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若干误读与理性回归

2024-01-22 03:10丁志春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职业生产

丁志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同年7 月,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主要内容等作出进一步明确要求,其中要求职业教育应当“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2]。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院校是当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在落实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职业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中还存在认识误区和实践短板,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问题和实践路径,对于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若干误读

劳动教育是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根”[3]。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长期的实践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若干误读,影响并制约了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入开展。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混同——劳动教育窄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就是如何对待“劳动”及如何开展“劳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内蕴着劳动的要素。因此,有人会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只要把“专业实践”搞好就行了。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说,《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见劳动教育的劳动内容是比较宽泛的一个概念,它涵盖着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方面。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混同,是对劳动教育窄化的认知。

(二)劳动教育与“谋生手段”混同——劳动教育异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人们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改进劳动工具、提升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的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也是为了提升学生将来就业的能力,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都看成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引性,职业价值观对就业力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4]。如果仅把劳动看作是人们谋生的手段,那“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人们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5]。这种劳动观与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相悖的,也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实际上是劳动教育异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混同——劳动教育虚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有些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车间参观学习,把这看作是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德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劳动体验;另一种把劳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惩罚的手段,让犯了错的学生承担班级或学校的某项劳动任务,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学生并未从中感受真正的劳动教育,无法认识劳动与个人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关系,劳动教育被一定程度地虚化。

由此可见,尽管职业教育内蕴着劳动教育的劳动要素,在劳动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却在实践中存在劳动教育被窄化、被异化、被虚化的现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这首先需要我们厘清这些误读,才能扎实有效地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被误读的原因分析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天然联系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有利于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易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剖析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诸多误读的原因。

(一)“劳动”概念窄化是造成误读的直接原因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财富。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6]。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就是人不断与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历史,其中人们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多种更迭和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劳动”概念的认知问题。

1.劳动被窄化为体力劳动

传统封建社会中,受礼制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劳动有了“劳心”“劳力”之分,社会中普遍形成了鄙视“劳力”(即体力劳动)意识。如《左传∙襄公九年》中提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虽然古代社会中对于“劳心”者并非是指现代的从事科学研究这样的脑力劳动,但是对于劳力指体力劳动却是普遍的认知,并认为地位低下者才从事体力劳动。

2.劳动被窄化为生产劳动

“劳心”“劳力”之分后,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体力劳动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类进入机器化大生产后,工业生产活动日益活跃,工业生产也成为生产劳动的内容。但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劳动都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职业教育面向并服务社会生产,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低端制造业时期,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更是集中于体力劳动较密集的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被窄化为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等意识。这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对劳动认知不清时,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发生误读就在所难免。

(二)劳动价值观异化是造成误读的根本原因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7]。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误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价值观的异化,其中将劳动异化为谋生的手段是最极端且最常见的表现。

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够解决人们的吃穿住问题,人们参与劳动、接受教育、参与技能培训,都免不了谋生的需求,某种意义上劳动也确实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中,“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更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使人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8]。将劳动价值等同于谋生的手段、娱乐休闲手段、惩罚手段等,都会让劳动者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把劳动与被强制、自由被剥夺等负面、消极的心理感受联系起来,劳动就被视为一种痛苦的、应当尽量避免的人生体验。

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教育。

(三)劳动与教育的关系认知错误是造成误读的现实原因

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论题,也是近代以来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9]。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1.劳动与教育融合说

这种观点以教育起源论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中,从而主张在实践中劳动是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劳动的过程同时就是教育的过程。我国古代的学徒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的学徒制中,教育和生产劳动没有分化,劳动的过程就是年长者向年轻一代口口相传技艺和知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主张“学校就是工厂”“车间、田间就是最好的课堂”,试图用“上山下乡”的“工农劳动”来达到教育改造人的目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今天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就会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单纯的技能训练,造成“有劳动无教育”的状况。

2.劳动与教育分离说

这种观点将劳动分裂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把二者进行对立,在劳动与教育之间作了强行的分离,从而产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鄙视体力劳动者的观点。在相当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人类社会的教育与劳动因生产力的低下而彼此分离,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并被人们视为当然。五四运动前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走向田间、走入车间,打破了劳动与教育的界限。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产生了另一种现象,即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来存在。例如1954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明确要求“劳动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即使改革开放后,人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上,却常常出现二者分离的意识,最多也是主张二者在课余时间结合,或者学有余力者参与的活动。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今天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极容易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劳动实践,造成“有教育无劳动”的另一个极端。

“劳动与教育融合说”和“劳动与教育分离说”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要么将劳动教育视同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要么把劳动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被误读的现实原因。

三、正确解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化解劳动教育误读的关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依据。全面深刻理解这一命题既涉及对教育概念的正确理解,也包含对教育与劳动之间关系的正确阐释,因此成为化解劳动教育诸多误读的关键。

(一)正确解读这一命题中的“劳动”之内涵

首先,“劳动”既包含脑力劳动,也包含体力劳动。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11],这里的劳动力的使用既包括脑力也包括体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来没有将脑力劳动排除在劳动的概念之外[12]。因此,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我们绝不让一部分同学去制订和实现一些创造性计划,而让另一部分学生只做单调的体力劳动”[13]。劳动教育的劳动从来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手脑并用活动。

