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24-01-12 07:48李继恩柴进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阳陵泉阻型针法

李继恩,柴进华,张 静

(1.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2.荆门市中医医院热电厂分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的常见疾病[1]。由于当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过电子产品长时间低头学习或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锻炼时间减少,这些因素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从低龄儿童到中老年都广泛分布[2]。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以中医针灸、手术与康复训练等方式为主,其中针灸治疗的应用最为常见[3]。针罐疗法[4]是将传统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结合起来,在寒证、痹证等病症的治疗上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背俞穴是针罐疗法常用的穴位,但是依然存在着见效缓慢、无法迅速解除疼痛和肢体功能受限情况、疗程长与病人负担较大等缺点。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运动针法是以运气为原则,通过患者自身运动配合医者行针达到激发机体局部气血运行的目的,从而快速解除局部气血瘀滞状态,在短时间内发挥局部镇痛和解除行动受限的作用[5];同时阳陵泉具有止痛、行气与调血等作用,在缓解疼痛、调节局部气血运行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6]。因此,如果将阳陵泉运动针法和背俞穴针罐疗法联合起来,应用于寒湿痹阻型颈椎病,或可在快速缓解疼痛、解除局部行动受限与缩短治疗周期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24例,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7.56±3.72)岁,平均病程(6.43±1.02)个月。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7.68±3.81)岁,平均病程(6.56±1.07)个月。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颈肩部疼痛,向上肢放射,受压颈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出现运动功能、感觉发生异常;②椎间孔挤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颈椎CT、X线等检查提示神经根椎间孔狭窄、受压情况与症状相符[7]。

1.2.2 中医诊断标准 ①主症:颈肩部麻木、疼痛和活动不利,遇热缓解,得寒加重;②次症:胸闷,上肢沉重,头痛,纳呆;③舌脉象:苔白腻,舌淡,脉沉迟或滑[8]。

1.3 纳入标准

①均确诊为颈椎病;②近3个月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③患者临床资料齐全,意识清楚,能够配合调查。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患者;②晕针或对针刺治疗不耐受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背俞穴针罐疗法,保持仰卧位,取穴:膈俞、五脏俞、三焦俞与大肠俞,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 mm×40 mm)捻转法进针,进针深度为20 mm深度时会有较强的得气感,停止进针,针刺后在针上加拔火罐,留针罐20 min后起罐拔针,每2 d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取穴:阳陵泉、风池、天柱和颈夹脊;患者保持仰卧位,阳陵泉穴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 mm×40 mm)快速进针30 mm左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侧病变针双侧,一侧病变针同侧,得气后缓慢活动头颈部,左右前俯后仰旋转颈部,10次为1组,活动3 组;风池、天柱和颈夹脊穴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为20 mm左右,采用捻转补泻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为30 min,每周治疗5 d,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0%,颈椎功能明显改善;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90%,颈椎功能有所好转;有效:治疗后症状及颈椎功能有所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9]。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2 观察指标

3.2.1 CASCS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CASCS评分评价两组病情情况,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病情恢复越好[10]。

3.2.2 NDI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颈部残障指数(NDI)评价两组的颈椎疼痛强度、头疼、阅读、工作与集中注意力等情况,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代表颈椎功能越好[10]。

3.2.3 SF-36量表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SF-36评分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和活力,每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10]。

3.2.4 VAS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两组颈椎疼痛强度,总分为10分,评分越低代表疼痛度越低[11]。

3.2.5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后对两组主症和次症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每项主症评分为0~6分,每项次症评分为0~3分,评分越高代表症候越严重[7]。

3.2.6 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 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

3.2.7 安全性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心悸、皮肤红肿与晕针等发生情况。

3.3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主症、次症和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抑郁症较单用背俞穴针罐疗法对中医症候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CASCS评分、NDI评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较单用背俞穴针罐疗法更能改善肝气郁滞型抑郁症患者的颈椎功能情况和疼痛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N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抑郁症较单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较单用背俞穴针罐疗法对肝气郁滞型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更为明显。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3.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及IL-1β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及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抑郁症较单用背俞穴针罐疗法在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减轻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及IL-1β水平比较

3.4.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两组在恶心、皮肤红肿与晕针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的安全性良好。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例(%)]

