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效率及效能分析

2023-12-27 11:57陈上卿杨晓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微柱试管红细胞

陈上卿,杨晓明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输血科,福建 三明 366000)

输血是临床治疗血容量降低患者的主要手段,具有缓解贫血、 缓解缺氧、 纠正休克、 调节血压及补充血容量等作用[1],从而改善患者的休克症状。但血液成分较为复杂,输血治疗时部分患者对外来血液表现出显著的排斥及免疫反应,极易发生非溶血性或溶血性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交叉配血试验可明确患者与输血者的血液是否匹配[2],不仅可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还可保障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交叉配血的常用方法包括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3],两种方法均具有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准确检测出免疫球蛋白IgG、 IgM 等抗体,但不同检测方法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检测效率和效能存在一定差异[4]。本研究比较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用于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效率与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1 例输血患者。纳入标准: ①有输血指征,行输血治疗; ②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合并传染性血液疾病者; ②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21 例患者中,男196 例,女325 例;年龄4 ~82 岁,平均 (45.55 ± 8.47) 岁。

1.2 方法 入组者以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为阳性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血液样本采集:采集受血者、 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处理,取5 mL 抗凝血液样本,离心 (转速3 000 r/min,时间5 min) 分离血清与红细胞,采用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洗涤,次数为3 次,待检。①凝聚胺法: 取一支试管标记为主试管,另取一支试管标记为次试管,将2 滴患者血浆滴入主试管,加入1 滴供血者5%红细胞悬液; 将1 滴供血者5%红细胞悬液滴入次试管中,再滴入2 滴患者血浆; 分别于主次试管中加入LIM 0.65 mL 均匀混合,各加2 滴Polybrene 溶液; 离心(转速3 400 r/min,离心力1 000 g) 处理,时间为15 s,倒掉上清液,不沥干,试管底部残留约0.1 mL 液体; 将试管轻轻摇动,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若未见凝集,重做试验; 最后将2 滴Resuspending 加入试管中,混合后观察结果; 若凝集于60 s 内散开,表示配血结果符合; 若凝集未见散开,则配血结果不相合。②微柱凝胶法: 取患者抗凝血红细胞5 μL 加戴安娜稀释液500 μL 配成1%的红细胞悬液,取供血者抗凝血红细胞5 μL 加戴安娜稀释液500 μL 配成1%的红细胞悬液; 于微柱卡上对主次侧进行标记,记录患者信息、 日期、 编号等; 在主侧孔加入50 μL、 1%的供血者红细胞和受血者血浆/血清25 μL,在次侧孔加入50 μL、 1%的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浆/血清25 μL,孵育15 min 后离心,通过微柱卡分析仪或目测判定结果,检查主侧、 次侧凝胶管底部,若可见红细胞沉积,则表明配血成功; 若观察主次侧凝胶管底部时可见凝胶中的表面、 中部出现红细胞凝集,则表明配血失败。③不规则抗体筛查: 采集患者5 mL 静脉血置于EDTA-K2抗凝管中,离心 (转速3 000 r/min,时间5 min) 后立即检测,将标准筛选细胞Serigrup DianaⅠ、 Ⅱ、 Ⅲ号以及稀释液DiL2,置于试剂槽内,应用全自动配血仪器、 不规则抗体筛查程序在仪器稀释、 温育、 离心基础上判断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效率: 记录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②检测效能: 将不同方法检测所得的交叉配血结果进行比较,以谱细胞鉴定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效能 (阳性率、 灵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 表示,行t 检验; 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比较 微柱凝胶法的检测时间长于凝聚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比较 (n=521; ±s,min)

表1 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比较 (n=521; ±s,min)

检测方法检测时间tP微柱凝胶法34.54±2.09174.511<0.001凝聚胺法12.79±1.93

2.2 不同检测方法的交叉配血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法的次侧阳性率为9.98%、 总阳性率为11.32%,分别高于凝聚胺法的1.34%、 3.84% (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法的交叉配血结果比较 [n=521,n (%)]

2.3 不同检测方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效能比较 521 例输血患者行谱细胞鉴定结果为不规则抗体阳性12 例 (2.30%); 微柱凝胶法对不规则抗体的灵敏度为100.00%,高于凝聚胺法的33.33% (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测方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效能比较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临床用于危重症抢救及慢性病防治的常用方法,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可促进其血容量最大限度获得纠正[5],并增强各项凝血功能,以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加上患者体质的差异,输血也具有一定风险,可能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6],危及患者生命。由此,输血前需行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查[7],以保障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的检测时间长于凝聚胺法,提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凝聚胺法的检测效率更高,可缩短检测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微柱凝胶法的次侧阳性率为9.98%、 总阳性率为11.32%,分别高于凝聚胺法的1.34%、3.84%; 微柱凝胶法对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灵敏度为100.00%,高于凝聚胺法的33.33%。该结果提示,与凝聚胺法比较,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应用微柱凝胶法可提高灵敏度。分析原因在于,凝聚胺法借助凝聚胺可转变红细胞周围电荷,并缩短红细胞间距[8],且免疫球蛋白M (IgM) /IgG 类抗体可直接性地凝集起红细胞,使聚集不可逆而被检出。凝聚胺法操作较为简便,且十分稳定,可重复性操作,由此检测效率较高。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较高,但检测时需使用多种机器如离心机、 孵育器等,且配血总时间较长,一般需20 ~30 min,因此,难以被应用于具有时间要求的急诊配血中。无论是微柱凝胶法还是凝聚胺法,用于检测时均可能出现假阳性。凝聚胺法出现假阳性可能与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增高、 标本抗凝不理想等有关。微柱凝胶法出现假阳性可能与血球比例不适宜、 血浆比例不适宜等有关。因此,临床可将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联合应用,以检出更多的不规则抗体,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微柱凝胶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效能,而凝聚胺法的检测时间更短、 检测效率更高,临床可联合使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猜你喜欢
微柱试管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磁性微柱阵列制备及驱动研究*
高精度镍微柱阵列模具的制造*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电化学湿法腐蚀法制备硅微柱阵列
纳米尺寸下铱单晶微柱的力学行为
试管难题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