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髋周筋膜手法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2024-01-12 07:48吴成钢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膜炎症候

吴成钢,刘 飞,郑 浩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慢性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在触诊足底筋膜及其跟骨内侧附着处出现疼痛,其疼痛点一般在足跟部位,压痛感明显,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大部分患者主诉多在晨起下地行走时疼痛,活动后可有所缓解,行走后疼痛加重,疼痛且向前呈放射状[1-2]。研究表明髋周紧张的筋膜张力可能会传导到足部,从而诱发足底症状,髋周筋膜手法可提高下肢稳定性和髋周肌群力量,并且能够进一步缓解足底疼痛[3-4]。该病中医属于“筋痹” “伤筋”等范畴,多因机体虚弱、过度肥胖而致肾精不足,机体气血运行受阻,筋脉痹阻,不通则痛[5]。针刺治疗该病可疏散气血,缓解局部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粘连组织加快松解[6]。故本研究探讨温针灸联合髋周筋膜手法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47±5.96)岁,平均病程(8.37±1.67)个月。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8.52±5.92)岁,平均病程(8.34±1.6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起病较为缓慢,可有数日甚至数年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体质较胖者,与老年退行性改变有一定关系;②主诉足底疼痛,站立或步行时加重,尤其是不平路面行走时症状更明显;③患部一般无红肿,在足底内缘结节处存在局限性压痛,有的伴有平足畸形;④MRI检查及B超可见跖腱膜水肿、增厚[7]。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为寒湿瘀阻证:①刺痛或酸痛,得温痛减,恶寒畏冷;②阴雨天加重;③转侧不利;④肢体沉重;⑤舌苔白滑,舌质瘀斑或紫暗,脉沉而迟缓或脉涩[8]。

1.3 纳入标准

①均确诊为慢性足底筋膜炎;②病程>3个月;③近3个月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患者临床资料齐全,意识清楚,能够配合调查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患者;②晕针或对针刺治疗不耐受者;③合并风湿或类风湿踝关节炎、足部外伤/手术和坐骨神经痛;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⑤存在扁平足、高足弓等足弓异常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髋周筋膜手法,采用手法放松臀小肌、臀中肌、内收肌与阔筋膜张肌筋膜,每个部位2 min,2 d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①臀中肌:侧卧位,在治疗侧的下肢屈髋屈膝保持放松,治疗者面向患者在远侧,鹰嘴在患者髋到髂脊的最高点连线处两侧下沉进行施压,指导患者膝关节进行前后滑动;②臀小肌:侧卧位,治疗者在患者身后,一只手托住患者膝关节,被动外展治疗侧大腿,从而放松臀浅层和髋中肌的阔筋膜;另一侧肘关节下沉从而按压深层的臀小肌,指导患者缓慢内收大腿到中立位,交互抑制从而去除部分的保护性张力;③内收肌:侧卧位,治疗者面向患者站立,采用拳头轻轻按压大腿内侧,并且滚动拳面,慢慢将内收肌群推离到中线;④髂胫束:侧卧位,治疗者在患者身后,通过前臂近端在髂胫束上进行施压,并指导患者膝关节进行屈曲伸展。

1.5.2 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联用温针灸疗法,主穴:金门、然谷;配穴:昆仑、太溪;保持仰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 mm×40 mm)快速进针,针尖斜向最痛点,进针深度为20 mm左右,得气即可,不施以手法,点燃无烟艾条(厂家:南阳市灸天下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规格:1.8 cm×20 cm),将其套置在针柄尾部,保持燃端向下,烧尽之后取出针,1次/d,30 min/次,每周治疗5次;两组均接受治疗4周。

1.6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足底疼痛、局部肿胀等症状均消失,行动自如,中医症候积分降低≥95%;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为70%~94%;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69%;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9]。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观察指标

1.7.1 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 治疗前后采用AOFAS评分评价两组足部功能,包括疼痛程度、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支撑情况、地面步行情况、内外翻活动情况及反常步态情况等,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足部功能越好[10]。

1.7.2 “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 根据晨起下地第1步疼痛程度评价疼痛度,①无痛:0分;②轻度疼痛:1~3分;③中度疼痛:4~6分;④重度疼痛:7~9分;⑤剧痛:10分;评分越高代表疼痛度越高[11]。

1.7.3 足底筋膜厚度 体位保持俯卧位,治疗前后采用超声波高频探头测定两组患侧足底筋膜厚度。

1.7.4 SF-36量表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SF-36评分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等4项,每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11]。

1.7.5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主症(刺痛或酸痛、转侧不利和肢体沉重等)和次症(舌质瘀斑,舌苔白滑,脉沉)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每项主症评分为0~6分,每项次症评分为0~3分,评分越高代表症候越严重[9]。

1.7.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清晨肘静脉血4 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OFAS、NPR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OFAS、NPR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OFAS、NPR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OFAS、NPR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主症、次症和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比较

3 讨论

慢性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髋关节为全身力学传导枢纽,髋外展肌在步态过程中可降低前足足底压力峰值,使远端应力负荷加重,影响病情的转归[12]。从运动生物学方面分析,髋关节是机体力学的传导枢纽,髋关节外展肌在步态过程中能够降低前足足底压力的峰值,从肌筋膜理论方面,肌筋限制能够导致远隔部位发生过度紧张,基于以上原理,在增加足底踝周肌力及足底固有肌力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训练,包士雷等提出“髋周筋膜手法”[13]。研究表明在增加足踝周肌力及足底固有肌力的基础上给予髋周筋膜手法可以提高下肢稳定性和髋周肌群力量,并且能够进一步缓解足底疼痛[14]。在中医学中该病属于“筋痹” “伤筋”等范畴,多因机体虚弱、过度肥胖而致肾精不足,机体气血运行受阻,筋脉痹阻,不通则痛[15-16]。该病主要以外邪侵袭和肝肾不足为标,从而引起筋脉痹阻、气血阻滞,故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壮骨荣筋、滋补肝肾,通过除湿通痹、祛风散寒和活血通络止痛治标[17-18]。温针灸疗法可通过刺入温针直指病所,直接起到散寒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19]。金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针刺之可舒筋通络、安神定惊;然谷穴归属足少阴肾经,针刺之可起到清热利湿、益气固肾的功效;昆仑是膀胱经经穴,与太溪穴相配伍为表里配穴,可起到活血通络和补肾壮骨的功效[20-21]。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联合髋周筋膜手法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较高,提示联用温针灸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可能是由于温针灸疗法可通过刺入温针直指病所,起到散寒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后两组AOFAS、NPR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提示联用温针灸疗法可缓解足底疼痛,改善患者足部功能,可能与温针灸疗法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相关。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提示联用温针灸疗法可改善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可能与温针灸疗法可活血通络和补肾壮骨相关,能够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慢性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是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在急性期TNF-α、IL-1β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通过监测其水平变化判断病情进展情况[22],本研究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提示联用温针灸疗法可缓解局部炎性反应从而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髋周筋膜手法可提高下肢稳定性和髋周肌群力量,缓解足底疼痛,而温针灸疗法可直接起到散寒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本研究价值在于将两种中医治疗手段联合,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联合髋周筋膜手法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膜炎症候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