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竹马灯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和衍生创意设计研究

2024-01-15 15:21汪靖
中国艺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灯竹马文创

汪靖

关键词:安徽竹马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字化技术

安徽竹马灯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源远流长,笔者在对其梳理时主要以历史逻辑线为主、发展逻辑线为辅,从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主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竹马灯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演变,伴随着其发展经历了不断戏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同时也不断地吸收、融合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最终定义出新的名词——“竹马灯”“竹马舞”“跑竹马”等。本次研究主要提取了安徽竹馬灯中盛大的跑马场面进行分析与视觉表现,并以这一环节为主要视觉进行信息扩散。在数字媒体化时代,利用数字化技术塑造安徽竹马灯文化时,可根据不同接受群体需求画像搭建可视化、通俗化的信息,从而提升其交互性,使竹马灯的形象更加亲切与立体,同时也利于安徽竹马灯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承。

一、安徽竹马灯的历史起源与现当代发展脉络

安徽竹马灯起源于模仿说,意为北方的牧游民族孩童用骑竹竿的方式模仿大人骑马的游戏。该说法最早见于《后汉书·郭伋传》。后来,原本的竹马游戏随着朝代的变迁,逐渐往“竹马灯”转变。唐朝对孩童竹马游戏有着大力传承的趋势:第一,竹马游戏变得复杂化、多样化,融入了祭祀、戏剧与节庆礼仪;第二,游戏形式上升至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教化手段;第三,广泛普及,使各地都得以传承,且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不同,竹马游戏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宋朝及以后,竹马灯有了雏形和规范,在很多绘画作品或者器物的装饰图案中,常常可以见到婴孩玩竹马游戏的场景。民国时期,竹马灯得以改革,确定为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的戏剧化呈现形式。

有关竹马灯在现当代的发展脉络,笔者按照时间线索梳理如下:20世纪60年代,竹马灯表演停止,几乎失传。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如何使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成为当时的发展焦点,竹马灯等非遗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与保护。[1]1986年,以安徽铜陵为例,传承人牧怀柱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借助团队的力量对竹马进行了重新绘制,包括画图像、做模型和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与表演戏路。20世纪90年代,牧怀柱成为安徽竹马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率先在铜陵地区拉开表演序幕,此时竹马灯文化已经走上复原之路。21世纪初,竹马灯传习所成立。虽成立了此学堂,但年轻人缺乏热情与耐心,不愿意学习,同时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四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及礼仪与节庆。安徽竹马灯便属于民俗活动文化。[2]2006年,安徽竹马灯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灯在此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2006至2016年,安徽部分地区每年都会举办竹马灯表演,节日氛围极其浓厚。媒体虽然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并未重视它的传承与保护问题。2016年,芜湖市的骆村竹马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竹马灯成功入选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项目,之后处于恢复期,但村民的传承热情低,关注人群少。2023年至今,安徽竹马灯处于生存危机期,因资金欠缺、传承断裂等问题,正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二、安徽竹马灯的主要特点

对于安徽竹马灯的特点,笔者主要从其竹马、服饰、脸谱颜色、道具和乐器等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竹马以竹子编织而成,不制作马头,绑在腰至屁股的竹篾可以撑起戏服,称作“竹编马屁股”。

竹马灯的服饰十分华丽,造型与中国京剧行头的戏装相仿,后裾较长,盖住绑在腰上的“竹编马屁股”。其中,武将的头饰上插有一对长长的雉羽,背后镶插四面靠背旗;文将的头饰多数有官帽,背后无四面靠背旗,与武将相反;配角的配饰不同于武将、文将,主要依据角色的性格变化来设定,比如红衣糜夫人、绿衣甘夫人、黑衣丑角等。

竹马灯中,按颜色分的脸谱主要有红脸、黑脸、白脸、粉脸。红脸代表正义、忠心、耿直的角色,全队伍仅一名;黑脸代表忠诚正直、铁面无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角色,全队伍仅一名;白脸代表凶恶、奸诈多疑的角色,全队伍有两名;粉脸的男将称作“生”,女将称作“旦”,是花脸以及丑角以外所有正面角色的统称。

竹马灯中特定人物的道具主要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黄忠的大刀、穆桂英的宝剑、诸葛亮的白羽扇、马太保的令旗(用于引导角色进行跑马表演)。此外,还有马鞭,主要是其他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其颜色随着角色性格的不同而变化。

竹马灯中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锣鼓、竹板、钹。唢呐是表演队伍行进时的乐器伴奏之一,用于强调“可歌可泣”的氛围;锣鼓是表演阵法时的乐器伴奏之一,能够使表演更具有节奏感;竹板是队伍行进时的乐器伴奏之一,俗称“七嚓家伙”,能够丰富和提高竹马灯的表现力;钹是队伍行进时的乐器伴奏之一,声音清脆爽朗,引人注目。

