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2024-01-22 03:10张宏亮籍东晓吕利平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出生率生源人口

张宏亮 籍东晓 吕利平

(深圳技师学院,广东 深圳 518116)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1]。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从系统思维深刻认识人口与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的紧迫要求”[2]。教育是直接以人为对象的一项社会活动,关乎千家万户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直接或间接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方面影响。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市场空间的重要变量,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现在新生人口长期低迷,学龄人口规模锐减,必将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空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无疑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职业教育未来布局和发展。因此,在人口变迁社会学视野中重新审视与考察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提前布局和调整,应对我国人口变化新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变动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三次婴儿潮,遗憾的是,到了第四次婴儿潮,由于我国执行计划生育的长期国策而未能如期实现。当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的时候,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人口出生率降低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人口出生率,解决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我国在2014 年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但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2016 年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其生育效应在2016年后得到集中释放后,2017年、2018 年出生人口再次出现下降。二孩政策难以逆转生育下滑并逐渐恶化的情况,人口出生率预计将维持长期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出生数字,2020 年我国新出生人口1200 万,2021 年为1062 万。从2016 年至2021 年这5 年时间,我国的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6万,缩减到2021年的1062万。短短几年,人口减少了624万,少了超过1/3,可以说是断崖式下滑。从我国的人口政策看,生育政策的放开错过了最佳窗口期,而国家生育政策刺激作用有限,现在教育压力和经济压力叠加、高生育成本、高房价并存,养育精力不足,年轻一代婚育思想观念转变等诸多因素,导致有生育意愿的群体越来越少,而且从全球范围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一直处于低生育率的陷阱,比如日本的少子化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变得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数字都将预示一个严峻事实,未来很多行业会因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而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及教师行业。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教育行业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幼儿园,然后是中小学和大学,最终影响到劳动力,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达到惊人的1076 万人,首次突破1000 万人大关。而2023 年大学生预计达到1158 万人,这个数字要比2021 年出生的总人口还要多。2022 年新生人口数量不可能会超过1200 万,换言之,2023 年出生的孩子,18年后只要有意愿,基本上都能够上大学。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对未来职业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中考分流政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职业院校将如何发展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既没有必要唱衰职业教育,也没有必要盲目乐观。应该从挑战和机遇两个维度剖析由此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即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人口下降,既给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生源、资源等均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缓解了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因扩大招生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推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转型升级。

二、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人口出生率下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和规模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一个国家的人口会影响一个国家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人口出生率下降,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包括中职和高职、普通高等院校的结构和规模。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要求教育规模越大。因此,人口的高增长势必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反之,人口减少也会影响教育发展规模。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比较仓促,尤其是1999 年高校大扩招下的简单快速摊大饼的方式、非科学的发展节奏加剧了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失衡,2002 年后职业教育也开始快速扩张。目前出生人口是五年前出生人口的一半。教育市场行业的规模也将缩小一半。未来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教育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职业院校过剩。我国已处于“后人口红利”阶段,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将进入滞涨期,总体萎缩。办学质量不高、缺少特色高校和职业院校面临关停并转,巨型大学消失;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的职业院校情况比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偏远城市的职业院校生存更为乐观,一线城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地域优势,教育资源禀赋好、政策好、产业经济发展好,招生问题并不突出;中等职业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职业院校很难有充足生源,会出现极为萧条甚至倒闭、合并的情况。

(二)人口出生率下降影响职业院校生源数量、质量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占比下降,会导致连锁反应,大学专科和本科的生源也将受到影响。截至2021 年,普高扩招,势必给中等职业教育造成影响;而普通高校扩招,将势必带来职业教育生源数量的下降。优质大学招生没问题,未来生源受影响较大的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会有不少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好的学校将会倒闭。技工院校将面临极为严峻的生源不足问题,特别是国家倡导中职和高职的“3+2”策略,在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尚未融通、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历史上,受少子化影响的日本很多私立高校都面临招生不足和运营艰难的情况,进而刺激了一些大学恶性竞争,为了抢生源,无底线降低招生门槛,以至后期日本大学内出现了“过于弹性化的招生机制”,并导致一流大学学生不会分数式计算等“学力崩溃”现象。社会历来存在“重普高,轻职教”的偏见,深刻影响着生源对院校种类的选择。普通高校为争夺生源也会降低入学门槛,虹吸大部分生源。剩下那些纪律性较差、自我能力约束较弱的学生只能被生源需求不饱的职业院校接受。生源匮乏、质量不高问题将成为中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发展的严峻瓶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势必向大中型城市涌入,农村生源将成为城市职业教育的重要生源。从目前情况看,职业院校大部分生源都来自农村、欠发达地区,不单局限于城市适龄初中生[3],而三四线城市的职业院校往往面临生源枯竭的问题。

