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和审美差异评析《名利场》汉译本

2024-01-12 05:13于慧扬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名利场英汉翻译思维方式

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形式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审美观的不同,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审美差异在语言表达中得以体现。思维方式包括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观与客观的不同,从语言形式上看则表现为平面与立体、流散与聚集的审美特点。本文基于王建国教授所提出的英汉翻译理论框架,试从思维方式和审美差异的角度,对贾文浩与贾文渊、荣如德、杨必所译的《名利场》三个汉译本的部分内容进行对比评析,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审美观,从而为英汉翻译提供可适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思维方式;审美差异;英汉翻译;译文评析

作者简介:于慧扬,烟台大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翻译领域出现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主张,即傅雷所提出的“神似说”。语言形式反映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要做到傅雷提出的“神似说”,译者需要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思维方式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王建国教授提出汉人的整体意识是有含糊性的,这种含糊性导致了个体语言结构之间存在模糊的界限。相反,英人个体意识清晰,这种清晰性导致个体语言结构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进而使得整体上各个语言结构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而符合目的语的审美观。本文以《名利场》的三个汉译本为例,基于王建国教授提出的英汉思维方式和审美差异,探讨如何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观。

二、英汉思维方式对比

(一)汉语的整体思维与英语的个体思维

汉语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模糊,界限意识较差。相反,英语的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明确,界限意识较强,主要体现在英语的各种结构之间往往有形式标记,包括从属标记、并列标记、符号标记、时态标记等。在汉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删减来削弱英语语言的层次性,进而展现出汉语语言的连续性特征。

“We don't care a fig for her,” writes some unknown correspondent with a pretty little handwriting and a pink seal to her note. “She is fade and inspired,” and adds some more kind remarks in this strain, which I should never have repeated at all, but that they are in truth prodigiously complimentary to the young lady whom they concern.

1.“我们根本不想关心她”,一位不知名的读者来信说,这位读者的来信字迹隽秀,信封还用粉红色火漆封口。“她是个乏味无聊,毫无趣味的人。”一些好心的读者做出类似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重复这些说法了。不過这些正是对我们谈到的女士进行的最杰出的恭维。(贾文浩、贾文渊译)

2.“我们对她一丁点儿兴趣也没有”,不知哪位字迹娟秀、使用粉红色封蜡加印戳缄函的通信朋友这样写道。“她这人毫无特色,乏味得很,”接着还有一些更好听的评语,若非因为它们对于那位小姐确实表示激赏,我是决计不会在此加以重复的。(荣如德译)

3.一位隐名的读者写给我一封信,她的字迹娟秀,信封用粉红色的火漆封了口。信上说:“我们一点儿不喜欢她,她这人没有意思,乏味得很。”此外还有几句别的话,也是这一类好意的评语。这些话对于被批评的小姐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赞扬,要不然我也不会说给大家听。(杨必译)

原文语句存在明显的主次之分,which和whom都是明确的从属标记。在荣如德和杨必的译文中,这种从属标记都消失了,但贾文浩和贾文渊的译文却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标记,两个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在译文中均有明确的对应词,即“这些说法”和“我们谈到的女士”,且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具有很强的界限性,不符合汉语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模糊的特点。同时,原文中and和but这样的并列标记在三个译文中都消失了,削弱了英语的层次性。此外,从整体的角度看,原文中两个引号中的内容是读者对于阿米莉亚的评价,但由于受到英语界限性标记的影响,原文将其拆分成了两个句子。纵观三个译本,只有杨必的译文将两个句子合并在了一起,先对信件进行描述,然后一并引出信上的内容,削弱原文界限性的同时增强了汉语的连续性,也展现了汉语的平面审美特征。

(二)汉语的主观性与英语的客观性

汉语母语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且主客不分,西方人有较强的客体意识且主客互相区分。汉语的主体意识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主观性,而英语的客体意识使其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出客观性。在汉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英文中的客体意识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主体意识,或利用感官词进行主客体交融,从而削弱英语的强客观性。

When the noise of cannonading was over, Mrs.O'Dowd issued out of Amelia's room into the parlour adjoining, where Jos sate with two emptied flasks, and courage entirely gone.

1.炮声终于平息后,奥多德太太走出阿米莉亚的屋子,来到隔壁的客厅,只见约斯坐在那儿面对两只空酒瓶,勇气消失殆尽。(贾文浩、贾文渊译)

2.隆隆的炮声平息后,奥多德太太从爱米利亚屋里出来,走进隔壁兼做饭厅的起坐室,只见焦斯坐在那儿,面对两只空酒瓶,他的勇气已荡然无存。(荣如德译)

3.炮声停止以后,奥多太太从爱米利亚的房间走到隔壁的起坐间,看见乔斯坐在两只空酒瓶旁边,泄了气了。(杨必译)

这段话原文使用从属标记词where,将原文从奥多德太太的视角转换到了Jos 的视角,增强了原文的客观性。对于此处的翻译,三个译本均增添了感官动词“只见”或“看见”,让原文的主语“奥多德太太”继续作为话题链的主语,从她的视角出发来描述她眼中看到的画面,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及其较强的主观意识,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行文特征,衔接也更流畅。

三、英汉审美差异对比

(一)汉语的平面审美与英语的立体审美

汉语连续性强,层次感弱,少用虚词,大量使用双音词、四字格、叠词等结构,擅长使用话题链,即一个话题引导多个小句子的结构,这使得汉语的审美呈现出平面性特征。相反,英语主次分明,界限意识和层次感都较强,这使得英语的审美呈现立体性特征。

As 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sits before the curtain on the boards and looks into the Fair, a feeling of profound melancholy comes over him in his survey of the building place.

