局,就是采用“同”字形布局,即网页顶端为主菜单,左侧为二级项目菜单,右侧为链接菜单,中间部分为主要内容,不仅可主要内容凸显,而且让使用者的操作更加方便。

页面设计方面,主要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特点以及专题活动等来进行版面布局、色彩搭配。比如,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苏扇”非遗模块的页面设计(如图1 所示),在图形设计方面,以“扇子”造型为头部标签的载体,以中国书法、水墨艺术为装饰,让整个页面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苏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色彩搭配方面,在与网站整体色彩配色方案一致的基础上,淡黄色的页面背景下,利用竹木“扇大骨”的黄色颜色做点缀,即让统一的色彩体系在浏览者大脑中形成记忆符号,又彰显了“苏扇”非遗的特色。在特别元素设置方面,页面上方固定的墨背景与左下角的水墨植物,随页面不断变化与水墨花草相对应,给浏览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1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开发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平台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也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VR、AR、3D 等数字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相对于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而言,借助VR/AR 等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即通过VR、AR、3D 等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和展示,使其能够在线上进行访问和体验,从而提高非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交流,即通过VR、AR、3D 等技术,将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交流。再一方面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即通过VR、AR、3D 等技术,可以对文化资源进行虚拟复原,从而有效保护其原貌,防止其损坏或流失。以苏州檀香扇非遗技艺传承平台为例,数字化非遗传承和保护平台的建设方法和流程如下:

(1)数据采集:采用VR、AR、3D 等技术对现有的苏州檀香扇精品、檀香扇制作设备设施等进行三维扫描、建模,生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以实现对檀香扇非遗文化资源的全面数字化采集。比如,采用Maya、3Dmax 等三维软件,对于苏州檀香扇的经典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以三维形式实现对于檀香扇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呈现;利用三维扫描仪将现存的一些檀香扇频频、檀香扇制作工具、檀香扇非遗大师等进行三维数据的转化,形成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模型,为苏州檀香扇子虚拟展馆的建设提供高精度三维模型。

(2)数据处理:对于苏州檀香扇非遗技艺的数据处理,一是采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能够满足数字化展示的要求,以保障苏州檀香扇非遗技艺传承平台所呈现的场景、檀香扇作品以及檀香扇制作技艺更加逼真、生动。二是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格式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三是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四是采用多种数据安全措施,防止非遗数据被盗用或篡改。

(3)数据展示:采用VR、AR、3D 等技术将处理好的数据,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比如,将Maya 制作的苏州檀香扇制作技艺的角色动画导入Unity3D 软件之中,借助Unity3D 的UI交互功能,实现用户与动画角色之间的交流互动,让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苏州檀香扇的制作技艺(如图2 所示)。

图2 檀香扇技艺VR展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数据保护:传统的非遗数据保护,主要依靠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而这些形式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或丢失。基于VR 技术的苏州檀香扇非遗技艺传承平台,通过VR 技术将非遗实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形成高保真的数据,为苏州檀香扇非遗数据的保护提供新手段。另外,采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加密、存储,防止其被盗取或破坏,实现对檀香扇非遗文化资源的安全保护。

(三)开展数字化非遗教育培训

首先,提高公众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电视节目以及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苏州非遗技艺,提高公众对苏州非遗技艺的认知度和兴趣。比如,“苏州非遗研学”“我在苏州学非遗”“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刺绣研究所”“吴门扇艺”等微信公众号,根据受众需求和兴趣,定时向公众推送苏州非遗技艺的相关知识,极大拓展了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让更多地了解苏州非遗文化。其次,开发数字化非遗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开发针对性的数字化非遗教育课程,帮助学习者掌握非遗技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携手苏州博物馆资深研究馆员、苏州非遗技艺传承人,共同打造了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檀香扇”“缂丝”“核雕”“旗袍”“评弹”等多种非遗技艺课程,让现代职业学生了解和学习苏州非遗技能。再次,开展数字化非遗教育培训。以政府机关为主导,借助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数字绘画、数字雕刻、数字织造等非遗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苏州非遗技艺,为苏州非遗技艺培养更多非遗技艺传承人。另外,定期组织数字化非遗教育培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开展讲座、培训、实践等活动,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非遗技艺,激发年轻人对苏州非遗技艺的学习兴趣。

(四)推广非遗数字化传播

苏州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播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苏州非遗技艺进行展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相对于传统非遗文化传播方式而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传播范围广,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非遗技艺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可以采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技术传播效果直观,可以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进行直观地展示,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具体来讲,推广苏州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播,一可以借助苏州非遗博物馆等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苏州非遗技艺的魅力。二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苏州非遗技艺的魅力。比如,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了“苏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苏州非遗技艺。三开发苏州非遗数字化产品。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发了非遗技艺视频、音频、图片等多样化的非遗数字产品,方便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未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苏州需要继续加大对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力度,探索更加有效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让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非遗技艺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苏州非遗技艺的传承,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目前苏州非遗技艺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VR/AR 等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非遗博物馆、开发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平台、开展数字化非遗教育培训、推广非遗数字化传播等方式,是推动苏州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必要途径。当然,苏州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苏州非遗技艺传承好、保护好,让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猜你喜欢
技艺苏州博物馆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博物馆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苏州一光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苏州十二忆
露天博物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