三、安徽竹马灯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元素、色彩、构图、氛围四个层面介入,对安徽竹马灯可视化形象进行了深入的表现。

第一,元素设计。考虑到安徽竹马灯队伍以京剧行头为主,因此关于主图、图标等元素风格的设计呈现,笔者选择了当下流行的“国潮风”,就是将传统非遗文化内容与现代时尚设计风格相融合,使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再添一份新潮。比如,在此次主图元素的设计中,笔者采用国潮元素设计诸葛亮及其他七位角色的形象。比如,在设计时采用了这些角色惯常佩戴的夫子盔、绒球、雉羽以及其脸谱等,无一不体现出国潮特色,显得华丽、时尚又不失本质寓意的元素。

第二,色彩设计。在视觉传播中,色彩往往具有核心作用,主要在于其能够传递思想情感。[3]为了提高观者的色彩视觉效果,同时又精准地传递安徽竹马灯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等,笔者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竹马灯爱好者、参与者和观赏者对该传统艺术形式的色彩印象,最终选取了喜庆祥和的玫红色作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整体色调,以更好地传递新年时期吉祥热闹的氛围。在为各个角色选取色彩时,笔者主要从角色戏服原有色彩上进行提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纯,对明度、纯度进行微调,最终确定能够准确传达主角内在的颜色,比如绿关羽、红刘备、黑张飞、蓝赵云、紫诸葛、橙黄忠等。同时,这些色彩也体现出了独有的京剧国潮特色,在原有的朴素民俗形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份活力与亲和力。

第三,构图设计。在对安徽竹马灯可视化形象的构图设计中,作品采取了横版面,以便于让更多的信息得以呈现和传递。在此横构图中,作品突出了主图,让其与周围的图表、小图标等信息进行呼应,形成视觉上疏密有致的特色,防止观者产生视觉疲劳。

第四,氛围创意设计。对于可视化形象的氛围,主要依托国潮风元素和喜庆的玫红色的背景进行烘托和营造。主图设计提取了安徽竹马灯盛大的表演场景,用透视法、堆叠法将角色进行排列组合,突出表演的盛大场面,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融入氛围,产生情感共鸣。

四、安徽竹马灯衍生创意设计

(一)打造文创产品,引发情感共鸣

竹马灯属于特定的民俗活动,信息可视化设计虽能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其信息,但观者记忆不深刻的问题十分显著。为了更好对安徽竹马灯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以信息可视化图表为基础,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文化产品的延展设计。安徽竹马灯的文化内涵丰富,据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参与者认为双龙戏珠纹、龙凤呈祥纹等是最能代表竹马灯文化的纹样,关羽、刘备、诸葛亮是人们最熟悉的角色。

在进行安徽竹马灯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时,笔者结合用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以提取纹样、创新应用纹样的方式,设计了三款丝巾以及安徽特有茶叶的包装盒;将竹马灯脸谱与眼罩、面具结合,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安徽竹马灯艺术元素与实用产品相结合的文创作品,不仅折射出安徽竹马灯文化的独特风韵和魅力,让该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创新發展,而且还能伴随着产品的流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数字平台,丰富传播渠道

除观者记忆不深刻的问题外,安徽竹马灯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存在文化传播形式单一、用户参与感度低等问题,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和现代化分享。据市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参与者认为打造专有App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竹马灯文化。鉴于此,笔者尝试设计和构建了一款融合创新的综合性App——“忆灯影”。该App以用“科技赋能+文创思维”的模式深入挖掘竹马灯文化为目的。笔者在了解相关用户对App视觉风格的要求和个性与情感的需求,以及深入分析不同使用场景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以扁平风格为主的人物插图和图标设计方式。最终设计完成的App包括“文化概要”“人物风采”“发展历程”“地图导航”“视频资料”“实时直播”“订票预约”金刚区模块,以及“文创店铺”“话题讨论”等导航栏模块。界面依旧以玫红色为主,以贴切用户情感需求。该App最大的特色是与文创商店结合,这样用户可以在线上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相关的文创产品,并及时反馈和参与话题讨论。可见,“忆灯影”App为安徽竹马灯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创造了传承、推广的良好方式和机遇。

五、总结

如今,我们应该将做好传统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成我们的使命与任务。首先,安徽竹马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安徽竹马灯以角色故事为内容,京剧样式为呈现形式,体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和融合性的特征。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得到相对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其与新时代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创造性发展。其次,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产业为安徽竹马灯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根据新生代用户的需求所打造的文创产品,能够促进地域文化的创意转型,拉动地域经济发展,同时也让更多人接受“非遗文化”的洗礼与熏陶。此外,安徽竹马灯文化与数字交互产品的融合,可以为新生代用户提供情感化的交互体验,以此促进这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猜你喜欢
马灯竹马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马灯舞:一舞马灯千古传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郎骑竹马何处来
田野里的马灯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融入现代元素横林“太平马灯”焕发新活力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竹马舞的社会文化功能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