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1-19 03:58刘叶张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教学改革

刘叶 张丽

收稿日期:2023-05-28                                                          修回日期:2023-06-24

作者簡介:刘叶,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张丽,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2GJJG171);2022年度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超星网络平台小组合作的PBL 教学实践方法研究”(2022JYQ08)

摘    要:新财经背景下,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河北省H高校34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理论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最高,对“实践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内容要突出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板块,教学方法要丰富、适切和高效,教学评价要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26-04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提出要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做出具体安排[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作为新文科的重要学科门类,新财经旨在在经济新业态背景下打造财经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3]。随着“劳动教育”成为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高潮。那么,如何在新财经背景下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4]。因此,基于劳动素养的调查分析是一个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的可行的思路。基于此,文章立足新财经建设背景,在河北省H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众多学者围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其一,基于科学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深度探索,包括五育并举视角、开放式教学法、在线教学模式、“STEM+劳动教育”等[5-8]。其二,探索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涉及数控、艺术设计类和旅游类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多个专业[7,9-10]。其三,尝试以劳动教育推进专业课程的创新发展。例如,白君华和于娜探索了数控专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路径[9];王硕等人将劳动教育融入“营养与食品学”课程[11];石艳将劳动教育贯穿“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12];王琳践行了“劳育+思政”融合发展的育人路径[13]。

(二)关于劳动素养的研究

继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劳动素养开始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劳动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劳动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品质和技能,具有综合性、体验性、社会性和阶段性等特征[14]。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可将之界定为学生塑造出来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能力[15]。第二,劳动素养的价值意蕴: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16]。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17];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应有之义[18]。第三,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蔡瑞林和花文凤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将劳动素养归纳为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19];杨秋月和顾建军借助德尔斐法(Delphi Method)将劳动素养分为4个一级指标

(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情感与态度)和8 个二级指标[20]。第四,劳动素养的培育机制:主要包括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丰富教育方式、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拓展劳动教育基地、建立劳动评价机制等[21-24]。

(三)文献述评

既有研究侧重于以“嵌入”思路,将劳动教育与相关理论、教学方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等相互关联,在“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初期为其全面铺开和提升接受度做出

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种生硬的“嵌入”并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纵深发展。因此,高校需要从各个角度增强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黏性”。此外,既有研究存在“重职教,轻高教”的问题,实际上,高校大学生同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文章以河北省H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析大学生劳动素养状况,并提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三、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的问卷共有29个题项,其中,单选题28道,开放题1道。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户籍类型、班级职务、政治面貌7个题目;第二部分为劳动素养信息,借鉴蔡瑞林和花文凤构建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19],包括劳动观念(4个题项)、劳动知识(4个题项)、劳动技能(5个题项)、劳动精神(4个题项)及劳动习惯和品质(4个题项)5个维度,均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呈现;第三部分为劳动素养其他认知,以开放题的形式让有意愿回答的大学生进行回答。

2.调查方式及对象

研究团队基于便利性原则,选取作者所就职的河北省H高校为调查地点。该校已多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25],且作者以授课教师的身份能够非常方便地接触到选修“劳动教育”课程的部分大学生。为了排除“劳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研究团队在大学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之前,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先行调查大学生劳动素养状况。根据该校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因此,此次调查对象以大一新生为主。

3.数据收集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其次,大学生用手机识别问卷星调研二维码进行线上作答,在大学生作答完毕后由问卷星自动回收问卷;最后,研究团队使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时间为2022年10月11日—14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9%。其中,手机提交215份,占有效问卷的62%,微信提交132份,占有效问卷的38%;作答时间为125~526 s不等;问卷的IP地址包括石家庄、唐山、邢台、承德、秦皇岛、沧州、衡水、保定、廊坊等市。表1为样本的基本信息。

(二)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团队围绕劳动素养的5个维度,通过21道题来考查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情况,赋分情况为:“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一般=3分”“符合=4分”和“非常符合=5分”。表2为大学生劳动素养不同维度的实际情况。

根据表2,可得出如下结论。

1.“理论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最高

文章所说的“理论劳动素养”强调大学生在认知和思想层面上的劳动素养水平,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3个维度。由表2可知,在劳动素养的5个维度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程度排名前3的分别为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并且均值都在4分以上,为“良好及以上层次”。同时,3个维度的标准差均控制在1以下,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在这3个维度上的主观感知不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历来重视劳动观念的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且“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由来已久,因此,在劳动观念上,被调查大学生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性,以均值4.67位列5個维度榜首。二是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理念的树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和

服务他人的意识,而这一点也是大学生提高团结合作能力的重要前提。三是我国多举并行,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现实榜样等多种方式宣扬劳动精神,重点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大学生通常有着丰富的新媒体使用体验,抖音、快手、Bilibili等平台推送的宣传短片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可。