1.演出编导背靠幕布坐在舞台上朝集市望去,面对一片熙熙攘攘的喧闹景象,一阵深深的忧伤不觉涌上心头。(贾文浩、贾文渊译)

2.木偶戏班的班主坐在台上幕前,瞅着场内熙来攘往的景象,不由得深感悲哀。(荣德如译)

3.领班得坐在戏台上幔子前面,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响,心里不觉悲惨起来。(杨必译)

对比分析三个汉译本,可以发现三人皆以原文从句中的manager为主语,引出后面一系列的动作,但对原文主句的翻译,三个译本则不同。在贾文浩的译文中,主语跟随原文发生了变动,话题由“编导”转为“一阵深深的忧伤”;而在荣德如的译文中,主语没有发生变动,整句话的话题是“木偶班的班主”及其发出的动作“瞅着”“不由得深感悲哀”,这样翻译消除了英语主次分明带来的界限感,使译文具有行云流水之感,体现出汉语审美的平面性特征。杨必的译文,在“不觉悲惨起来”前增加了“心里”一词,成功地将“领班”和“悲惨”衔接起来,体现出汉语的连续性特征。此外,贾译和荣译使用了“熙熙攘攘”“熙来攘往”这样的四字格结构,而杨译则使用了“闹哄哄”这样的叠词,均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是汉语平面审美的又一例证。

(二)汉语的流散审美与英语的聚集审美

汉语注重整体意思的传递,主语和谓语多变,结构形式松散,呈现“散点”的特征。相反,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句子尽管繁简交替、长短交错,但形仍不致流散,呈现“聚集”的特征。在汉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聚集与流散的转换。

After the amiable fashion of French mothers, she had placed him out at nurse in a village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Paris, where little Rawdon passed the first months of his life, not unhappily, with a numerous family of foster-brothers in wooden shoes.

1.按照法国母亲的风俗,她把孩子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乡村的奶妈家里。小罗顿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那家人有许多脚穿木靴的子女,孩子在那里过得颇为幸福。(贾文浩、贾文渊译)

2.瑞蓓卡紧跟法国母亲们一种可爱的时尚,把孩子送到巴黎郊区一个村子里去由别人奶养,小罗登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是在一户人口众多的家庭里度过的,他有好些个穿木屐的奶哥哥,倒也快活。(荣德如译)

3.她学习法国妈妈们的好榜样,把他寄养在巴黎近郊的村子里。小罗登出世以后住在奶妈家里,和一大群穿木屐的奶哥哥在一起,日子过得相当快乐。(杨必译)

原文主次结构分明,包含从句和多个状语成分,各个结构之间的界限清晰,立体感强。虽然原文繁简交替、长短交错,但其主句主语并未发生变动,形仍不致流散,是英语句子结构聚集特征的体现。原文主句为“She had placed him out at nurse in a village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Paris.”,主语是she即Rebecca。对比分析三个汉语译本,可以发现,贾译出现了“她”“小罗顿”“那家人”和“孩子”四个主语;荣译出现了“瑞蓓卡”“小罗登”和“他”三个主语;杨译出现了“她”“小罗登”和“日子”三个主语。汉语主语的变换使得谓语动词也发生相应地变动,进而出现多个话题,致使译文的结构呈现出松散的特点,体现了汉语步移景异的流散审美特点。

四、结语

本文结合《名利场》三个汉译本的部分内容,从思维方式和审美差异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受中文整体思维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汉语句子多呈现主客交融的特点,句子之间的界限性较差,连续性较强,从而体现出汉语的平面审美。此外,汉语主语和谓语多变,是汉语句子结构流散特征的体现。相反,受到西方个体思维和客体意识的影响,英语句子之间的界限性较强,呈现出立体的审美特点。此外,英语句子结构虽然相对复杂,但主句明确,句子之间往往通过各种语法手段紧密衔接,呈现出形神聚集的审美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中英文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的转换,增强译文的流畅性,从而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行文特征。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文本材料不够丰富、研究角度比较单一,但希望此研究能为英汉翻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倩倩.汉语主体意识与英语客体意识探析:以《沉重的翅膀》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现代英语,2023(1):79-82.

[2]王建国.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0.

[3]王建国.从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论汉英翻译策略[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2):27-41.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63-64.

[5]王建国.汉语话语中的主体意识及英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1):105-115,136.

猜你喜欢
名利场英汉翻译思维方式
名利场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名利场
名利场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街拍这个名利场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