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基础教育为分析视角

2024-01-22 10:01马媛李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核心素养

■马媛,李雨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1]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要恰当把握“四个方面”的整与分关系[2],但深入中学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品质发展、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理解与积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提高研究能力、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设置多样化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了昌吉州第四中学、昌吉市第七中学、昌吉市第五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5 份,收回有效问卷403 份,回收率99%。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在以下四个层面存在具体问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强

语言能力是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同时语文课堂活动也是以语言文字应用为基本载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日常表达交流。对问卷中涉及语言素养的题目进行整理,得出以下数据。

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缺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我注重语文知识的主动积累和运用”仅有39.95%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大约4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完全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用准确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别人顺畅交流。在调查的403 位学生中只有36.23%的学生在写作中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由此可知,有些学生不能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语言文字知识迁移应用;在日常交际中不能准确流利地与人交流,不能运用正确得当的语言进行口语表达;在书面表达中常常言不及义并且不能做到文从字顺,甚至经常出现词语搭配不得当、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语句不通顺等情况,这些都是初中生语文知识不扎实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强的表现。

(二)思维品质有待提升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3]由此可知,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表达是思维逻辑的外化,语言应用能力的强弱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好坏。通过对问卷中涉及思维品质的问题整理分析,得出数据如表1 所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22%的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够快速划分层次、准确概括主旨大意。学习文章时,36.23%的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异同。完全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学生占49.63%。仅有37.97%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问题、认真地寻求答案。以上数据表明部分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提升。

(三)审美感知创造能力欠佳

学生在语文课堂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还应借助语言文字培养自身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形成开阔的审美视野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关键。语文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材料,其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且充满哲思的优秀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问卷中涉及审美素养的问题整理分析,得出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学生审美素养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中的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得出:只有38.46%的学生能准确评价精彩语句的原因;56.33%的学生不能完全感知文章语言的美感和语言背后的思想魅力。审美感知能力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34.99%的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字词句段及语修逻文知识创造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欠缺。

(四)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参与能力不强

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能够濡养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内涵,理解和传承文化能够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4],其对学生日后发展产生长足影响。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中华学子去传承。通过对问卷中涉及文化素养的问题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未能做出深入了解,对于当代文化的发展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够,同时对于外国优秀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缺陷。

二、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层面

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层面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未能以研究者视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5]。教师教学效果要靠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来衡量。学生的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缺失,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应树立问题意识,依托研究过程形成方法[6]。很多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专心教授知识,但缺乏对语文学科前沿的理念深入研究的意识,在教学中大多依靠自己的经验传授知识,教学活动缺乏先进的理论支撑。有些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了解只停留在浅表化的内涵层面,未能结合学情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初中语文课堂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考取较高的分数,仍然采用“灌输式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过程中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实践的空间,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性接收老师的灌输,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未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学法,学生学习方法又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好坏又是影响核心素养的形成的关键。语文核心核心素养是一种融合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的综合品质[7],其四个层面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固有的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具有简洁性。但在教学中单一化地采用讲授法就形成了“填鸭式”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结合学科前沿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缺乏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自然得不到发展,思维品质也得不到提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失,进而造成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

3.忽视利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培育

语文课程要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的对语言文字运用本质规律的认识[8]。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缺少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机会。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有些教师只能兼顾基本教学内容的完成,无法合理的安排各类教学要素,不能立足学情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只能机械性记诵知识点,不能做到知识的自主迁移和应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二)学生层面

1.学习动机不强,缺乏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依靠学生的自觉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缺乏主动培养的意识,具体体现为不主动积累生字词、不善于主动思考发问、缺乏鉴赏意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所以,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不强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语文学科知识不扎实,影响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语文课中最实的内容就是语文知识,它是知识往能力、能力往素质转化的基础与起点。”[9]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需要语文知识作为支持,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是语文学科基本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用知识、文化常识等。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牢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造成学生言语逻辑混乱,进而影响思维的发展、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也就难以有效培养。

3.学习方法单一,关键能力得不到提升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其言语能力的发展和发散思维的提升,应该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关键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仅仅囿于通过背诵、抄写机械性的获得知识,而不通过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并且大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发问,将知识获得的渠道寄托在教师的讲解上,导致其只习得了结论性的知识点,忽视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法对关键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会导致学生关键能力得不到提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再次对语文核心素养四个层面做了阐述,充分表明素养时代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顾明远教授指出学校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10]。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策略,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全方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