2.“实践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偏低

文章所说的“实践劳动素养”指的是在实际工作场域中劳动者具备的工作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由表2可知,被调查大学生劳动素养认知水平最低的2个维度分别是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均值都不足4分,而劳动知识的均值更是低至3.03分,显然,大学生在实践层面的劳动素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高等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对于劳动技能培养不够重视,仅有的实践素质考查集中在假期调研、学生课题和毕业实习中,且与工作场域要求的劳动技能相距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毕业之后“高学历,低能力”,甚至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在保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迫在眉睫。二是高等教育往往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虽然各高校通过通识课、专业选修课、图书馆公开课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但是往往杯水车薪,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更是缺乏系统学习。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劳动法律法规极具工具属性,无需额外花费时间进行重点学习,当遇到劳动纠纷或者劳动争议时再去了解也来得及。被调查大学生本质上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当然,从被调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结果来看,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2个维度的标准差都偏大。表3为2个维度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各题项的标准差均大于1,表明被调查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较大,或者是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造成评分较低。

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实践劳动素养”远逊于“理论劳动素养”,因此,坚持实践导向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能力培养并非强调“重实践,轻理论”,而是“既实践,又理论”,即积极引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实践活动进课堂,让大学生边看边学、边想边做,成为复合型人才。例如,在讲授“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知识点时,可以让大学生用纸和笔画出未来的生活场景,然后用文字简单描述出来。该课堂设计融预测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于一体,体现出创造性、独特性和价值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单元都要强硬设计实践板块,而是要结合章节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彰显实践导向。

(二)教学内容要突出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板块

基于被调查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自我认知水平不高的现状,“劳动教育”课程应增加这2部分的教

学权重,并且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劳动教育”作为全校必修课,将面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专业分布及时更新和改进劳动技能部分的讲述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勾勒专业技能图谱,让大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一方面,劳动知识板块要紧密结合我国劳动就业规范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国家取消“报到证”、赋予网签就业协议书与纸质三方协议书同等效力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劳动知识应做到及时、高效地传递,同时,将避免求职陷阱、谨防无效劳动合同、重视社会权益保障等劳动法律法规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用知识武装大脑”。

(三)教学方法要丰富、适切和高效

“丰富”指的是善于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积极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适切”强调教学方法

的“精准性”,即采用跟课程最匹配的教学方法;“高效”侧重于教学效果的迅速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劳动教育”是一门与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形式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而应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产出导向)教学法等。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各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期通过最适切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要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积极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以打破某些因素(如户籍类型)带来的评价“鸿沟”,进而充分激发大学生劳动的自觉性[26]。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其一,理论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并重,即重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其二,强调过程性考核,注重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成長性,即通过多个时间维度(课前、课中和课后)和多个方式元素(考勤、讨论、辩论、回答问题、作品展示等)进行考核;其三,兼具自评和他评,其中,自评包括学生的课程评价和教师的课程总结,他评则是学校教学组或者其他教师通过临时听课进行课程评价。

五、结束语

基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可知,被调查大学生对“理论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最高,对“实践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偏低,同时,户籍类型与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显著相关,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作为全国高校重点推进的课程,“劳动教育”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劳动品德、劳动情怀、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劳动权益、劳动文化、未来劳动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当前,全面推进新财经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要举措,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纵深发展,以满足新财经建设对人才劳动素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

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

35(10):83-95.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3] ; 祁红梅,宋晓刚.“新财经”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

科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

版),2022,22(2):38-44.

[4]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部公报,2022(5):11-21.

[5]  杨效泉,曾蓓蕾,白炳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

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75(4):43-44.

[6]  赵帅,刘铀,李昆太,等.开放式教学法在“劳动教育”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22,8(2):86-88.

[7]  刘泽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劳动教育在线教学模

式改革路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30(3):86-91.

[8]  王胜.基于“STEM+劳动教育”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

革探讨: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西

部素质教育,2022,8(16):73-76.

[9]  白君华,于娜.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

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数控专业

教学改革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

(6):86-89.

[10]  鲁曼.劳动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研

究[J].科技风,2020(17):89.

[11]  王硕,阳文静,胡鸣艳,等.劳动教育融入“营养与食

品学”教学中的实践[J].食品工业,2021,42(11):

292-296.

[12]  石艳.基于劳动教育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

学改革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

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2(17):73-75.

[13]  王琳.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路径探析[J].齐

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53-59.

[14]  纪德奎,陈璐瑶.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

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

22(2):16-20.

[15]  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

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1(2):37-42.

[16]  崔延强,陈孝生.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

值[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1):

67-74.

[17]  徐洁,楼幸琳.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

心指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0(19):5-10.

[18]  张进财,高芳芳.新時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

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

130-134.

[19]  蔡瑞林,花文凤.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大学生劳动

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1

(11):81-85;96.

[20]  杨秋月,顾建军.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

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

2022,38(7):81-86.

[21]  陈伟鹏.“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

系建构研究[J].大学,2021(42):78-80.

[22]  施阳阳.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研

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6):84-86.

[23]  刘朝晖.新时代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途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4):

83-87.

[24]  乔洪波.“三全育人”理念下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素

养培育的策略建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22(1):18-20.

[25]  刘叶,张美岭,李婷.以需求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

教学探索: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

2022(12):55-57.

[26]  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

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1(5):37-38.

■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教学改革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