4 讨论

颈椎病在中医属于“痹证”“颈筋急”“颈肩痛”等范畴,以局部气血瘀滞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其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湿邪侵袭、过度劳累以及外伤,该病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型、风湿痹阻型及寒湿痹阻型,其中寒湿痹阻型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祛寒除湿、疏通经脉与调和气血[12-14]。针罐疗法[15]在祛寒除湿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蒋戈利等人根据临床经验及中医理论最早用于治疗颈椎病,而背俞穴[16]是临床治疗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病症常用的针刺穴位。因此,背俞穴针罐疗法常作为治疗寒湿痹阻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背俞穴针罐疗法主要通过背俞穴对应全身脏腑的原理,达到祛寒除湿、调整全身气血运行进而改善患处气滞血瘀病理状态的目的。但是该种方法以整体-局部的方式发挥治疗作用。因此,无法直接、快速的缓解患者局部寒湿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疼痛及功能受限。阳陵泉运动针法以阳陵泉的远端治疗效应和运动针法行气活血的功能为依据,对改善肩颈部气血运行情况、缓解疼痛和恢复机体功能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既可以通过在背俞穴施以针罐来达到祛湿散寒、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和疏通全身经络的目的,起到治本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在阳陵泉施以运动针法来达到改善肩颈部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缓解患者局部活动受限和疼痛,从而达到治标的作用。两相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寒湿痹阻型颈椎病[17]以肩颈部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以胸闷、头痛与上肢沉重等为次要症状。因此,临床常以上述症状中医症候评分的改善情况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的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P<0.01);两组在恶心、皮肤红肿和晕针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以及全身的气血运行是影响寒湿痹阻型颈椎病转归的重要因素,背俞穴作为脏腑气机表里运行的通道,与五脏六腑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针刺背俞穴可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同时也对全身气血运行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②《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寒湿痹阻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自身正气不足、阳气虚衰。火罐疗法因其温热效应对于机体阳气的扶正作用尤为明显,同时由于拔罐的负压效应,可将机体寒湿吸出,起到祛寒湿的作用。③阳陵泉运动针法、背俞穴针罐疗法都属于具有安全性良好、操作简单的绿色治疗方法。

寒湿痹阻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功能受限以及局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生活、工作及社会能力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CASCS量表和NDI量表是临床评估颈椎功能情况的常用量表,而VAS评分也常作为评估患者疼痛的指标[18-19]。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AS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可显著改善寒湿痹阻型颈椎病颈椎功能情况、缓解患者疼痛。其原因可能是:①阳陵泉又名筋会,具有强壮筋骨、缓解筋及肌肉紧张状态的作用,因此针刺阳陵泉可以起到强壮筋骨、缓解颈椎及周围肌肉紧张状态的作用,从而改善颈椎功能情况。②背俞穴以“以痛为腧”作为取穴原则,背俞穴的敏感部位既是脏腑功能病变的体现,同时也是颈椎气血瘀滞处的反应点。因此,在此位置上进行针刺拔罐可直接缓解局部瘀血情况,“通则不痛”,从而缓解患者疼痛情况。③运动针法通过在针刺的同时,患者颈部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与远端阳陵泉针刺相呼应,更好地起到促进气血运行的目的,并且通过颈部运动也可以暂时改善颈部肌肉的僵硬状态,增强针刺的镇痛效果。

寒湿痹阻型颈椎病具有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大、病程长与易反复等特点。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SF-36生活质量评分是临床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最常用的指标。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这说明: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可明显提升寒湿痹阻型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是:①中医认为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由气所推动的,其中以阳气最为重要,而阳陵泉运动针法可以改善机体气机运动状态,而背俞穴拔罐具有扶持机体阳气的作用,两者结合以增强机体活动的源动力,提升机体活力;②肝主情志,胆与肝互为表里,也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针刺该穴可以起到增强肝胆调畅情志功能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③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通过针刺可以刺激机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相关化学介质,解除颈椎的神经压迫,改善颈椎内外环境,从而改善颈椎的生理功能情况[20]。

多项研究[21-23]显示颈椎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情况,同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也是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IL-6、TNF-α及IL-1β是临床评估机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常用指标。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及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这说明: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可明显降低寒湿痹阻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其原因可能是:①研究表明[24],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机体疼痛情况密切相关,如IL-1β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疼痛诱导作用,同时也可诱导IL-6、NF-α与IL-1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这些炎性细胞因子又引起机体痛觉过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通过拔罐的补益作用和针刺的疏通作用,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通过降低机体的疼痛程度,进而降低机体血清炎性因子水平;②多项研究[25-27]显示,针灸可以显著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本研究所用的阳陵泉运动针法和背俞穴针罐疗法均是以针灸疗法为核心,因此起到了改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③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机体血液运行状态有着直接关系,阳陵泉运动针法和背俞穴针罐疗法均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并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改善机体体液调节功能,进而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本研究治疗价值在于既可通过在背俞穴施以针罐来达到祛湿散寒、改善全身气血运行与疏通全身经络的目的,起到治本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在阳陵泉施以运动针法来达到改善肩颈部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缓解患者局部活动受限和疼痛,从而达到治标的作用;两相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背俞穴针罐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颈椎功能情况的改善作用明显,可极大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阳陵泉阻型针法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