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新疆风格的音乐特点
——以《春蚕》为例

2023-12-19 09:24胡浔玉赣南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刘德海春蚕琵琶

胡浔玉(赣南师范大学)

一、琵琶曲《春蚕》创作背景

(一)多元音乐文化蓬勃发展

《春蚕》创作于1984 年,是由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属于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人生篇中的其中一部,也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巅峰佳作,由《春蚕》《老童》《童年》《秦俑》《天鹅》5 首独立的琵琶作品组成。《春蚕》的创作时期恰逢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国外的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涌入了大量来自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理论和崭新的艺术思潮,我国音乐创作进入了多元的音乐文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作曲家除了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之外,还不断地借鉴和探索来自西方的现当代音乐思潮,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思考如何在传统音乐创作中,融入新的创作技法,大量的音乐人开展了具体的创作实践,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

(二)传统琵琶音乐掀起创作热潮

改革开放之后,直接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琵琶音乐的创作也成为这股热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职业作曲家还是琵琶演奏家,都在这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潮中,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创作短板,将来自西方的新鲜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演奏技术融入琵琶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来,其中,既包括刘德海先生为琵琶音乐创作的大量练习曲和改编作品,也包括秦文琛先生吸收了德国现代音乐技术和思维训练,创作出了《琵琶词》等优秀的独奏曲,在这一时期,吴俊生先生创作了《火把节之夜》,刘德海创作了《天鹅》 《春蚕》,屈文忠先生创作了《王昭君》,罗永辉先生创作了《琵琶协奏曲》。即便是在多元音乐文化创作的蓬勃发展阶段,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也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三)新疆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关系日益密切,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内陆地区也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尤其是新疆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春蚕》这首琵琶曲中,实际上不仅仅是以《春蚕》作为象征赞叹生命力的不屈不挠,同时也是借《春蚕》为意象,赞颂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实现伟大复兴而坚韧不拔的精神,赞叹了丝绸之路对于新疆以及国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刘德海先生就是目睹了这一切,因此才迸发出了《春蚕》这首琵琶曲的创作灵感,经过日积月累的创作与打磨,最终形成了《春蚕》这部与众不同的琵琶作品。

二、《春蚕》的音乐创作特点

(一)节奏特点

《春蚕》这一部琵琶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节奏感极强,因此体现出了典型的新疆民族的音乐特征,具有歌舞特点。在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节奏较为缓慢,为的是体现出骆驼沉稳的脚步声,因此节奏显得较为厚重,并且通过在作品中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形成了变换多样的音响效果,节奏感较强。在第三段中,由于旋律的变化,节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转变,在这一段节奏明显转为轻快,由前面两段的厚重踏实转变为轻松活泼,在整个情绪上的表现,更加明亮和欢快,同时通过模仿热瓦普的因素,体现了音乐的完整性。在第四段的高潮段落节奏感更快,体现出情绪的更加饱满热烈,最后第五段节奏又慢了下来。通过旋律的转变,展现出春蚕吐丝破茧而出的壮观景象,使得整个乐曲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在听众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让他们体会到春蚕向死而生的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人民身上体现出的春蚕的那种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

(二)旋律特点

《春蚕》的旋律在整个作品的五个部分中,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在第一段的引子部分,《春蚕》先用琵琶模仿出新疆特有的乐器的典型音色,音色高亢,给听众展现出在新疆戈壁里一望无际的辽阔感,为整个段落打下了宏远的基调。在第二段中使用复调,模仿骆驼行走的驼铃声,通过骆驼的脚步声和驼铃声的模仿,给人展现出一副在荒漠戈壁中骆驼缓缓走过的景象。与此同时,在第三段进行旋律上的转折,从小调转为大调,旋律开始变得极为悠扬,在旋律中还体现出了维吾尔族热瓦普音乐的特征,通过展现热瓦普这种较为厚重的音色,同时又加入明亮欢快的节奏,使得二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四段作为整个作品中的高潮段落,通过更加清脆厚重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展现出在丝绸之路上人们庆祝丰收,在一起欢歌起舞的热闹景象。最后一段作为尾声,通过扫弦的形式生动地模仿出了春蚕破茧而出的声音,旋律非常具有民族风格,展现出了一种传统琵琶演奏与少数民族异域风情相结合的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新疆音乐风格