其次,劳动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结合。从劳动的实质来说,劳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它并不仅仅只是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14],生产劳动只是劳动的一种形态,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生产劳动,还要看到各种非物质生产劳动;不仅看到生产劳动,还要看到义务、责任、自立意义上的非生产劳动等。

最后,劳动与生产的关系有弱化趋势。人类社会的劳动经历了手工劳动、机器劳动、智能劳动的劳动形态更迭,劳动必须承担的直接创造财富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劳动与生产的关系也将越来越弱化。“今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科技因素,为劳动注入了崭新的内涵,而且,劳动的形式也早已不限于基于体力消耗的物质生产劳动范畴”[15]。在日常生产劳动之外,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探索性劳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新时代劳动的重要特征。

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狭义认知来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的生产劳动。职业院校中的“专业实践”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教学实践,它既有劳动者体力的付出,也有劳动者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脑力付出,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应是体力与脑力的并用,是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结合。

(二)正确解读这一命题中的“教育”之目标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又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就是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功能。但教育功能就其典型性(即主要方面)来看是通过塑造一定规格的人才来完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育如不能塑造一定规格的人才,就不成其为教育[16]。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不仅是谋求个人生存,还要追求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中的“教育”之目标应首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人。

当前,劳动教育已经开始从生产劳动技能向劳动素养转变,从社会和政治本位向个人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复兴齐驱并驾的全面育人取向转变[17]。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纠正了以往注重知识与技能、轻视劳动价值观培养的教育偏颇,明确而突出地强调了新时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目标,继而培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

(三)正确解读这一命题中的“结合”之过程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机器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和大工业生产也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为此,就必须让工人接受教育,从而使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因此,马克思主张“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8]。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既主张教育从生产劳动中产生,又主张劳动者必须接受科学技术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从现代生产的事实看,不仅在现代生产过程之中需要体力劳动同时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或脑力劳动的参与,而且在生产过程之外也越来越需要现代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存在”[19]。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中的“结合”,既有劳动者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结合,也有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之外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现代科技基础上机器化大生产对现代教育的应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以机器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能仅指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还应放眼于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探索性劳动等劳动形式。劳动教育的目标并非只是提高“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劳动者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不仅要求教育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结合,还要求教育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之外相结合。

四、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理性回归的实践路径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理念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也给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打造多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职业院校是劳动教育最有利的场所。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的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向真实的劳动场域。近年来,众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与企业合作,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和唐陵花木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合作为主体,联合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4所科研院所和15 家专业苗木公司,申报“江苏省省级彩叶苗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的立项建设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中接受的实习实训是真实的劳动教育,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那些蕴藏在企业人员身上的、支撑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知识、技能和智慧就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劳动课程。由此,进一步证明了校企合作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真实实践,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行动。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存在,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密不可分。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并非只有学校,它实际包含了学校、社会、政府、家庭等多元的主体。企业在社会中与劳动就业、创新创业、社会保障、文化宣传等都直接相关。职业教育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有利于盘活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校企合作共同组织一些技能竞赛、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活动,可以把社会多方力量共同联合起来,建立劳动教育育人共同体,为学生适应新劳动形态提供广阔的视野,帮助他们在新的劳动场域中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客观看待不同劳动的价值。

(二)以专业实践为载体,确立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普通教育的弱项,却恰恰是职业院校的强项。职业院校是劳动价值体认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蕴含着劳动的因素,又是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专业实践”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实践的课程教学,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可以迅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快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劳动是艰苦的,但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实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美学意蕴和对美好生活、工匠精神的追求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认同。而且随着专业实践的主体、工作环境、工具、工作过程和产品不断发展和优化,专业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愉悦体验,降低其体力和心理负担。通过劳动创新自我,为喜爱的事业而劳动将成为新时代学生的职业取向。

另外,“以专业实践形式开展的劳动是一种实在劳动,是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路径。人类劳动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还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20]。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在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体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与人协作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团结、互助精神,在体力强度较大的劳动过程中培养坚强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最终不断强化学生对劳动崇尚、尊重和热爱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三)以产教融合为途径,诠释教育与生产的过程中与过程外双重结合

产教融合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内涵,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理想路径,体现的是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生产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是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活化,它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在劳动过程中的结合和教育在劳动过程外的结合两种过程。教育在劳动过程中的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将产业一线的发展要求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培育学生正向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养成爱岗敬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品质。教育在劳动过程外的结合,是指生产实践活动教育之外,学生还需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技术的学习。职业教育中的学生不可能仅仅通过生产过程的参与就完全学习、掌握这一过程中所必需的大量科技与文化。学生在生产过程外,需要系统地接受理论学习,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教学标准等,产教融合下还可将企业文化、岗位品质提炼出来的劳动素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为职业教育注入劳动教育价值理念,改变劳动教育“外在化”“规训化”的方法。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既是人类创新并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育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者素养和劳动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职业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挖掘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元素,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劳动职业生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