(三)人口出生率下降影响职业院校师资需求

目前,对于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得教师成为热门职业,近几年报名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数激增,非师范生也参与考取。2020年教师证报考人数达到990万,2021年报考人数达到1144.2万人,比2021 年的人口出生数还多。随着出生人口连年下降,按照目前人口出生数,20年后每个人都能上大学还富余。直接导致职业院校供过于求,部分院校将被迫整合、兼并。教师整体岗位需求量也会下滑,影响计划从事教师职业及报考师范院校的群体,教师行业将面临大面积过剩的内卷,竞争更为激烈,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未来十几年可能面临极大的职业困境,职业吸引力也会削弱。3 年之后大批的幼儿园,6年后的小学,12年之后的初中,15年之后的高中,18年之后的大学,都会迎来批量的不可逆的教师下岗潮,很可能波浪式上卷,带来塌方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际上,师资差异将会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上表现更为突出。未来除了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及人口持续涌入地区教师行业需求量大之外,在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外流地区会提前上演,大批教师提前转岗或转换地区,教师队伍将持续萎缩。农村及乡镇地区中小学批量关闭已是先兆,未来职业院校倒闭将是普遍现象。那么,如何安置好富余的在编人员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难题,否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同时,由于人员过剩,职业院校必然要严格控制引入新进教师力量,这将导致老教师比例相对增加,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协调。

三、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缓解职业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矛盾,促进职业教育普及化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开启高校扩招的大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0%,发达国家为50%。当前高等教育、职教本专科入学学生对应出生年份为2004年。按照平均18 岁上大学计算,2004 年到2017 年的出生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在1580万人以上。据此估算,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市场将稳中有升。随着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的持续减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毛入学率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制约着教育效率和教育资源配置[4]。在早期职业教育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新建了大量的职业院校,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部分地方造成教育资源、设施投资的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学龄人口达到峰值后下降,大城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供需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对资源的要求也将逐步降低,从而使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设施不足等压力得以释放结构性调整,为教育发展提供机遇。

(二)激发职业院校改革动力,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创造契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只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也是在人口出生率减少的情况下,人民对更加公平、质量更高的教育的现实期盼。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学生升学焦虑将逐渐减弱,升学会变得更容易,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职业教育必然会进入买方市场,会激发各个职业院校增强内部改革的动力。学校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本身可能提供了系统优化和提高质量的契机,促使改革意愿和动力不强的学校被迫改革。各院校为了生存需要,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5],这将更加有利于整个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人口出生率下降后未来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应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和政策,采取“各就其位、合理布局、贯通层次、有序竞争”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在职业教育生源调控与渠道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教师动态管理、职业教育布局、职业院校规划编制等方面,综合解决人口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通过职业教育发展策略调适,创造新的人口质量红利。

(一)宏观调控职业教育生源,积极拓展生源渠道

1.宏观调控招生名额

2022 年,我国台湾地区生源减少导致高校招生未满的问题就很突出,参与招录学生数较往年大减1.1 万人,由于学校未及时调整招生名额分配,最终导致缺额超过1.4 万个。日本、韩国都出现类似问题[6]。为适应生源减少变化,要制定好招生计划,宏观调配好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招生比例。稳住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

2.中高本贯通发展,宏观调控普职比

在传统广场设计中,设计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自身的空间组织及景观设计,依靠自身的空间环境保证广场的活力.但过度关注广场自身空间设计,忽略与周边的联系,很容易形成与周边空间相孤立的独立空间.而这种孤立与自身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同中山路教堂广场一样,形态上过于独立的广场空间不但弱化了自身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色彩、降低了空间品质,更阻碍了中山路街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广场设计应该注重空间属性的优化与升华,从空间形态和结构出发,通过对自身和周边空间的控制,加强广场空间与传统商业街区之间的联系.