《春蚕》这部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新疆音乐风格,刘德海先生在创作《春蚕》这一部琵琶曲的时候,汲取了新疆音乐中鲜明的节奏感,旋律明快,节奏活跃。在同期的琵琶作品中,显得独树一帜,极富有个人特色,其中《春蚕》作品的第三段,这里的旋律带有鲜明的新疆音乐中十二姆卡姆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舞蹈特征。与此同时,在演奏技法上通过用右手的食指抵住琴弦发出弱奏,展现出来的音色,与新疆的民族乐器热瓦甫非常相似。另外,众所周知,新疆音乐风格中最为鲜明的就是歌舞音乐特色,在《春蚕》中大量的使用切分音符,使用切分音符是为了让节奏变得更加明快轻盈,具有舞蹈特征。除此之外,在《春蚕》这一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音阶中的第三、五、七级音,就是这一音阶的使用构建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基调。综上所述,在《春蚕》这一部琵琶作品中,通过切分的形式展现出了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演奏技巧体现出新疆民族乐器的音色特征,同时又通过音阶的选择使用展现出了新疆音乐的典型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新疆音乐风格特点。

三、琵琶曲《春蚕》的演奏技法分析

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人生篇中,每首乐曲各具个性,《春蚕》是展现内心情感,极具感染力的一首。《春蚕》时而温柔,时而辽阔悠扬,时而铿锵有力。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想象力,使得刘德海先生能在“弹,挑,轮”等最基本的几种传统指法中,变化出更多的音响效果。随着刘德海先生演奏技法的创新,同时也对琵琶演奏者们的指力基本功和演奏表现力要求越来越高。

(一)轮指的运用

《春蚕》运用了大量轮指,轮指是琵琶极具特色的指法,引子部分用长轮模仿牧笛声,要求轮指一近一远,一强一弱,右手呈凤眼手型,使音响平直,颗粒性强(见谱例1)。用牧羊人的笛声表达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讲述了坚韧不拔,不离不弃的精神。另外一首新疆音乐风格乐曲《送我一支玫瑰花》中出现的轮指,具有新疆音乐节奏特点,旋律富有活力,浮现出新疆人们随曲而舞的热情景象,而《春蚕》中的轮指与此情感不同,为了突出本曲强韧坚强的精神特点,要求演奏者演奏时长轮音色起伏对比明显,细腻绵长,严格把握好乐句长短,作出正确的情感分析表达。

谱例1 《春蚕》首段部分轮指片段

(二)弱音的运用

乐曲第三部分运用弱音技法,用小指指肉抵住一弦弦跟,接近复手的地方作夹弹,发出类似新疆乐器热瓦普的音色特点(见谱例2)。弱音技法是在《春蚕》中首次出现,富有颗粒性,有较强穿透力,极具独特音色。对演奏者左右手配合要求严格,乐句的起落鲜明,要求左右手配合无缝连接,跳跃性演奏的方法进行演奏。

谱例2 弱音弹奏片段

(三)遮分的运用

该技法刘德海先生作出创新,在原有的遮分演奏技法基础上,加入小拇指弱音演奏,形成食指大拇指遮分与小拇指弱音两种演奏技法同时演奏的创新技法。要求小关节灵活,指力结实,重音突出,演奏方式富有弹性,这一技法不仅手指复杂,速度快而不急促,促使演奏者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应加强对单独手指的指力力量练习,演奏时才能富有弹性。

(四)山口音的运用

刘德海先生借鉴提琴的琴轴调音顺序,除了一弦不变后将其他三根弦换成提琴一样的位置。在演奏时打破琵琶传统固定定弦,四弦在原有的定弦上降低大二度,在这一特定变化后演奏全曲。右手在山口处拨动二、三弦,与左手相呼应进行演奏。山口音的形成,是《春蚕》的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用独具特色的触弦位置和定弦的调整形成的音响效果,最后形成了突显新疆音乐风格特点和刘德海先生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一首作品。

四、《春蚕》的创作在现当代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明珠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音乐也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在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无疑是一段最为关键的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契机帮助国内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反思、交流、碰撞和融合,吸取了西洋音乐中的新颖的创造理念和演奏技法,对传统音乐作出了重要的改革。其中,《春蚕》凭借其卓越的创作特征和演奏手法,无疑是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春蚕》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民族韵味,同时又借鉴了西洋音乐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在传统的曲目编写中,赋予了许多新鲜元素,不仅保留了琵琶这一乐器,经历了千年来发展传承的韵味,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大提高了琵琶音乐创作的水平。除此之外,《春蚕》这首完整的琵琶音乐作品立意深远,不仅以“春蚕”为意象,歌颂了中国人民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也赞扬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坚持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演奏技巧中的“综合”理念

在演奏的技巧方面,体现出了新旧技法综合的特点,《春蚕》这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而言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仅突破了传统的琵琶演奏方法,还融入了许多新鲜的琵琶演奏理念。其中以《春蚕》琵琶曲的尾声为例,尾声通过扫轮的方式,将右手反扣的切分律动进行了转变,通过强而有力的扫轮体现出了乐曲的宏大叙事特征,表现出春蚕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刘德海先生提出“乐曲发音的基本特点是‘点’,但不能一点了之”,对于琵琶的演奏而言需要抓住余音,营造余音造成的核心效果,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使整体更加具有连贯性,增强了语气感,让众多乐趣充满了生命力。并且通过运用余音,还能够很好地在歌曲中形成由浅入深的对比,使得整个音乐更加具有层次感,通过左右两手的配合,让整个乐曲旋律更加连贯优美。同时,通过换把的动作来,使得整部乐曲更加的细腻,在乐曲的处理上,左手换把不仅可以始终保持语音,并且还可以避免动作过于生硬导致声音过于急促。因此,在换把的过程中,演奏者尤其要注重手腕的动作的运用,通过换把的过程,使得手腕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冲,通过缓冲作用是整体的琵琶音色处理的更加细腻,给听众更加悦耳的感受,让整部乐曲的音乐情感也更加的婉转。

(三)丝绸之路历程中的象征

新疆的多民族聚居格局,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演变时期,其文化艺术也被作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其文化创作实现长足的发展,刘德海先生的《春蚕》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琵琶演奏形式,结合了新疆音乐文化中的律动感和节奏感,共同打造出了这一首经典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一项重大倡议,“一带一路”的落实既需要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持。“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后,沿线国家实现了不同文明的包容与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悠久历史的结晶,通过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各国人民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春蚕》这部作品正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反映。

(四)曲目创作中的“真”“简”本质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民族器乐的演奏中,最为注重的是它的韵味。民族音乐的因素本身就代表着传统音乐特色的一部分,琵琶这一乐器通过拨弦的方式传递声音,本身就体现出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演奏理念中的简真的本质。刘德海先生将这种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德海先生在创作《春蚕》这一部作品中曾经有言:“技法易编,气氛好造,寻觅一条感人肺腑的旋律难上加难”。在创作《春蚕》这部音乐作品的时候,刘德海先生试图通过琵琶的音色模仿春蚕吐丝的细腻声响,通过返璞归真的创作手法,更好地体现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淳朴本质。比如,在引子部分众多轮指技法中,通过结合左手食指的拨弦表达春蚕在吐丝结网的前期过程,后期的扫弦则象征着最终春蚕破茧而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刘德海先生的创作很好地诠释了他的音乐理念,刘德海先生曾经讲过:“音乐应该回归本质,回归自然,追求纯真与美好”。在“真”“简”本质的思想基础上,刘德海老师更是在研究这一传统民族乐器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春蚕》中,刘德海老师利用春蚕的生命精神和新疆音乐特点,两者合二为一的创作效果,这也是《春蚕》和其他乐曲的不同。在前面提到的创新技法,为了达到更多可能的音色效果,有弱音技法的出现,弱音技法的音色不仅透亮有弹性还模仿了新疆民族乐器的声音,这种技法的创新给人似乎耳熟的感觉,更是给人想象出新疆人民在一起跳舞的热闹场景。《春蚕》这一乐曲的成功不仅仅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简真,本质是值得去进行大力的传承和弘扬的,另一方面刘德海先生的这一尝试,也表现出了音乐的本质是真实,只有真实的音乐才能够触动到广大听众,让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五、结语

《春蚕》这首琵琶曲不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色明亮,具有鲜明的新疆音乐特点,它创作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恰逢多元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此时传统琵琶音乐掀起了一阵创作热潮,同时新疆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给刘德海先生创作《春蚕》这一部琵琶作品带来了灵感,在刘德海先生创作的这幅音乐作品中,节奏感极强,体现出鲜明的戏剧感和完整性。与此同时,在整个作品的五个部分体现出不同的旋律特点,展现出了一种传统琵琶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风情相结合的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春蚕》这部作品还体现出了鲜明的新疆音乐风格,通过切分的形式展现出了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演奏技巧体现出新疆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音阶的选择使用,展现出了新疆音乐的典型风格。《春蚕》这一作品,不仅是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明珠,也是丝绸之路历程上的象征。同时,在音乐创作上还体现出了曲目创作中的“真”“简”本质,是千百年来琵琶音乐发展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猜你喜欢
刘德海春蚕琵琶
春蚕吐丝做茧忙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窈窕淑女琵琶妹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春蚕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