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中高职毕业生想要升入本科院校深造,上升通道的衔接依然存在不足的问题[7],这让职业院校在广度和深度拓展上存在阻碍。本科录取率是决定中职和高中招生的最终指挥棒,应合理调配中职院校与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招生比,让更多中高职院校与大学对接,实现二者升学率大体相近。调动学生去中高职读书的积极性,缓解其面临的生源不足问题。

3.开放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拓展非学历教育生源

政府通过采购或资助高职院校,为所在区域和有关产业提供职业培训服务,以灵活方式提供高中后三个月、半年、一年等各类非学历证书教育或在职学历教育,以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其他专项服务。学历教育因适龄人口减少而萎缩,职业院校可以开放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招收没有相关的职业培训、没有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群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岗位工作技能和效率,优化人力资本。

4.积极拓展职业院校的国际招生

在欧美,很多大学就是靠留学生的学费支撑的,我国可以参照目前欧美高校的普遍做法。当国内生源不足以支撑学校发展时,就应该未雨绸缪,通过海外留学博览会宣传手段,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国际招生。通过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等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缺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等,以此来招收外国留学生。

(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未来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缩减,必然导致职业院校数量的缩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优胜劣汰将成为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则。在国家政策支持减弱的情况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教育。

1.职业教育理念变化:从规模到质量

2.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从求全到求专、精、特

专业建设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发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及没有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专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立足现状,完善专业设置和精品课程建设,用劳动力素质能力提升应对而因数量减少造成的不足,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近年来,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从体力劳动向“智力+体力”劳动转移,从低含量技术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转移。

3.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从大班制转向小班制教学

一是适时主动调节办学条件标准,比如对班额的调控,能使学校供给保持相对稳定,有一定量冗余,避免财政资源浪费。二是随着生源减少,职业院校转向小班化教学,缩小班级规模,教育教学转向更关注个体学业质量,提高班级管理和教学的有效性,宽进严出。三是加强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学习提升,特别是要提升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育以及数字化教学能力,通过质量内涵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三)严格教师退出机制,动态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

世界上经历了“人口塌陷”的国家在教育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即人口出生率降低所带来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教师的需求以及生师比都会相应降低。尽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60 后、70 后教师将迎来集中退休潮,且冲掉一部分过剩的职校教师。一是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的师范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二是职业院校将出现更为严厉的教师退出机制。退出渠道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购买合同制等教学服务制度创新,应对教师配置的短缺与过剩反复出现的问题。三是做好教师招录控制,调整用工形式。通过购买服务、合同制、劳务派遣制等解决教师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四)实施撤、并、转等整合,优化区域内职业院校布局

为应对人口出生变化,相关部门应该做出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学校发展。

首先,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的职教本科院校转变;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校园建设标准,降低师生比,严格控制新建学校,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同时,尽量避免在学位需求波动较大的年份,简单大规模建设或撤并学校。

其次,根据区域人口流动的动因,分析是教育差距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的,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均衡,优化学校布局。采取撤销、合并、兼并、划转、转型、共建等形式,整合一批弱、小、散、乱的职业院校,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不同类型的学校合并以后可以成为综合类学校,发挥学科互补的一体化优势,实现办学规模和实力的迅速增长。类型相同的学校合并以后可以成为行业特色学校,发挥1+1>2的整体效应。

最后,我国要重点关注职业院校均衡发展,优化和调整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的职业教育布局要注意均衡问题。我国面临着东部与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不平衡,很可能因为未来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而加剧变化。坚持普职比5∶5,统一生均拨款,稳定职业院校规模,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五)科学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面对我国人口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教育系统要加强研究,提前部署,科学应对人口变化趋势。职业院校应该有一个比较长远的办学目标,在5~10 年的短期规划上,还要有20~30年的远景规划,要把人口变动因素考虑进去。避免生源不足可能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需建立人口变动动态监测体系,科学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关系,并据此完善职业教育供给规划,保障职业教育供给效率的提升。

教育部门要会同计生、户籍人口管理等部门,深入研究人口与环境变化,包括生育率变化、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充分研判出生人口、城镇化人口流动对不同职业教育阶段的影响,对中职影响和高职影响要细分研究,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主动调整教育结构,未来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个大趋势,教育资源优先投向城区是更有效率的。逆城市化发生后,资源再向三四线城市,乡村配置,优化教育布局。

为延缓人口持续下降的基本趋势,国家应该调整人口发展战略,通过生育激励计划,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来促进生育率的提升,除了降低生育成本外,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可通过减免职业教育学费等措施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猜你喜欢
出生率生源人口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出生率创新低,都是压力惹的祸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